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鹿邑太清宫讲解词
|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地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清宫,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楚国苦县赖乡曲仁里。”2576年前,圣哲老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刚才在车上已经向大家介绍了太清宫的沿革,现在咱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太清宫的前宫区。这里至今保存了许多关于老子的文物古迹,众多的文物遗存构筑成老子故里厚重的文化基石。下面我为各位领导和嘉宾逐一介绍: 1、 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 这块石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也就是公元1014年,碑文记载了宋真宗赵恒朝拜并重修太清宫的经过,重点记述了修复后太清宫宏大的规模和壮观的气势。宋真宗重修后的太清宫,规模达到历史上的鼎盛。史书记载:“庙貌比唐时有加。”大家可以看到,这通石碑碑首的雕刻工艺十分精细,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用盘龙做碑首说明此碑刻是皇家御制。在对老子故里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前,此碑位于农家院落里面,因为当时群众没有认识到此碑刻的珍贵,在人手所及的地方造成一些破坏,所以碑体下半部保存不太完好。 2、唐道德经注碑 这块石碑是太清宫现存最早的帝王御碑,为《唐道德经注》碑,碑文是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对老子《道德经》释文,立于唐朝天宝元年。碑体高三点七米,碑身四体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左右两侧为文人的题咏。该碑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严重,由于此碑是唐朝遗物,又是皇帝所立,为文物中的珍品。特别是正文的隶书作品,大有唐全碑之风韵,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大家对比一下前面的宋碑,可以看到唐宋两块石碑高度不一,宋碑略高于唐碑——因为我们这里属于黄泛区,黄河历次泛滥时,造成地层淤积。最早汉朝的老子祠坍塌后就堆积在土层的最下面,唐朝的太清宫又在新的地层上重新建设。唐朝的基址被淤积后,宋朝又在它的上面新建了太清宫。所以和开封城一样,我们这里累加了四个不同时代的太清宫。 这里就是太清宫的神道了,历朝代的神道基本都在这条中轴线上。下面大家沿着神道往前走就是老子的故宅了。 3、望月井 现在我们面前有一口井,名叫望月井。看起来这口井和别的井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它的奇特之处就是每逢甲子年的农历八月十五,风清月圆之时,天上的明月正好投影在水井中央,正应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古诗意境。这口井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古人用古钱币投落井中,钱币在落水的瞬间,发出一种类似青蛙的鸣叫声,所以人们闲来无事,就投钱币听蛙鸣取乐。以至于后人在清淘此井时,挖出很多生锈了的古钱币。 4、日月池 在神道两边大家可以看到有两个水池,取名日月池。这两个水池和环绕景区的赖乡沟水系相通。在老子的生平传说中,有两次日月同辉的天文奇观,一次是老子降生时,漫天霞光,日月同时出现在天空中。一次是老子得到成仙时,日月同时出现。巧合的是,在今年9月24日香港飞雁洞为老子故里捐建太极殿奠基仪式上,又一次出现日月同辉、三云祥集奇观。也许是老子故里人弘扬老子文化的虔诚感动了上苍吧! 5、续修太清宫记碑 左侧这块石碑立于金朝明昌二年,也就是公元1191年,碑文记载了太清宫的历史兴衰,以及金代续修太清宫的经过和整修后的规模布局等,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6、重修太极殿记碑 这块石碑立于清朝康熙二十四年,内容记载了善士周道圣等人不忍心看太清宫颓废,纠集乡人募化重修太极殿的那段历史,这块石碑字迹比较清晰,保存非常完好。 