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与易经
 作者:清醒是酒

    《史记》中记述了一个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孔子当时已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誉,带了很多学生。孔子还当盛年,他见老子执弟子之礼。孔子毕恭毕敬地双足并存,双手拱着向老子鞠躬敬礼。老子回礼后,允许孔子坐下来谈。孔子说:“先生是道德的化身,先生是学问的渊薮,先生是活的史书,先生……”老子打断孔子的“礼貌语言”说:“你有什么问题?请说吧!”孔子说:“丘孤陋寡闻,想向先生求教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请先生不吝赐教!”老子哈哈大笑:“什么不好学?你学这玩意干什么!礼这个玩意儿是个虚假、浮浅、表面的东西。人类在一步一步地堕落,从道堕落到德,从德堕落到仁,从仁堕落到义,从义堕落到礼。到了这个礼,已经是忠实诚信越来越少,越来越虚假,越来越浮浅,越来越表面了。什么礼呀礼的,这种假惺惺的表面文明,恕我直言,简直就是社会祸乱的开始。”从那次以后,孔子惊叹于老子学问的博大精深,曾经对弟子说过:“我虽然不赞成老先生的高见,但老先生真如一条深远莫测、见首不见尾的龙啊!”
    而孔子的学问当时可谓是在绝大多数读书人里面是最高的,缘何不如老子,不能理解老子,后来孔子找到了原因,是《易经》的奥秘。老子当时是周朝守藏室的人,接触过《易经》和相关的资料,而孔子当时没有得到《易经》智能的启示,这是他学问上不如老子的重要原因。后来孔子发奋学习,历史资料也清楚地记载他的努力程度。孔子五十岁后学《易经》的时候,竟然将《易经》竹简的绳子弄断三次之多。孔子之前只是研究“人道”,没有“天道”的概念,研究《易经》之后,才出现有关“天道”的语录,加上他的早期的地位已经很显赫的弟子没有掌握多少《易经》等等原因,《论语》中没有多少记录,而主要是孔子没有接触《易经》前的语录,而《易传》,就有大量孔子读易的心得。而老子,比孔子早得多洞悉天道,在当时,自然学问要高于孔子了。
    《易经》是什么?易经,是一个变化的系统。《易传》里面的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不见可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这些都是收录孔子的话,可见圣人在《易经》中设立卦象,是为了将文字无法说尽的意思用图像来表示,给大家领悟,也给了大家很大的发挥空间,形成更丰富的广义易学文化,而这些卦象,表示了深刻的哲学原理,有着丰富的思想在内。《易经》的作者也是意识到道理难以言尽,因此做了卦画用以丰富思想,留给读者空间,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和易经的这一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易经》,“易”就是“变化”,易经是一个变化的系统,整个系统本身渗透着“道”。易经这个变化系统讲的就是变化,强调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绝对性,这是“易”的思想,同时,易经还有一个思想就是“不易”,这表明虽然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即《易经》作为一个理论系统,它里面的原理、所展示的运动规律等等,这些,具有不变性,有些是永恒不变的,有的具有一定时期的不变性。例如:一阴一阳,一分为二的规律,相辅相成的规律、辩证联系统一的规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规律是不变的。而《道德经》中的基本哲学原理和易经是相一致的,而老子更进一步运用易经的哲学,丰富了文字上的思想。凡事不能走极端,极端就是错误,这是易经的哲学,而老子的哲学都是相对的哲学,没有绝对化的,因为他懂得《易经》的哲学,他教导我们要重新审视容易忽略和轻视的事情,例如“无为”、“无知”、“无欲”、“ 能婴儿”,“不为天下先”,还有人要懂得处下等等,不要忽视这些,这对身心容易失衡的现代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也不能绝对化地追求这些。例如当我们处于过分繁杂的状态下,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觉得适合的话,不如放下一些杂念,减少多余的事情,清静一下,理清楚自己的头绪,然后再投入事情当中;心情很烦很差,不如调整到相对有点童真的状态,调整状态;我们很多时候心理不平衡,是因为过分猎奇的心理,就是欲望太多,虽然想象力是人类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在某些方面太丰富了也不好,当猎奇心理过分的时候欲望控制我们去追求一些东西,一些发挥想象力主观认为很好的东西,但一旦得到了我们的愿望,又觉得不过如此,甚至不值得,觉得后悔,那为什么不能事先预防不去做呢?我们要懂得相对的“无欲”。对于知识态度,是不是知识越多越好呢?笔者非常重视学习知识,但同时还重视和强调领悟,知识是领悟的基础,学知识显然重要,但笔者觉得如果一个人知识太多了未必就好,除非能把握得很好,否则可能会徒增不必要的多余的烦恼,反而失去学知识的意义,老子告诉我们做人要相对的“无知”,就是不要太多引起一些似有非有欲望的烦恼的知识;再例如,我们要懂得处下,低姿态做人,这是为什么?我们人类的生存,是社会的服务给了我们很多的条件,是大自然给了我们空气,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等等条件,社会和大自然都是为我们人类服务的,社会和大自然能够这样低姿态,我们人为什么不懂得去学习这种精神呢?