|
|
|
|
|
老子大道科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
——读研《道德经》随感录 张金泰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和革命学说,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科学地阐明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通过改革创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即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科学理论和核心价值体系。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是一部大道科学圣典、道家哲学经典,是一部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指导人类实践的不朽巨著。其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和人民观,是从古人实践中总结升华的大道科学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理性思维,形成了跨越时代生命力的老子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和潜藏着巨大无比的精神力量,具有珍贵的现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半个多世纪以来,坚持学习和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生之年仍将继续坚持下去。过去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也尊崇老子及其思想,随着深入读研和探究,深感老子大道科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几乎一脉相承,起码有十二方面非常类似相通,可给人以无尽的思索,也值得人们的借鉴参考。 一、理论基础——道法自然与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哲学中两大派系之一,即是与唯心主义所不同的科学的世界观,也称宇宙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物主义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三个发展阶段。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他俩曾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是老子思想的主旨,是老子学说的总纲,是老子大道科学的宇宙观,也就是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的理论基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老子把“道”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万物之母”,即是本体、是规律、是自然。他以“道”为哲学体系,作为其理论基础,建立了宇宙本体论。老子以“道”揭示以人合天、天人合一的真理,乃中华文明的精髓、大道的真谛。“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对中国科学思想的形成,功不可没。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其根全在道教。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英国李·约瑟博士说:“道家具有一套复杂而微妙的概念……它是中国后来产生的一切科学的基础。”美籍华人李政道博士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老子《道德经》首章开宗明义:“道可道,非恒道也。”这是老子向人们揭示作为客观普遍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自然之道,是可以言说的,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名可名,非恒名也。”也向人们指出已涉及到名与实,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实先于名,才决定了名,即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这也就是老子的朴素唯物主义。 二、思想方法——老子大道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本身有着自己的辩证运动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就在于: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此是一门严密而完备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所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形成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思想指南。就是以唯物辩证法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以矛盾为核心的发展观,坚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观点,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科学发展。 老子的辩证法,是大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老子《道德经》,全书充满哲理,富含辩证思想。老子认为,“道”是运动变化的,以其自身的矛盾而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25章)。老子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看到了事物的反面、对立面的存在和作用。并通过反面、对立面以达到肯定正面的作用,如“无为而无不为”(48章)的命题即是如此。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42章),就揭示了万物都存在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真理。从《道德经》五千余言70多个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矛盾概念中,就充分论述了矛盾对立规律的永恒性。 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必读手册》关于中国哲学《老子》一书中介绍说:“《老子》是一部深刻的哲理书,包容着极大的智慧。它第一次提出了‘道’的概念,标志着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它还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更为世人称道。”当代教育家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中共前总书记江泽民1994年6月24日在视察泉州参观清源山老子石雕座像时说:“要多宣传老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引自泉州老子研究会《老子研究通讯》) 三、最高理想——大道理想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中共十七大《党章》)“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作为阶级统治的国家已经消亡;全体社会成员文化程度极大提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这些特征充分表明,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我们党把实现这样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最终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无私胸怀。”(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学习纲要》) 老子爱民治国思想,为人民描画有一幅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80章)就是让人民吃得甘美,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有欢乐的习俗。这是老子针对当时统治者剥削压迫严重,出于当时下层百姓的愿望,设想出一个无剥削无压迫的大道理想社会。这尽管在当时物质和精神文明都低下的社会里不可能实现的这种理想,然而这却表达了老子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对人类理想生活状态的美好向往,更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作者詹剑峰说:“总观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意味。”