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之门牌坊:众妙之门牌坊明道宫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众妙之门”出自《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取此名,喻示以老子思想为核心的老子文化涵天覆地,博大精深。 请大家随我向里面走。
请大家往两边看:历史上,除了大家走的这条神道以外,这片地方是湖水潆绕,芦花飘香,宋人陈抟形容这里的景色是“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再加上东西两面的晨钟暮鼓,景色是非常美的。
大家看,这是犹龙堤。
为什么叫犹龙堤呢?我们知道,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他在见过老子,问过礼后对弟子们讲:“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善游,兽,我知其会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我不知其何以能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龙,合拢一块就成为形体。分散来就是云彩,老子就是真龙呀!”
所以,大家来到这里,是真龙的故里。这是犹龙堤来历。
大家看,青石堤环湖而立,象不象正在舞动的龙。
现在大家正走在升仙桥上,这也是根据历史上记载的升仙桥而复建的。堤上石拱桥恰似行龙出水,与东西两侧湖面宛若天成,桥堤倒影与远处树影婆娑流离,构成人间美景。
明道宫门前:好,大家现在到了明道宫门前。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即公元1014年,宋真宗皇帝赵恒亲来鹿邑朝拜老子,就住在后面的迎禧殿中。当天晚上,他出来散步,看到这么一个大宫殿的正门没有名字,就提笔挥毫写下了“明道宫”三字。大家看,宋真宗的书法端庄谨严,一派雍容的皇家气象,和鹿邑太清宫宋真宗所立“先天太后之赞”三御碑书法互相印证,相得益彰。
在鹿邑的历史上,曾有多位皇帝来朝拜祭祀过,但据史料记载,只有宋真宗皇帝曾在鹿邑居住过,而且这是宋真宗皇帝的亲笔御书,价值非常高,意义非常大。
宋真宗为什么给这座宫殿起名明道宫呢?明,即是显示、彰显。明道宫即是彰显道理、真理的地方。老子的重要的哲学思想是道,是自然的客观规律,宋真宗为这座宫殿起明道宫之名表明了宋真宗皇帝深得老子思想之真谛。
请大家看两旁对联:“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这副对联是由五代末北宋初鹿邑的另一高道陈抟留下的,它反映了当时明道宫这片地方的美好景色。现在这副对联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当代书法大师欧阳中石所书。
明道宫山门背面的题字是:“南眺睡庵瞻白云道范,北望仙台访犹龙遗迹”,在明、清时期,南面建有陈抟的纪念建筑。陈抟被周世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白云先生,他以研究睡功而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距明道宫南面不远处建有白云庵,所以叫南眺睡庵。北面不远处是升仙台,是老子升仙的地方。这便是这副对联的来历,现这副对联是由著名书法家桑凡所书。
这是观复亭,亭的名字源于老子《道德经》第16章,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运作,吾以观复。”亭名由当代书法家云平所题。
迎禧殿,是明道宫历史上一座古老的宫殿,北宋真宗皇帝到太清宫朝拜老子时晚上就宿在此殿内,历史文献上有明确记载。因为皇帝曾在此居住,鹿邑百姓至今仍把明道宫这片地方称为东皇城。而鹿邑没有西皇城、南皇城、北皇城,因为那些地方没有皇帝居住过。迎禧殿三字是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的字。殿门楹联“经史子集根柢于道,释儒伊耶宗旨归德”是由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周俊杰所题,表明了道家是我国百家之根,同佛、儒、伊斯兰、基督世界各种宗教的基本思想是相通的、一致的。
这是崇道亭,亭名出自《道德经》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崇道二字是由当代青年书家李珂所题。
东厢房叫腾云阁,目前正在举办《道德经》版本及研老资料陈列展。阁名由书法家王少青所书,楹联“参日月之精华,与天地而始终”,为著名书法家陈天然所书。
这是尚德亭,亭名题出自《道德经》51章。亭名是由当代青年书家古伟所题。
八卦台上:八卦最著名的是阴阳鱼,又叫太极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黑为阴,白为阳,女为阴,男为阳,一切皆由阴阳二气而合成。太极图由一个圆圈和圆内相互环抱的黑、白鱼图形所组成,其中黑鱼带有白眼睛,白鱼带有黑眼睛。黑、白鱼形分别代表构成万物的阴、阳二气或二性,太极图形就是道士们根据老子的宇宙生成图式设计的。黑白鱼(阴、阳)构成了世界,构成了宇宙,即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两方面,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表现为阴阳双方的对立于统一。太极图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阴阳学说浓缩到一个简单而又十分形象的几何图形中,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是对宇宙世界高度形象的概括。