对照前面大家看到的唐碑、宋碑两块皇家御碑,大家可以感觉到,无论从石碑的形状大小、石料的选用、雕刻的精细程度上,这两块石碑和它们都是有区别的,皇家御碑的史料价值更是这两块石碑所不及。 我们面前这座金碧辉煌的建筑就是太清宫前宫的主体建筑太极殿,它建于民国初年,是当地群众自发募集资金修建的。在它的周围,石围栏圈住的位置大体就是老子的旧时宅院了。(在对老子故里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用石围栏代替了原有的围墙,大家留心观察可以看到,石围栏上的图案沿袭了清末的风格,因为现存的太极殿建于民国初年,为了保持与大殿艺术风格的一致性,才雕刻上这样的图案。) 7、古柏 太极殿前这两棵古柏是有名的丹桂古柏,鹿邑旧时的县志记载是老子亲手所植。但据专家考证,这两个古柏应为唐柏,但这与老子手植柏并不矛盾,应该是老子手植柏枯死后发出的新枝。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它们的纹理其一左旋,其一右转,天左旋地右转,象太极图中的阴阳二气,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我们也不妨理解为老子故里的草木万物皆有灵性吧! 8、铁柱 在老子故里,流传着很多关于老子的神奇故事,在当地群众心目中,老子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仙。这根铁柱是民间传说中老子的赶山鞭。远古时期,这里不象现在一马平川,而是有一座遮天避日的大山,百姓称为隐阳山。因为隐阳山的存在,老百姓生活很不方便,缺少耕地不说,山上的豺狼虎豹还经常下山祸害百姓,老百姓吃尽了苦头。为了救百姓于苦难,老子上山采来五色石,支起八卦炉,炼了七七四十九天,铸成一根赶山的铁鞭。坐在老君台上的老子,手举铁鞭,运足神力,一鞭下去,把大山赶到东洋大海里去了。由于赶山时有力过猛,铁鞭从中震断,上半截飞到了太清宫,下半截留在了老君台,所以大家在老君台上可以看到一样的另一个赶山鞭。 从史实的角度来讲,这个是纪念老子“柱下史”官职的纪念物,为唐朝帝王建太清宫时所立。老子曾经在周王朝做官。作为奴隶社会的周王朝,天子是天下的至尊,群臣百官在上朝时,必须恭敬站立。而老子身为守藏室之史,需要写言记事,于是周朝天子就赐老子一根铁柱,老子可以倚在上面书写,所以后人尊称老子为“柱下史”。老子辞官不做回到故里后,为了表达对周天子的感恩,就仿着朝中的铁柱样子做了一个发簪戴在头上。后世创立的道教尊老子为圣祖,对老子顶礼膜拜,也学着老子的样子戴上同样的发簪,大家留心一下就会发现,道士头上的发簪与这个铁柱十分相似。 9、太极殿 大家看到的这座建筑,建于民国初年。是汉、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构筑成的混合性建筑。它的根基最早有汉朝的,有唐朝的,斗拱多是宋朝的,檩子是明朝的,现在还可以看到部分檩条上写着“明万历七年”的字样。所以整个太级殿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汉唐础、宋拱、明檩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观呢?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争把辉煌盛大的太清宫彻底破坏焚毁,留下的只有那些搬不走、烧不毁的石雕磉石(柱础石)和豪华沉重的建筑构件。每当这些大型古建筑被历史摧毁后,在下一个朝代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时,都会留用一两块上次修建神殿时的磉石,作为前一朝代的时代精髓保留其中,成为永世不可泯灭的历史见证。 10、神像 太极殿内供奉的这尊老子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塑成,当时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北京白云观道长闵智亭亲自从北京赶来,为这座神像开光,而且还把白云观的镇观之宝、唐王赐给白云观的一件金丝道袍带到这里并亲手披在了这尊神像上。神像上面写有“道德天尊”四个字,道家有“一气化三清之说”,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因为这里是太清宫,所以上面书有道德天尊。老子神像涂刷的金粉、下面的楠木香案都是海外道教信徒捐助的,价值十分昂贵。老子面前站立着的四个人分别是唐高祖、唐太宗、唐睿宗和唐玄宗,之所以几位帝王位列两旁,就是因为老子为唐王圣祖,在唐王家庙里,他们四位的身份是李氏后裔。