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教教义思想的继承和弘扬
    张继禹:道教教义思想的继承和弘扬

    2001年10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江总书记在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支持宗教界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要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服务。”江总书记的这个重要讲话精神,既是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也是宗教界促进自我所信仰宗教适应时代、弘扬发展的根本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组织召开主题为“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学术研讨会,就是要在对道教的教义思想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方面进行探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并在时代与文明的进步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借此机会,就道教的教义思想在当代的继承和弘扬,谈一点自己的看法,请各位指教。
  世界上各大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宗旨和要义,根植于华夏文明沃土的道教,在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以“道”为根本信仰,以“神仙”为模范,发天人之学,教义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并能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相一致且互相促进和影响。在信仰和礼仪上承传了中国人的固有信仰和礼仪制度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的固有宗教;在思想文化上紧紧围绕着自然本体与人文信仰即天与人的关系,构筑起了中国宗教(哲学)的思想体系,形成了道教的“天人合一”或“与道合一”的整体观念。受此影响,道教十分重视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认为个体的人生与逍遥神圣的神仙和永恒常存的道是不可分裂的,失道则亡,得道则生。神仙的追求与世俗的道德秩序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道教教义思想总是围绕着“道德和神仙”而展开。道教以“道”为生化万物的根本,为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以“德”为培育,人们可以通过“德”来认识“道”,是“道”的体现,人伦社会道德也是“德”的范畴,所以人们可以通过培养和践行社会人伦道德来合于“道”,也就说人禀“道”践行社会的人伦道德也是在接近于永恒之“道”。神仙虽然是超俗的,但神仙则是要立根于世俗的,他以自己的模范感化人,以自己的法术帮助人,以自己的德养影响人。神仙与常人的关系也是济世度人与功德成神仙这样一个互动的关系。在今天,围绕着“道德与神仙”这一根本要旨,道教教义在当代继承和弘扬应着重于以下三个方面并重。
  一、道教教义思想中具有的民族性和道的普遍价值并重
  道教文化作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体意识。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提出“道教之真精神”的命题,认为道教对外来的思想,无不尽量吸收,将其融合成道教思想体系中,在此过程中,仍不忘其本来民族之地位。即一方面尽量吸收外来学说,另一方面又坚持本来的民族地位。吸收是为了丰富自己,如果吸收之后,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则是被同化。道教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一直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那就是因为在什么该吸收,尤其是什么该坚持这个问题上,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样,道教教义思想持有着鲜明的华夏民族的思想文化特色。
  道教教义思想所持有的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即民族性,主要通过其宗教思想理论建构以及它的宗教仪轨反映出来。道教在建构自己的宗教思想理论之时,教义思想体系和主体文化意识密不可分。围绕着“道德”和“神仙”,道教强调是“元气”的本体论和“生化”的思想。他认为,大道是生生不息的本原和动力,大道通过“元气”来运化世界万物。世界是生成和变化的,人、神同源于“元气”,因而人神互通。“元气”论和“生化”思想是道教宗教思想的理论根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所在。“元气”论能朴素、形象、直观地说明构成世界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元气”的“生化”功能又可以在理论上回答宇宙万物产生的问题,即世界之所以形成、发展、变化的根据问题。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般若性空”和“缘起论”的思想对道教的“元气”论和“生化”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与佛教展开对话的过程中,道教和佛教相互吸收和影响,以至晋唐时期道教形成了“重玄之学”,推阐、发展了道教的理论和教义思想。宋元时期,道教内丹学以《参同契》、《悟真篇》等为基础,对道教的“元气”论和“生化”思想进一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对其它宗教和学派的思想既有吸收,又有改造,但吸收、改造都是围绕着道教的主体思想来展开的。
