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老子与《老子》
|
来源:《老子故里话老子》 作者:王治品
自从老子邮标的首发式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举行,老子又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老子是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曾在东周时掌管王室的图书典籍。现在的鹿邑由历史上的东西两部分组成。东部的太清宫镇一带,商周时为厉,春秋时为苦,西晋太康二年更名为谷阳,属谯郡(今亳州),唐更名真源,宋更名卫真。西部在东汉时有武平城(汉献帝封曹操为武平候),隋开皇十六年改武平为鹿邑;元至元二年,鹿邑、卫真合并为鹿邑县,治所迁至今鹿邑县城址。 “厉”古通“赖”,厉乡既赖乡。今太清宫镇仍有赖乡沟,应是因赖乡而得名。东汉恒帝时,尊老子为道家鼻祖,在赖乡建庙祠老子。一年之中,恒帝两次派专使到苦县祠老子,洵为盛举。自此,老子庙成为远近闻名的胜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这里涡水,为古涡河,今天的涡河却在鹿邑和太清宫之北,是为元代改道而成。北魏崔玄山所著《赖乡记》对老子庙的记载更为详尽:“老子祠在赖乡曲仁里,谯城(今亳州)西出五十里,广北二里李夫人祠”。可见在北魏时,老子祠、李夫人祠还保存完好。李唐王朝建立后,对老子祠大加修建,“起宫阙如帝者居“,并将老子祠所在的谷阳县更名为真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称紫极宫”。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追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35),为道德经作注,御书镌立《道德经注》碑一通,至今仍存,此为太清宫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碑刻。唐玄宗天宝二年,对老子祠进一步扩建,并更名为太清宫,李夫人祠更名为洞霄宫。至此,太清宫、洞霄宫的建筑格局、名称正式确定下来。宋真宗太中祥符七年,亲赴太清宫朝谒,并刻立《先天太后赞》碑,碑8米余,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俗称“三御碑”,至今保存完好。 关于《老子》一书,《史记》中说老子:“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者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老子》一书要言不繁,哲理精邃。他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早已从中国走向了世界。《老子》“所贵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他的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应当师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人合一”论,成为“人与自然协调型”的中国文化精髓。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人在科学人文主义方面的贡献》一文中说:中国文化“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开,而且从未想到社会以外的人”。近年来,老子思想已走向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老子》译本,不少国家建有老子研究会、老子哲学研究会。在亚洲、欧洲、北美出现了“老子热”。一位德国科学家为他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寻找哲学原理作根据,几年来翻阅不少哲学著作,都没有找到,最后他通过学习研究《老子》终于找到了能解释他的科学成果的原理,他感慨地说:“现代科学的某些尖端,无非是老子哲学的具体例证而已”。 老子哲学思想充满智慧和洞察力。在历史的进程中,当学者和施政者运用老子思想时,确时有过若干成效。孙子悟其奥妙,有《孙子兵法》问世;韩非子汲其精华,卓然成一大家;政治家运用它,乃有前汉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也多次借用和阐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当今,老子思想中固有的深层生态智慧,正引起海内外人们的关注。目前全球生态环境已从局部恶化转变为全面危机。自20世纪初,西方有识之士就不断发出警告。但是西方基督教传统根深蒂固,他们多把自然当成人的工具,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不能见容于西方哲学界。直到70年代,环境哲学才宣告诞生。相比之下老子哲学的基本主张就是“道法自然”。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没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相反,而是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老子所描绘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是我们时代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领先提出了这一贯穿天地人的大法则,不能不叹其前识!
|
点击数:2970 录入时间:2011/4/7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