《老子的道德理想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者杨达荣说:“老子的思想,在螺旋上升的阶梯上的投影,却与社会主义有些契合。首先,是反对剥削和压迫,主张公有制;其次,建立在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基础上的道德规范体系,反映了劳动者的要求,与共产主义道德是直接继承的关系;三,是以利他主义为原则的善恶判断标准与共产主义道德也有共同点。”《老子传真》作者黄友敬说:“甘、美、乐、安,多么美好神妙的太平盛世景象啊!此种大道的幸福生活,该是古往今来中外无数有识之士和亿万人民世代梦寐以求的,实令我们心醉神往啊!人类生活在食、服、俗、居四个基本方面,使每个人自然而然地溶化于甘美乐安之中,既反映了物质生活的提高与满足,更反映了精神生活的高尚和幸福。” 四、发展理论——万物生成论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提示:“没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把握科学发展的趋势,因势利导,才能加速科学发展”。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说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邓小平选集》第三卷)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的论述。他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他强调:“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道生万物”是老子宇宙生成论的思想,是万物生存与发展的科学理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论述了“道”的运动具有两方面特征:一是发展,二是转化。揭示了“道”永恒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这是概括了万物生成的公式,即有无相生规律,它的总特点是“生”,而无中蕴含无限生机,天下万物皆从无化生。老子于此提示了创新思维的生命力。因为创新的本质,就是无中生有,就是前进、发展。老子还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21章)说明“道”是一种精微的物质性存在,恍惚而窈冥,变化无端。老子认为道之本体,乃“有物混成”(25章)。这都说明,“道”孕育着独特的科学精神气质和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老子的“唯恍唯惚”、“混成”混沌的“道”,是物质性客观存在,至今尚在探索研究。1997年《世界科技译报》题为《20世纪三大科学之一:混沌学》的文章指出:“混沌学的问世可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又一重大科学进步。” 五、根本宗旨——爱民治国与执政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章指出:“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历代领导核心都高度重视服务人民、执政为民。毛泽东最早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提出了富民强国的政策好坏标准是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的理论;江泽民提出我们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要求全党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造福人民”。 老子治世安民思想,是以民为本为核心的治国之道。他说:“爱民治国”(10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49章)。老子认为,理想的治国执政者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就表达了老子的政治理想,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他提出著名的“贵食母”(20章)思想,比喻像婴儿那样仰食于母亲——贵重“道”来滋养自己,说明婴儿离不开母亲,也揭示了执政者也离不开人民。老子还说:“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天下皆乐推而不厌也。”(66章)老子认为,执政者只有肯于居下,才会最终居上;只有肯于退后,才会最终进前。老子于此劝导执政者“谦下、退身”,就是说处在人民之上的领导者要善于联系群众,要能够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百姓后面,这样人民才会拥戴而不厌弃他。这就是老子爱民治国之道,可谓伟大的人民观。 六、治政方略——无为而治之道与改革开放之路。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一场伟大革命和伟大事业,走的是一条伟大壮举和伟大征程之路。三十年来,通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思想路线,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富民强国”的大政方针,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诸如:从“阶级斗争为纲”转为“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以及农村改“集体统一经营”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甚至取消了有史以来的“农业税”;还有改“以人管人”为“制度管人”和改“长官意志领导”为“方针政策指导”等一系列宽松政策和灵活措施,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促使逐步共同富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步向现代化社会迈进。 “无为而治”与“改革开放”,虽然不好相提并论,然而可谓异曲同工。“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和管理哲学的核心,即“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从现代领导学来看和按当代人的话说,犹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准则。凡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都会记忆犹新:那时“解除束缚、松绑放权、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思想解放,那种“打破禁区禁令、反对包办代替、改变管压集权、不再催耕催种”等行政变革,真有着“无为而治”的意味。正如开国元帅、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于1962年在广州会议上所指出的“无为而治”的道理。他说:“有很多事情,看来是可以无为而治的。什么事情都去领导一番,反而会领导坏了,有些不去领导,反而会好一些。”他这样讲,不是不要党的领导,问题在于:不要那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总是以教训人的口吻训人整人的领导。人们需要的不是“管束型、包办型”的领导,而是“服务型、供应型”(支持型)的领导。所以,他说的“无为而治”并不是取消党的领导,而是要扎扎实实地改变党的领导作风。这就是大有作为和无为而治的辩证法。(据《红旗》杂志1979年第9期) “无为而治”原是老子哲学的要领之一,意思是让人民休养生息,自耕其食,在上者不要侵犯他们、干扰他们。老子说:“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3章)就是说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政务,就没有治理不好的。这是老子总结出领导科学的根本之道。老子又说:“无为而无不为。”(48章)反映了老子政治哲学和领导学的核心思想,揭示了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有所作为,是说不要违背客观规律而强为妄为;不是排斥任何积极行为,而是要把握好量和度,以不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和正常的运行为原则;不是“没有行动”,而是“避免反自然的行动,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情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不勉强而成之。”总之,无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为中实现有为,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特殊的“有为”之行为。