  展现教义思想的道教礼仪制度,承传于夏商周三代,只不过突破了亲亲尊尊的围绕。从渊源说,道教的斋醮科仪是建立在鬼神崇拜和中国古代的祭祀制度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上古三代的礼乐制度中有祭祀鬼神的内容。我们知道,中国的儒家重“礼”和“乐”,《诗》、《书》、
《礼》、《乐》、《易》、《春秋》号称儒家“六经”。但儒家之学着眼于社会政治与伦理的建构,因此,在继承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同时,对其中的祭祀鬼神之事进行人文化的改造。道教的斋醮科仪等仪轨,是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中的祭祀礼仪的继承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道教的斋醮科仪一方面大量吸收了民间的风尚习俗,另一方面又力图对民俗进行规范化的整合,从文化上提炼之、升华之。因此道教的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就是根源于它本身与中国固有的礼乐传统以及风俗民情的内在联系。因为这种联系,使道教与中国民间社会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之更贴近中国人的宗教意识和信仰方式。而且使道教产生维护传统的使命感,并试图以中国的方式解决中国人在信仰领域所面临的问题,这就是道教教义之所以重传统,具有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重要原因。
  虽说道教教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色,这也是其固有的文化根基,但道教教义思想中所具有的普遍价值却是不能忽视的,而且在当今来则更具普世性意义。首先,道教所信行的“道”就是一个具有普遍价值的本体,“道”具无限的包容性,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大而无外,细而无内,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内含在一切的事物中。道的品格象水一样,不仅具有巨大的包容,且对待万物一律平等,滋润养育着宇宙间一切。道教的重要经典《道德真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水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性,因为有了这个品性,故而能够和大道相近。大道是善利万物的。且“道”乃是以自然为体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任万物自然生长,以自然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宇宙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道”对维护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和启迪我们的人生,都具有普遍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在当今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其次,道教神仙逍遥和重人贵生教义,既是“道”的展现,亦有着普世性价值。《汉书艺文志》中就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神仙的逍遥无碍、神仙的真诚品格、神仙的济世胸怀和神仙世界的美好都是人类所向往的。在重人贵生方面,《道藏》首经《度人经》开卷即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体现了道教独具有了普世情怀,即道教的普世性。具体来说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思想和宗教实践的行为。道教教义的普世性是建立在道教“道性论”的基础上的。道教认为,人和世界万物都为大道所化,都具有道性。正因为都具有道性,因此,人和世界万物都有升仙得道的可能。这是道教教义普世性的理论成立的基础。道教教义的普世性和道教“功德成神”也密不可分。道教“功德成神”观认为,积功累德,是人成为神仙的一个重要的途径。神仙为百姓生活的安宁、幸福和健康做了许多好事,道教认为他们的这种利济苍生的精神是不灭的,因此奉他们为神,以香火祭祀,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因此,广行善举就成为道教入世济世以至得道成仙的重要内容。
  道教的普世性还表现在道教所行的教化中,并贯彻到道教经典、斋醮仪范、修持炼养、道法教戒、祭拜神明以及神仙传说乃至道教徒的行住坐卧、生活起居等方方面面,这就是莫不以服务社会现实的人类和谐为根本。道教教团建立之初,天师道要典《想尔注》就强调,“百行当修,万善当著”。东汉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则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升二百善。”而《赤松子中诫经》进一步指出:“为善者,善气覆之,福德随之,重邪去之,神灵卫之,人皆敬之,远其祸矣。”将善行与修道成仙联系在一起。道教的这种着眼于社会现实的济世利人的教义,贯穿于道教的全部历史进程。从天师道、太平道到上清、灵宝诸宗,莫不奉为圭臬;后来净明道提出“忠孝神仙”,全真道强调行真功、践真行、苦己利人,以及唐宋以来大量劝善书的出现,都是这一教说的反映。这就是“道一风同”。道教的劝善之说的目的完全是从济世利人出发,是为了有益于社会人心的安定与和谐,体现的则是道教的普世性。