这座八封台是明道宫建筑群中纪念老子的一座有特点的建筑。同时又是演出道家仙乐的舞台。
请大家数一下,为什么是三层栏杆呢?对,因为老子《道德经》第42章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就集于相互对立、统一、依存、转化的太极图中。
玄元殿
玄元殿是明道宫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为什么叫玄元殿呢?因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自认老子为始祖,老子生地鹿邑为其祖庭,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后人就建玄元殿予以纪念。
玄,是深奥之意。
元,是始,初始之意。玄元即老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从这里产生孕育并发扬光大的。
玄元殿历史上就有,后来毁于兵火战乱,眼前这座恢弘的大殿是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重新复建的。
玄元殿匾额分别是原国家领导人李鹏题写的“老子故里”、乔石题写“道德真源”、姜春云题写“重道贵德" ,欧阳中石题写的“大象无形”、李铎题写的“道德真源”等。
大门两侧楹联“修德悟道生一生二生万物,明志清 心法天法地法自然”是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所书。
外侧楹联“少私寡欲养浩然正气,见素抱朴修湛兮清风”是由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孙轶青所书。
玄元殿内置老子铜像,也是根据原来升仙台大殿内老子铜像大小形状设计的,由北京铜制品加工厂生产。大家看,老子手拿如意钩,体现了老子作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家、大智慧者的安详神态。
玄元殿两侧为两个配殿
这是享殿,是古时向老子行祭拜之礼的地方,此殿在唐、宋时就有,后来毁坏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享殿是2002年修复的。享殿二字是从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墨宝中所集。
殿门两侧楹联“四周古柏飞晴雨,百尺楼台锁瑞烟”为河南省书协副主席王宝贵所书。
外侧楹联:“鹤寿不知其纪,龙灵时化为云”为青海省书协主席王云所书。
老君台前:老君台,又名升仙台,是这片建筑群中唯一现存的古建筑。传说老子就是在此台上羽化升仙,也有说老君台是老子晚年讲学传道的地方。
鹿邑古县志上这样记载:“台前有明道宫,太清坛,建于唐天宝二年,后毁于兵,元重建,清重修。马宫亭、澄清亭、文昌阁、迎禧殿等鳞次栉比,先后毁于兵燹。”也就是说老君台至少在唐天宝年间就有了,即至少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
也有专家说,按中国秦汉时期建台的旧制,它最初应是同陕西黄陵的武仙台、河北临漳曹操修的铜雀台是一个时期,也就是说应是建于两汉时期。
老君台是这个建筑群中唯一的古建筑,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杨得志、张爱萍、朱镕基、温家宝都曾到老君台参观考察。
大家登级而上,请大家注意数一下是多少台阶。
对33阶。为什么是33级呢?而不是其它级呢?我们知道数在古代,3为大,33为最大数。道教认为天有33层,最高层是33层,老君台正殿在33层之上,意味着老子达到了最高层,道教上有“33阶上青天”之说。
好,我们已经到达了33阶之上,已经来到了老子飞仙升天的地方,让我们感受一下这青天之上的感觉吧!
我们来看一下台上,此台高有8.84米,台底面积765平方米,全台以古式青砖堆砌,周围立垛口女儿墙,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高台建筑之一。居高临下,雄伟壮观。整个台体呈二十五边形,其施工和工艺技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台上大殿:大殿正殿三间,东西偏殿各一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檐柱、元斗拱、内部梁柱为砌上明造,解放后进行维修时,发现上面檩子上写有“明万历七年”字样,即1579年,可见在明万历年间时曾进行一次大规模修缮。殿前壁嵌两碑刻、分别上为“道德真源”“犹龙遗迹”,系明代碑刻,是明朝万历年间修缮时留下的。殿前壁两通石刻书法价值很高,可惜经年久磨损,碑刻字迹模糊不清。现上面字系今人刻上的。
大殿内老子像为汉白玉雕像。殿前站立者分别是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等四个不同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台上有桧柏13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
铁柱,群众俗称赶山鞭。鹿邑县这样的铁柱有两根,另一根在太清宫。实际上,太清宫的铁柱与老君台上的铁柱一样,并无上下之分,也并非群众传说的赶山之鞭,而是柱下史之柱,是纪念老子之物。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载:“这根铁柱,高八尺,围尺有八寸,旧志谓为唐时旧物。”