由此看来,太清宫作为唐王家庙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大家看一下脚下的柱础,从它的形制和工艺看,正好引证了史书记载的“宫阙如帝者居”。 11、紫气东来 我们看到西边山墙上的这副画名字叫《紫气东来》,作者是太清宫道教协会的一位老道长。鹿邑尽管是老子故里,但是老子的代表著作《道德经》却不是在这里写成的。 汉朝人刘向在《列仙传》中写道:“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紫气东来”这句成语就出典于此。此处所说的“关”是指函谷关,三千多年来,函谷关一直都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传说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民不聊生,老子辞官不做,驾牛西去。一个清晨,善观天象的函谷关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就是老子。尹喜决心辞官不做,追随老子研究学问。老子就在那里写成了五千言《道德经》。 12、道德经 唐朝帝王取得天下政权以后,到处寻找《道德经》真迹,后来尹喜的后代把世代珍藏的竹简原版《道德经》献给了朝廷。玄宗皇帝根据这个版本,写下了《唐道德经注》,刻碑留在了老子故里。在唐朝的太清宫宫殿里面,有一座藏经楼,里面珍藏着原版《道德经》。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火烧唐王家庙时,藏经楼连同真迹《道德经》均付之一炬了。但是由于这里从汉朝开始就是一个道教活动场所,这里的道士都把《道德经》的章节、词句烂熟于心了,他们根据回忆,又复制了一本《道德经》,这个版本就是苦城版《道德经》,如今流传的《道德经》版本非常多,只有这个版本才是原汁原味的老子五千言《道德经》。 13、孔子问礼图 东边墙上的这副画同样为一高龄道长所作,名字叫《孔子问礼图》。《吕氏春秋》、《礼记》、《史记》等多种古籍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孔子究竟几次问礼于老子,说法不一。画面上是孔子第三次问礼于老子的场景。当时老子在家乡讲学,孔子在陈蔡被围后返回山东路过鹿邑,再度问礼。老子详尽地介绍了自己的辨证哲学观点及由此产生的对宇宙起源的基本看法,向孔子深入阐述了圣人之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尖锐地批评了奴隶制度。孔子受到极大的启发和震动,他由衷地赞叹老子犹如龙一样,合起来为一体,散开来满天彩霞,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神秘莫测,从此给天下的李姓留下了“犹龙世家”的典故。 14、(元)太清宫执照碑(太极殿西侧墙上) 元朝著名道士邱处机被元朝皇帝尊称为国师,由于受邱处机的影响,元朝皇帝对汉文化尤其是老子的道家思想非常尊崇,作为少数民族的元朝皇帝统一中原不久,就下了两道圣旨对道家思想的发祥地太清宫进行保护。 太极殿西侧有“元代太清宫执照碑”,为元世祖中统元年庚申(1260年)颁发的保护太清宫的执照,详细记述了元代太清宫的地面,每面宽十一里,其内果园树木应有尽有。 15、(元)太清宫圣旨碑(太极殿东侧墙上) 该碑为矩形,高0.6米,宽0.96米,由青石刻成。碑文为楷书,保存基本完好。大家可以看一下碑文:“令旨使臣军马宫观内不得安下,所有栽种树木诸人不得采伐”,这句话和别的古碑刻有什么区别呢,那就是这里的语言已经开始使用白话文了。中国考古学会原会长徐苹芳评价,说这个是中国白话碑文最早的一块石碑。 16、杵树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往西北方向看,可以看到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树,这棵树叫杵树,为什么前后左右的树木都清理干净了惟独留下这棵呢?有兴趣的话听我详细介绍一下。在古时候,鹿邑这个地方很少有竹子生长,老子回到故里研究学问的时候,要抄写资料,没有竹子也就没有竹简可用,于是他就种植下一棵杵树,因为杵书的皮和竹简一样可以用于抄写记录。老子西出函谷关后,这棵杵树就留在了故里。到了北宋初年,这棵杵树已经枯死。和老子同乡同里的著名学者陈抟,在原杵树生长的地方补栽了一棵,生长得郁郁葱葱。日军侵华期间,杵树再次自然死亡。新中国建立后,当地群众重新补栽了这棵杵树,多年来一直枝繁叶茂。今年农历3月15日是老子母亲的寿辰。