  道教教义中反映出来的根于民族并独具和普世性价值的特征,在今天看来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道教教义民族性的特征的内在实质是“道教之真精神”,即一方面广泛吸纳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又在此过程中,保持自己鲜明的民族本色。我们要继承道教教义当中体现出来的这种“真精神”,在全球一体化,各种宗教、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贡献。在强调道教教义的民族性的同时,我们更要强调道教教义的普世性价值,这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使道教获得了新生。我们道教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需要我们发扬道教的普世性的度世精神,为国家、人民、为社会多做善事、好事。道教徒要将济世利人看作是自己修仙求道的重要途径。要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慈心于物,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道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对人类世界的和谐发展也有重要启示。如尊道贵德的教义宗旨,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慈爱和同的处世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净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人正确树立人生观,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大力弘扬道教文化中的思想智慧,这也是实现道教普世精神的最好途径和宗旨所在。
二、道教教义思想重理重术以道统术
道书中说;“道因法以济人,人因法以会道”。道教的教义思想就正是循着这样一个逻辑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任何宗教都是因为有了信仰或精神的需求,然后才有教义思想加以系统和规范,现代人则将归结为信仰与理性的问题,这也是各大传统宗教都要面对和妥善处理的问题。诚然,理性不一定导致信仰,但一个成熟的宗教,其要在社会人群中发生积极作用并得到社会的认同,则一定离不开理性的思考。因此,如何找到信仰和理性的最佳衔接,是宗教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结。道教自东汉张道陵创教,建立起基本的理论并组织起教团之后,既着眼于宗教的修持和济世利人方法,又着重于教义阐扬与发展。这就是要构建道教教义思想体系,即在一般学说的基础上创建一种关于宇宙和人生的理论,并辅以宗教修持和济世利人的种种方法,以证验理论的合理性。道教的这个发展过程到后来得到历代道门高道的重视并身体力行,义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得到了强调。道教教义思想因而更具有了以道为本,以法为用,义理与方术并重的特征,即一方面强调神仙信仰的理论建构,一方面也重视证仙之术。
  道教的传扬和发展,内在神仙信仰思想的建构和教义思想的体系化是不可忽缺的,也必须就宇宙的和人生的若干重要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诸如道如何创造世界问题,人的起源和归宿问题,人与神的关系问题以及人如何修炼成仙的问题等。道教有必要建立学说或教义的体系,表明自己学说的合理性;同时,对信仰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将之定为正统的信条。道教教义思想的发展并存在是否精致,系统、成熟或体系的问题,应该说道教教义思想的成熟和完善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事实上道教的教义都载述并体现在道教不同时期、不同教派的经书中。如《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黄庭经》、《西升经》、《上清大洞真经》、《度人经》、《道教义枢》、《清静经》、《阴符经》、《化书》、《坐忘论》、《玄纲论》、《灵宝毕法》、《修真十书》等等。这些经书都对道教教义的有所阐释,并在后的注疏中教义思想不断得到阐发。而道教类书《云笈七签》本身的编纂体例,其体系就是道教的教义思想的现体。此书卷一道德部总论老子的道德观念;卷二混元混洞辟劫运部,论宇宙生成变化,并特引《太上老君开天经》详述老君开天辟地及累世下降作王者师;卷四道教经法传授部,总论上清、灵宝、三皇诸家的传授系统。在理论上解决了修仙达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接着就是总论道教修仙的诸方术,如金丹、说戒、诸家气法、内丹、符图,还有仙籍语论、纪传等。因此,道教不是是否有系统、成熟的教义思想,而是道教的教义思想体系具有既重“义理”,又重修炼“方术”,“义理”与“方术”并重,“义理”不离“方术”,“方术”也不是单纯的“方术”,而是要体现道教的“义理”,以道为本。
  就道教教义思想的理论基础而言,它从一开始即根基于“道”。在道教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也是世界的本体。《太上老君说常清净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道的本质属性是生成天地、养育万物。即使是那些出入三界,逍遥自在的仙灵众神,仍然是大道运化的杰作。道如何“生育”、“运行”和“长养”天地万物。道教教义强调的是“气”的作用。《灵宝经》曰:“一气分为玄、元、始三气,而理三宝,三宝皆三气之尊神”此三宝尊神即道教的最高神明??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他们由玄、元始三气化生而成,是由道向气演化的第一阶段即元初之际的形象。《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说,三清圣祖以玄元始三气合生九气,“九气列正,日月星宿,阴阳五行,人民品物,并受生成。天地万化,自非三元所育,九气所导,莫能生也。三气为天地之尊,九气为万物之根,故三合成德,天地之极也。人之受生于胞胎之中,三元养育,九气结形,故九月神布气满能声,声尚神具。”