这就是老子玄妙的大道政治辩证法,是老子高深的哲人政治智慧。 七、用人思想——知人用人境界与德才兼备原则。 我们党的选人用人原则,党章规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是人民的公仆”。毛泽东早在1938年就说:“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邓小平说:“尊重人才,广开进贤之路。”江泽民说:“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胡锦涛说:“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知人用人”是老子“知人善任”的思想境界。老子说:“知人者,智也。”(38章)意指能够善于认识、了解人才的人是有智慧的。《文子·微明》曰:“智莫大于知人,知人则无乱政。”老子又说:“善用人者,为之下。”(68章)就是说,善于使用别人的人,总是保持一种谦虚善下的态度。正如历史上那些善于用人的人,总是能够礼贤下士,集合贤能于门下,为其所用而成大业。老子还说:“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27章)意指品格智慧高尚的人,总是善于做到人尽其才,而不废弃人才。就是说要善于发现人才的长处优点,不应求全责备,做到唯才是举、广招贤才。老子对于人才标准,认为要有“七善”之德。老子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8章)就是说:地位,善于不计名利,不争自得;心境,善于深藏若虚,心地善良;交往,善于结交友好,与人为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取信于人;执政,善于清正廉洁,公平正义;处事,善于知人善任,躬身笃行;行动,善于顺应天时,以合天道。老子“知人”、“用人”和“恒善救人”的政治理想及其进步意义,就在于他的“知人善任”和人尽其才之思想。 八、思想作风——知行合一境界与理论联系实际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毛泽东于1945年就提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并在《实践论》中说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刘少奇曾也指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增强党性。”邓小平也一再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党的十七大党章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知行合一”观,是老子大道境界。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41章)意指智慧最高的人听到了“道”,就努力按照它去实行。就是说在学道明道基础上的自觉行动、勤奋践行。老子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道科学的认识论和实践性,即大道科学的知行合一观,揭示了实践知然律。老子说:“方而不割。”(58章)《韩非子·解老》曰:“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老子知行合一观,就是要求人们真知真行。从领导学角度讲,老子赞道之闻道勤行者,讲的是最好的领导者,不仅能够勤学“道”,而且能够力行“道”,就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行的合一。这也就是当代共产党人所倡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工作作风。 九、行为准则——公道无私与立党为公。 立党为公、大公无私、克己奉公,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历来遵循的思想行为准则,也是共产党员党性的重要原则。毛泽东早在1938年就说过:“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有说:“党员个人应该完全服从党的利益,克己奉公。”邓小平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学习纲要》关于党性六条原则中的第三条即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央2001年《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指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党章关于党员义务第三条规定:“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公道无私”的清正品德,是老子以“道”治国的崇高境界。老子说:“以正治邦。”(57章)就是老子主张以正道治理邦国,不允许有私智作用在其中。老子又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章)意为保持纯真质朴,减少私心欲望。这是老子劝告执政者要做到自然朴素、公道无私,真正能为民着想办事。老子又有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16章)就是说,知道大道规律的人,没有私心妄见,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能坦然大公,就能公道无私;公道无私方能不失其偏,方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才能符合自然,与天合一;天人合一,就符合于“道”,与道合真。这就体现了老子的天人合一观,以“天道”矫治“人道”之不公,正是:天道公平,大道行世,天下为公。老子还在《道德经》第7章以“不自生”的思想,通过论述天地由于“无私”而永存长在,人间圣人能“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揭示了执政者能够有公道无私、先人后己的精神,自然会赢得人民的拥护。这对于后来的人们,是颇具启迪意义的。 十、人生修养——修身养德与党性修养。 我们的党历来重视和加强共产党员、党的干部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最著名的是刘少奇于1939年所作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他说:“共产党员是要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的,所以更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修养。”他要求共产党员“要进行各方面的修养,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修养,要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要有纪律、作风、联系群众以及科学知识的修养等。”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学习纲要》指出:“共产党员要永远保持先进性,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就要自觉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增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的崇高责任。”并提出要加强“三大”修养,即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加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修养,加强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的修养。党章也有规定党的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江泽民于2000年1月14日在中央纪委第四次会议上讲话中,引用“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老子名言教育党员干部修养警示。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修身养德”,是老子“治人事天”、修真养性的大道境界。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等著名的“五修论”(54章),是老子由修身到治国的重要思想,并被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为立身治国模式,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认为,“修身养德”要修有几种境界。诸如:一是要有“赤子”的境界。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55章)老子以赤子(婴儿)来比喻具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能返到婴儿般的纯真无欲柔和的状态。二是要有“虚静”的境界。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16章)就是说在人生修养以及生活实践中,要有“致虚守静”工夫,以清静安定为本。