我们要懂得处下,对于大自然和社会要处于服务的地位,才是平衡的,否则就是失衡,失衡就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伤害社会,伤害大自然,但应该表现自己的时候,应该积极做事情的时候,就不能太低调,有一句话说的好,“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不为天下先”,也是相对的,这是不与万物争强,不和已经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大环境争强的意思,如果是绝对的,那么老子就不会让自己成为道祖了。我们做人首先要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自己都没有做好自己,那么,怎么去和别人博弈呢?不敢天下先,是不敢轻易为天下先,因为很多事情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大环境在影响我们的时候,影响到我们不可控制的时候,我们即使有很好的想法和主张,也未必能够真的改变什么,那么就要选择更安全的办法,想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完善,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表达。以前发现日心说的哥白尼,就是不懂得不要为天下先,所以丧掉了性命。在今天文明的环境里,如此野蛮的事情发生的概率降低了很多,我们是有更多的为天下先的机会的。无为”、“无知”、“无欲”、“ 能婴儿” 、“不为天下先”等等这些,都是暂时的状态,都是相对的阶段,如果我们只懂得“清静无为”、“无知”、“无欲”、“能婴儿” 、“不为天下先”,而摒弃后天的努力和发展,那么怎样能够领悟到最高的道呢?做不到了,也许会离道更远了呢,人类今天物质和精神的繁荣,正是道之大的一个体现。但如果连“无为”、“无知”、“能婴儿”都做不到,也是另外一个极端。但确实应该摒弃的,远离了道的,当然要懂得放下,才是成熟的人,有一个基本的精神的人,能够自持的人才是成熟的人。懂得动态平衡地回归本源,再发展,再回归本源,这是动态平衡辩证的过程,否则的话就会有失平衡。
    周易太极图,虽然出现得比《道德经》要晚,不过也体现了《易经》的哲学,周易太极图的两面,阴中带阳,阳中带阴,表明世上没有纯净的完美的事物,但是每一面要么是属阴,要么属阳,没有阴阳参半的情况,这里的属“阴”或者属“阳”就是事物本质的体现。这表明任何事物都必然有本质,而事物的本质,往往具有一定时期内的不变性。阴中带阳,阳中带阴,并且辩证统一,这体现了,本质属阳的事物中包含着阴的因素,本质属阴的事物中包含了阳的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本质会转化,阳会转化为阴,阴会转化为阳。老子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里面包含了福,福里面包含了祸,成功里面包含了失败,失败里面包含了成功,在一定条件下,福将转化为祸,祸将转化为福,胜利将转化为失败,失败将转化为胜利。当你成功的时候,就应该防止走向失败的条件的出现,当你失败的时候,就应该实现可以成功的条件,走向成功。所以笔者也据此为凭,反对宿命论,没有绝对的好命,也没有绝对的坏命,所谓好的命的人,没有好的作为,一样会转化为坏命,而所谓命不好的人,只要个人能有好的作为,一样会转化为好的命。《易经》有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富有哲理的经文表示的一个意思是这个世界不是小孩子游戏,天地造化不是儿戏,宿命论之类的是极端的,事情极端就是错误。所以,算命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玩玩可以,当真就不好了。因为这是唯心主义的宿命论,是错误的。还有唯物主义的机械宿命论,或者说是科学宿命论,很容易驳倒。我们知道,人和动物的区别的重要的地方在于对智能的态度不同。人是能够有用智能和发展智能的“自觉性”,动物对待智能是被动的,没有这样的自觉性,虽然动物也有一点,但本质还是被动的。而人是更加重视智能,明白智能的特殊意义,人有着对智能在某些追求上的自觉,而动物是没有的。人重视智能,自觉发展智能,进而到爱智能,从而产生哲学,从简单的层面看,哲学就是“爱智慧”嘛。而这种自觉性,也让我们能主动地应用智能,施予我们的影响,成为事物发展的一个原因。这是我们直接的感受,而我们的知识,就是人的直接的感受,引用一下毛主席《实践论》里面的语句:“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那么,用我们的知识,不能对证明科学宿命论有任何帮助,因为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我们是自觉地在应用智能,我们有自觉性,我们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能够对事物发展施予影响,成为其发展的其中一个原因。科学宿命论,根本就不能算是哲学,只是一种糊涂的一厢情愿,一种糊涂的信仰。而且,根本无法证明,因为,我们首先就不可能具备证明它正确的知识。它是否成立,人类只能是说不清道不明,而既然不能证明它成立,不能认为它成立。无论是违心还是唯物,只要是宿命论,都违反了中国的经典《易经》和《道德经》的精神。题外说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道教的豪言,不是妄言,而是一句真理。

点击数:732  录入时间:2011/3/23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