  对于神、人之间以及神、人与世界的关系,道教认为,神、人以及世界万物等,都是大道和“气”衍化的结果。就本质而言,人、神是同源的。同为大道所化,之所以有神灵、凡人及万物的差别,依道经所言,乃是作为宇宙本体的大道在其开创宇宙、衍化万灵万物的过程,因其内在基因体“气”的不同而导致的。道教的神学认为,既有高居三十六天境的三清道祖、诸方天帝,也有遍布大地的亿万人民、百虫品物,还有一个鬼魔居住的冥间,那就是以丰都大帝为主尊的万鬼之城。无论神、人、鬼、物,均为“气”所化,只是由于禀“气”的不同而性质各异。
  道教人、神同源的神学思想也是其修炼成仙理论的基础。人和万物居天境和冥府之间,他既可以进入天境,亦有可能堕入地狱,关健在于人们的所作所为。人“能爱其形保其神,贵其气,固其根终不死坏,而得神仙,骨肉同飞,上登三清,是与三气合德,九气齐并也。”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人与神灵本为同一大道所生,三气成神,九气生人,这是人、神分判的内在根据。人的生命非常珍贵,故当归依大道,保神贵气,以达三气合德的圣境,而得上登三清之仙品。这就是人、神互化的先天基础,是人得以超越生死、超越仙凡界限的根本条件。从《老子》中“长生久视”的思想,到《庄子》中“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的生活态度,都显示着大道的万能与神奇。故人们如效法“道”,学道修真,便能获得“道”的超越性和永恒性,克服生与死的对立造成的生命悲剧感,达到一种超然物外,与道契合的境界,也就是道教所推崇的仙真。道教神学中的这种人、神同源认为,三界是相连的,人、神以及人死之后所成的鬼之间,他们的交通不仅是可能的,并且是先天决定的。道教中除天道、神道、仙道之外,还有鬼神之道。鬼神之道是道教对于人死之后归宿的一种认识。道教认为,鬼有道也可以成为“鬼仙”,鬼仙在阴景之中,因得道而入仙界。道教中作为形而上存在的道,并不超越于他的创造物之上。道不是超验的,世间万物都有成“道”的可能。道教神学中的这种独特观念和西方国家中普通信仰的把上帝看成是超验的以及唯一神的观点是有所不同的。
  人、神同源于道的思想是道教修炼成仙的理论基础。而道教长生成仙的目的决定了道教教义的理论特色,即从理论上论证长生成仙的可能性及实现的方法。道教认为生道是合一的,主张形神统一、性命双修。长生成仙,全赖自身的修养和锻炼,并非“天命”所决定,即所谓“我命在我,不属天地”。道教义理重人贵生,讲究实际的炼养方法和众术。如道教中的心斋、坐忘、内观、守一以及医药治病养生、导引健身、武当内家拳等,还有外丹、内丹,这些方面是修仙达道的方法和路径,没有路径,就不能得道。道教的炼养方术,大量载于《道藏》经书库存中。道教以仙道对抗天命之道,它的质朴的理论和方技,在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早期科技、养生、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道教传统教义中“义理”与“方术”并重的思想,在今天对我们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重“义理”要求我们努力学习和阐扬道教教义思想,并重视文化知识、现代科技的学习,按照时代的要求,对道教的经典、教义作出新的解释、新的阐发,为充实、完善道教的教义。“重方术”在我们现在来说,就是要强调每个道教徒都要“真修实证”,要切实地在自己的宗教修持上下功夫。道教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性、命修持的方式、方法,我们要将之挖掘出来,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健康体魄、修养身心作出贡献。
  三、道教教义主张神仙逍遥与入世济世并重
  神仙逍遥是个体生命与精神的体验和追求,入世济世则是要成作世俗道德的模范、和光同尘,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表现的则是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关系,是各大宗教都不可回辟的老问题。神圣和世俗究竟是此消彼长还是相得益彰,道教有自己的回答。道教认为,世俗与神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入世济世与神仙超越。道教认为修道应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生灵、有益于家庭。道教这种以入世济世为基本要求,以仙道为理想追求的学仙修道之路,已成为其教义思想的基本特质。道教提倡积极入世以利益社会人群,入世、济世的目的是追求神仙超越,以得道成仙为最高理想。入世济世与神仙超越是统一的,“出世”和“入世”并不矛盾。
  道教高扬“出世”的精神,但也以“入世”的情怀做着济世的功德,通过阐扬大道来裨益世教。道教的入世济世并不意味着道教信仰者的言行完全等同于世俗之人,而是说要因应世俗社会的情况而采取适宜的行道、修道的模式。这种依居道教的教义特质、因应时俗变化以调整行教方式,也即道经所谓的“随方设教”。在道教的经典教义中,既重伦理,又重神仙,就是一思想的充分表露。
  道教教义思想中,世俗的伦理与道教的神仙追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教从建立教团伊始,就非常重视这些世俗的伦理道德准则,并将其吸纳到教戒中。张道陵天师向奉道者所谕教戒,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诚信不欺诈”《太平经》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正