3月13日的早上,当地百姓发现从这棵杵树的树枝、树叶、树岔处徐徐冒出缕缕白色的烟气,到3月15日的时候,烟气最盛。百姓胜传是老君和圣母显灵,纷纷烧香跪拜。此后的两个月时间,每天早上七点到九点,杵树上都会冒出白色的烟雾来。当然,这个现象和老君台上的弹洞一样,直到目前尚未找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 17、太清宫景区开发(太极殿后高台至后宫途中) 新一届的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老子文化的开发,目前,开发规划正已经开始实施。从刚才的讲解中大家已经对太清宫的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作为该景区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道教活动场所、旅游观光景点。针对这个定位,县委、县政府对太清宫景点的开发,也采取了三元化的投资模式:就是政府的启动资金、道教信徒和朝拜团体募捐的善款、以及商业性的运作投入资金。目前该景区计划投资1.4亿元,占地面积872亩。其中一期工程投资6000万元,占地375亩,主要由县政府、浙江金华赤松山旅游开发公司、香港飞雁洞佛道社慈善基金会投资兴建。包括山门、道路、广场、水系、桥涵、碑亭、太极殿、圣母殿和整个景区的绿化。该景区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道教文化弘扬载体、世界李氏华人朝祖的圣地、世界老学研究成果汇集中心。 说到香港飞雁洞佛道社,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今年9月24日,香港飞雁洞佛道社道教信众在主持刘松飞的带领下,举行道场科仪和捐助太极殿工程奠基仪式。上午九点,突然出现天文奇观,东边是艳阳高照,西边月亮弯弯,形成了日月同辉的壮丽画卷。不久,三道白色云柱自太清宫后宫轻扬直上,朝着太极殿广场徐徐飘来,形成了祥云缭绕的壮丽景观,十分神奇。日月同辉,三云祥集,是巧合,还是定数,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太清宫、明道宫的建设开发上合天意,下得民心,所形成的巨大引力场,将吸引海内外更多的有识之士投智、投力、投资。 18、先天太后之赞碑 碑亭下面的这块石碑是太清宫景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古碑刻,它就是“御书御制并篆额”的“先天太后之赞 ”碑 。和前宫的宋碑一样,它也是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拜谒太清宫时留下来的,但是和前宫宋碑不同的是,这个石碑由真宗皇帝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该碑形体高大,气势恢弘,高8米,宽2米,重50多吨,碑冠刻成盘龙状,碑座为bixi状,碑文的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为什么它的规格、大小要高于、大于前宫的宋碑呢?因为前宫的石碑记载了真宗重修太清宫的经过,后宫“三御碑”同为真宗所立,碑文是对李母功德的颂扬。作为真宗皇帝,较李母的功德而言,他自愧不如。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仅蚀数字。2000年,原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徐苹芳在实地考察过这通石碑后,对其综合价值,留下八个字的评价“河南第一,全国罕见。” (在宋朝的地平面上,原有一块砖头上面刻了一个“道”字,此字向外突出,显然不是后人刻写上去的。是谁在模具上刻下了这个“道”字?或许是当年的工匠,这个普通的工匠在为老子的母亲树碑时留下了这个道字,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也许他没有想到后人会记住自己,甚至不会想到我们今天还会注意这样一个字。) 19、李母坟 三御碑的后面就是李母坟,李母去世后一直葬在这里。千百年来,这里香火不断,尤其到了农历初一、十五,外地烧香朝拜的信徒更是络绎不绝。史料记载,老子死于扶风,葬于槐里,槐里到鹿邑千里迢迢,作为孝子的老子,无法长眠在慈母的身边,怕是一件千古的憾事! 20、三圣母殿 和太极殿建筑年代一样,这座圣母殿也建于民国初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尊李母为先天太后,扩建李母庙为洞霄宫,俗称后宫。从那时起,前宫祭祀老子,后宫祭祀李母,前宫住乾道后宫住坤道。