三是要有“清廉”的境界。老子说:“廉而不刿。”(58章)即锐利而不伤害人。《韩非子·解老》曰:“廉者,必生死之明也;轻恬资财也。”比喻为人廉正宽厚。四是要有“寡欲”的境界。老子说:“少私寡欲。”(19章)这是他所崇尚的道德人格和大道境界。五是要有“节俭”的境界。“俭”是老子在67章提出的“三宝”之一。他在59章开篇指出:“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也体现了老子去奢存俭的思想。六是要有“自律”的境界。老子说:“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72章)“自知”、“自爱”,是老子提倡的两大修养。这种自爱自重的人生观,就是要人们正确对待名利,也就是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总之,老子所提倡的由修身到治国的执政之道,值得现代领导者们效仿。 十一、道德精神——道德真经与道德建设。 道德,是一道古老而崭新的命题,就是人与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指人的政治品质和精神文明。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和伟大精神。温家宝总理说:“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2009年2月2日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说)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十分重视并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的一项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于1985年提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中共中央于2001年9月制定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指出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了:“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加强道德修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道德真经,老子精神。讲道修德,利人益己;明道积德,利国益民。老子言道德,是德者道之德,行道而有德。老子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51章)老子于此深刻地揭示了宇宙与人生的根本规律——道德规律,就是社会法则、人生准则。“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在论述“道”的同时,也指出了道与德的关系。他认为,道是德的本质内容,德是道的现实形式。就是说,“道”为体,“德”为用。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之,而德蓄之。”(51章)所以,谈“道”离不开论“德”,也就是说,尊崇道而又珍贵德。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和精髓,就是“尊道贵德”。“道”为万物的本体,至高至尊;“德”为万物各自的本性,至珍至贵。“尊道”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违背自然,不违反社会法则,无违才能无不为;“贵德”就是重德、修德、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59章)不尊道,违逆道,则不能有所为,有违则必然会在客观规律面前碰得粉身碎骨。不贵德,无道德,则必然失道寡助、自遗其咎。其深刻地说明了人生准则就是遵道而行,依德而为。在《道德经》五千言中,老子言“道”73次,处处都在阐发他关于“道”的哲学和智慧,以引导人们思道、悟道,进而得道、行道。老子言“德”也有43次,处处闪耀着道德光辉和精神力量,引导人们重德、修德,进而积德、施德。这就充分说明老子《道德经》,是人生智慧之学,是指导人们境界升华的人生宝鉴,也是当今公民道德建设的可贵借鉴之宝典。 十二、和谐理念——和善玄同与团结统一。 “和”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哲学观念。“和”就是和谐、和睦、和平等含义,又引申为团结、友爱、统一等意义。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还有人与人之间和善友爱相处、党派团体之间和睦合作共事,等。 团结、统一、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的重要方针和基本原则。毛泽东1957年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又有说:“我们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爱国统一战线”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中共长期坚持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促进各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据党的十七大党章与报告)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把“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载入新党章并作出专项《决定》,提出了“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并提出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贡献。(据党的十七大《党章》和中央构建和谐社会《决定》)。 “上善若水”、“冲气为和”、“不争之德”集中体现了老子丰富的和谐思想,也就是老子从大道的高度所揭示的人际关系哲学。老子说:“与善人。”(8章)就是善于结交友好,与人为善。老子又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49章)就是说,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老子以“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8章),生动而深刻地用水性来比喻思想品德和智慧高尚者的人格,以及认为“善为士者,不武”等“不争之德”(68章),充分体现了老子的伟大道德精神与和谐理念。老子“不争”、“和善”的和谐思想丰富而崇高,主要体现有:一是人与自然和谐论。老子提出以人“配天”(68章),就是必须以“人之道”配合“天之道”,以“天之道”矫治“人之道”,使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负阴抱阳和气论。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意指阴阳两气互相交冲而成均调和谐状态,即“和气”,就是论述阴阳配合运动规律的和谐思想。三是知常曰明祥和论。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55章)揭示了只有明道知常,才能促使万物和谐益生,社会祥和,人生和美。四是玄同一切和合论。老子于56章的“玄同”论,就是讲述“和”的最高道德境界,揭示了世间人们处事为人的人生哲理,尤其要求执政者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达到“玄同”境界,以己之光,和之于人,和之于万物,成为和谐社会所尊贵的人。五是“反对战争”和平论。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也。”(31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30章)明确指出兵事是不祥和的东西,非正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后果。揭示了执政者应正确对待战争与和平的利害关系和应具有的行为准则。六是和平共处的理念。老子在61章论述了执政者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开宗明义地说:“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意指大国应该像江海,谦居下流,天下才能交归。在老子看来,国与国之间能否和平相处,关键在于大国,不可以强大而凌辱、欺压、侵略小国。这是老子针对当时大大小小诸候国兼并战争带来的痛苦,所表达的治国和国与国关系的政治主张。老子这种无论大国小国“相互为下”的平等相处原则,与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颇为相似,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2009年2月) (作者:原系福建省闽清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福建省闽清县老子研究会会长)
转载:老子文化网.
|
点击数:3502 录入时间:2011/3/15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