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说:“能如要言: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并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义不可不行。”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内篇》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则强调:仙经万卷,忠孝为先。由此可知,忠孝、诚信等社会基本道德和准则在道教中受到高度的重视。
  当然,道教强调维护社会伦理是入世教化和修行的需要,是为升仙度世奠定基础,是所谓仙道不离人道,体现的是道齐同慈爱的上善之心。所谓“齐同慈受”,是要把世俗社会的人伦道德爱心上升到大慈大爱的上善境界。《想尔注》提出:仙人道士与俗人异。所异的并不是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而是说仙人、道士与俗世之人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仙人、道士关注世俗伦理的同时,还要以大道的上善之慈爱为修行的要旨,弃名利之缰索,以道德为务,让生命达到合道的境界。因此,道教信行的理想目的,有入世和出世之别。在世俗的理想目
的,则是用道教入世法教化世人,使皆遏恶扬善,为有道德正信之善人,大家和平友善相处,共建共居于太平国土,有圣贤治理国事,人各劳作,天下无水旱兵虫疫之灾,人寿年丰,太平安乐。其宗教性的出世理想,则是用道教的出世法,引导和感召有善性者修行长生久视
之道,得道成仙人,肉体飞升或精神升玄,进入神仙极乐之境。总的说来,道教信行的理想目的是两种人格和两种境界。道教认为,善人是修仙的基础和新起点,登仙是善人最美好的前景和归宿,两者是相联系的、一致的,前者是基础阶段,后者为超越阶段,也可以说前者
为世俗同尘阶段,后者为超脱尘俗阶段。
  道教教化与修道所遵循的教义,既要入世以济世,又要广行教化以度世,根本的目的则是导人超越凡欲而得道成仙。《道德经》中关于“可道”与“常道”、《度人经》中关于度己与度人的辩证论述,为解决“入世”与“出世”、“社会人伦”与“神仙追求”两者的关系奠
定了理论的基础。在这样的教义的指导下,务道之士一方面入世以济世度人,广行善举,关爱社会人群,以己之力利济他人,奉献社会以积累功德;一方面修持修炼,遁居修仙,炼性修命,以度己度人。在当今来说,要继承和发扬道教的这一传统,着重要处理好以下儿个
方面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仙道与人道的关系。王常月祖师说:“人道未修,仙道远矣”,也就是说入世济世是神仙超越的前提。要在珍惜人生、克尽人道的基础上返朴归真,升仙得道。当代道教既要坚持入世以济世,又要有道教的神圣性和超越的品格,一方面要入世积功累德,一方面要修仙证道。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成仙合道。修道者必须坚持积功累德以济世冀仙,要以修持作为“入世”与“超越”之津要。我们必须要坚持道教的修持,保持自我宗教的主体自觉,树立起新世纪道教之风范。道教的修持包括斋戒、诵经、修炼、行善等。总而言之是要性命双修。修性是要提高素养,积功累德,高尚品行;修命是要保养精气神,健康身体,成仙得道。只有性命双修,参道悟道,以超越的精神入世济世。修持的模范就是道教信仰的信仙,因为神仙是修道务道者入世与超越最形象的体现。入世济世与神仙超越的圆融结合,是道教教义和所行教化的根本旨义。我们道门中人要以出世的精神来入世。我们遵循社会公德是为了尽人道以务仙道;我们行善利人则是为了趋近于道,我们主张清净、慈爱、不争、寡欲、素朴、虚怀等都是为了能使人心安定和平,以符合道之体性。总而言之,都不离道。
    其次,要处理好修仙与尽社会义务的关系问题。修仙学道既是个人的追求,又离不开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修仙者也是社会的成员,为父母所生,社会所养,当尽社会责任和义务。要入世济世,回报社会维护社会的祥和与安定。当然,尽社会义务并不是说修仙者不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恰恰相反,要以神仙为楷模,遵循道教教义与规戒,修持诵经,礼敬神明。既坚持自我的宗教信仰,修仙证道,又以超尘之心成就入世的事业,福臻家国。
  再次,要处理好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道教作为一种追求形神俱妙的宗教,为协调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而有益的启示。道教认为,人生在世,离不开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但物质生活必须以精神生活为本,以精神生活来丰富物质生活。对于修道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形神合同,以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和归旨,一切物质条件都要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道教是根植在我国有悠久文明沃土上的传统宗教,有其独特的道家、神仙家趣旨,并融摄诸子百家中的丰富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有其优良的传统,包含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因素。我们今天来探讨道教的教义思想,目的在于促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道教的思想能为我国的社会发展进步作贡献。

点击数:2778  录入时间:2011/3/23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