现在圣母殿里供奉着三位圣母:中间的是李母、西边的是释迦牟尼的母亲,东边的是孔子的母亲。这三位伟大母亲的并列体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 21、娃娃殿 是洞霄宫的附属建筑,和三圣母殿属于同一时期的建筑,主祀的是主管生育的神灵。过去,方圆不育的夫妇,到娃娃殿烧香祷告,便可喜得麟儿,当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精神依托。 22、石棺 关于这口石棺,当地流传着一个戚美的传说。唐代帝王尊老子为圣祖后,在这里建筑了大面积的宫殿,这里既是帝王的家庙又是皇帝的行宫。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来这里祭祖,住到了太清宫里。宫里特意安排了一位道姑来侍奉皇上。道姑年方二八,英姿秀丽,太宗也风流倜傥,眉来眼去之间,他们暗生爱慕之情。眼看皇帝就要回长安,道姑暗自惆怅。这天晚上,道姑为太宗端洗脸水的时候,太宗很轻浮地把清水弹到道姑的脸上,道姑羞涩退去。当天晚上,道姑心想,皇帝要走了,一定会把我带走。第二天,太宗起驾回长安,并没带她,她非常失望,哭了三天三夜后悬梁自尽了。地方官把这个消息报给太宗后,太宗异常伤感,下旨厚葬道姑。后人也寄托了美好的祝福给他们,老子故里便流传开了一句话:“要想石棺开,还要玄宗来”,意思是期望玄宗和道姑鹊桥相会。1972年,当地的老百姓无意中发掘出了这口石棺,打开以后,里面空空如也,这样又印证了流传在老子故里的又一段传说:太宗和道姑日久生情后,太宗想把道姑带回宫去,但又害怕老家人的闲言碎语,于是道貌岸然的太宗便编造一个谎言,一边告诉别人道姑已经死去,把她厚葬了,一边偷偷地带她回长安去了。 23、隐山文化遗址(上车返程后) 在太清宫西侧,古时候就是一个高台,当地群众称它为隐阳山。1997年,为寻找老子的有关遗址,了解太清宫历史的本来面目,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地、县文物部门对太清宫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所谓的隐阳山,原来是一座商周大墓。墓内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铜器、玉器、乐器,根据殉葬品上的铭文,得知墓主人名叫长子(ci)口,从墓葬建筑遗迹分析,墓主人应为古厉国国君。墓内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铜器、玉器、乐器,其中铜铙数量之多,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长子口墓出土青铜器种类之齐全,几乎包括了商末周初的全部器类。也是商周玉器最为丰富的一座高级贵族墓葬。骨排箫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排箫实物,骨质排箫的发现,将排箫生产的历史提前了数百年。同时,也表明这种乐器的原始形态是骨质而非竹质,使《诗经》中“箫管备举”得到了实物印证。 凝聚着人类智慧的出土文物表明在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古赖国,诞生老子这样的哲人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长子口大墓的发掘,是近年来商周考古的重要发现。尤其是因墓葬所在的豫东平原,远离商周王朝,是商周中央王朝与东夷、淮夷统治势力范围的交会地带,因此更加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长子口大墓的发掘,荣获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奖。1998年4月17日,国家文物局将长子口商周大墓发掘的消息,以“文物要情”的方式呈报中央。)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们今天的游览行程就要结束了。“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老子故里人民欢迎你们再次回到这片古老而又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土地,更欢迎各位仁人来这里共谋鹿邑发展大业! 我们即将来到县城,请大家稍事休息。
|
点击数:3817 录入时间:2011/4/7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