为什么把这样一根铁柱作为纪念老子之物呢?因为老子当时是周朝的守藏室史。而守藏史的任务一是替周朝管理图书;二是记述周天子上朝时颁发的旨令和处理国家公务的情况。按照规矩,群臣上朝拜贺,以及君臣一起在朝堂上议事时,大臣们是不能坐着的。作为记述天子言行的史官老子也不例外,可长时间的站着写文字的确太累人了,所以周天子就特旨恩准,在朝堂内树个铁柱子,让老子倚在上面写字。这样既减轻了老子记述的劳累,又表示了对史官的尊重。这样皇帝上朝议事,老子倚柱记录。铁柱成了老子专用之物,这里面大约也含有苍天厚土,定于一柱之意。所以后人就称守藏室史官的老子为柱下史官。
鹿邑太清宫有柱子,老君台有柱子,国内外凡是供奉老子的宫观都有柱子。以此作为纪念老子的特征、标志。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对老子顶礼膜拜,就把柱下史之柱缩小为发髻,插在发髻上,以示尊重。你若留心观察,会发现道士的发髻与这根铁柱的形状十分相仿,只是一个大一个小而已。
铁柱是老子家乡老君爷的纪念物,也是普天下众纪念老子的纪念物,老君台上原来的铁柱在文革中被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拉下炼铁,这根铁柱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重铸的。
弹洞前:
1938年农历五月初四一队日军从鹿邑城东营子寨向西开进,因为当时县城内并无高大建筑,加上老君台上古木森森,非常引人注目。日军以为是政府的抗战工事,就集中炮击,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附近的柏树上共中炮弹十二发,机枪弹无数。其中两发炮弹穿过大殿山墙,一发卡在梁架上,一发落在了老君像神龛上,还有一发卡在了殿东柏树的树杈上。梁架和树杈上的炮弹,都保存了很久,其中树杈上的一颗炮弹直到文革才取下来。
值得庆幸的是,十二发炮弹全未打响,若有一炮打响,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当时大殿后的炼丹房尚在,房中满满的全是黑色炸药,如果一发打响,可引起炸药爆炸,不但老君台会化为废墟,周围建筑也会遭到严重破坏。
日本鬼子十二发炮弹在老君台一发未响,可在鹿邑县城其它地方,日本鬼子的大炮却厉害得很,东南城角城墙上的奎星楼、南城门上的城楼,日本鬼子都是一炮解决,打飞于护城河内。可日本鬼子打老君台的炮弹却一发未响。这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定数,不得而知,但这一真实的故事却流传得很远,成为“老君爷”神灵不容冒犯的佐证。
如今梁架和神龛上的两颗炮弹已被取了下来,而且神龛已被换成新的。只有大殿东山墙和偏殿东墙还留有清晰的弹痕,那颗柏树杈上也留有清晰的弹痕印。
老君台东面那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为办公区,西面那一片古色古香的房子为鹿邑县博物馆。
老君台位于鹿邑县城东北隅,为鹿邑县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之一,南有老君台文化广场和陈抟公园,因此它和太清宫一样是鹿邑县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载体。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化特色。同时,老君台位于城里,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规划和建设大大提升了鹿邑县作为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的形象。
鹿邑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老君台景区建设开发非常重视,多次开会研究,请北京的专家、河南省的专家多次来考察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规模的修复和建设。
现在老君台、老君台文化广场、陈抟公园已联成一体,已成为道家、道教文化旅游的最大、最重要景点,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客人。
好,下面,我们就要去老子出生地太清宫,请大家在这千年古台前下留个影,作个永久的纪念,也把老君台上和台周围的祥云紫气拍下来带走,带给您和您的家人。
为了开好老子国际学术思想研讨会,老子故里举行了名家书法邀请展,请大家随我来,一睹名家书法风采神韵。
这是守素亭,为什么叫守素亭呢?老子在《道德经》第19条中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取见素之意而取守素之名。守素亭三字是由著名书法家潘又泉所书。
西长廊文昌阁名是由书法家刘登龙所题。楹联“文章意不浅,礼乐道愈弘”是由书法家张文平所题。
为了开好老子国际学术思想研讨会,我们在文昌阁还举行了老子故里出土文物陈列展。请大家随我来参观,具体感受一下老子故里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这是抱朴亭,亭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第19章。是由书法家康健所题。
这是澄清亭,这个亭名不是出自《 道德经》原文,而是根据《道德经》思想所起的,原亭为清朝时所建。
在县城去太清宫汽车上: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请往东窗外看公路两旁,鹿邑县城距离太清宫5公里,鹿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县、文化大县的发展目标。正在设计建设从县城到太清宫以绿化为主的十里文化长廊。
好,下面一站 是老子生地太清宫。太清宫始建于汉延熹八年(165),初名老子祠、老子庙,唐玄宗时改名为太清宫,自此一千余年来一直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