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评:国防大学教授读《孙子兵法》的体会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我读经典”节目中偶然听到了国防大学的一位教授讲读《孙子兵法》的体会。笔者听完之后,感觉其讲法平庸、敷浅,着实不敢令人恭维。而且,他在讲到《孙子兵法》的作用的时候,甚至出现了前后矛盾,和观点与论证完全不符的逻辑错误。故在这里,笔者有话评说。
   教授在讲到《孙子兵法》的作用的时候,出现了前后矛盾的逻辑错误。
表现如下:
   一方面,教授讲到,《孙子兵法》诸如“不战而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制人与制于人”等等思想,受到了现代西方军事大家的一致推崇和赞扬,同时,他也讲到,现代西方军事大家写成的诸如什么“效益目的”的当代“军事巨箸”等等,其观点,教授也认为是“中国古已有之”,并且出自《孙子兵法》中的诸如“多算胜,少算不胜”思想,等等。显而,言下之意,《孙子兵法》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教授又讲到,中国虽然有《孙子兵法》,却没有打败诸如“五胡”、“蒙古”、“满清”等等这些“外族”。故教授认为,《孙子兵法》是没有“作用”的。在这里,教授虽然对作用二字加了引号,但是,却对“作用”二字未作正面分析和肯定。可见,在教授看来,《孙子兵法》对世界军事有作用,而对中国军事却没有作用。然而,中国毕竟是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孙子兵法》的作用和影响而体现出它应有的作用。故以此观点来看,教授对《孙子兵法》作用的认识,出现了顾此失彼、前言不达后语,和互相矛盾的错误。进一步看,教授以中国汉民族历次战争落败为证,证明《孙子兵法》没有作用,显然,这又存在着观点与论证完全不符的逻辑错误。因为,一方面,简单说,历史的看,外族入侵中原,都往往是在中国暴政猖獗,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盗贼”疯起,出现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政治危机的时候,这才使得“中原易主”。这时的中国,就已经完全丧失了《孙子兵法》所说的“道”,即“民与上同意也”。这也就丧失了如老子《道德经》所说的“德”,即“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以此,比照老子“道德一统”、“德高道高”思想来看,这时的中国,则叫做“无德”、“无道”,其落败,就成了必然。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汉民族历次战争的落败,无疑的,就是没有遵循《孙子兵法》思想的结果。这就从反面证明了《孙子兵法》的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诸如“五胡”、“蒙古”、“满清”等等这些“外族”,就完全不懂《孙子兵法》吗?就完全没有用过《孙子兵法》吗?当外族选择中原出现内忧的这种时机进攻,难道说,这不正是《孙子兵法》“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思想的再现?故外族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仍主要得益于《孙子兵法》。
而且,在中国汉民族对外战争中,也并非完全落败。西汉初期,打败匈奴入侵,就是明证。
上述这几个方面,难道不就是《孙子兵法》的“作用”吗?故以中国汉民族历次战争落败来证明《孙子兵法》没有作用,这种证明方法以偏概全,而且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教授逻辑混乱如此,难道这就是堂堂国防大学教授的水平?果真如此,中国军事令人堪忧!
透析教授之所以有如此认识,笔者以为,正是数千年来的中国“儒教”思想根深蒂固使然。在中国西汉时期,汉武帝独尊“儒术”,就把《孙子兵法》排斥在了正统的统治思想之外,而使“儒教”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余年。这种思想影响,令今人难以幸免。正是如此,教授今天才反复的说:《孙子兵法》是“写给军人看的”。言下之意,《孙子兵法》上不了正统思想的“台面”。这就是教授“儒教”思想根深蒂固的一大明证。并且,在教授解释《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的时候,连说了“骗,骗,骗”三个字,似乎有孙子用兵有悖儒家精神而不“厚道”之嫌,以至轻视之情溢于言表。这又是教授“儒教”思想根深蒂固的一大明证。而且,教授从《孙子兵法》“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中看到了什么?他看到的是“农耕文化”,这个与《孙子兵法》之“作用”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历史上,“儒教”排斥《孙子兵法》,不用《孙子兵法》,然而,今天却来责怪《孙子兵法》没有作用,这是哪门子道理?同时,以“儒教”思想出发去认识《孙子兵法》,又何来丁点正确?故对《孙子兵法》不懂、不用,这就是中国汉民族历次战争落败之轨迹。
那么,应该怎样认识《孙子兵法》呢?
  笔者箸文《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兵书”》,认为《孙子兵法》思想源于老子及其《道德经》;又箸文《老子及其“道德经”开创了中国武学文化之先河》,在此文之中,笔者揭示出了老子武学的“三种境界”。这就是:“微明”、“袭明”、“明”。其中,老子“微明”境界就是“诈术”。这也就是《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的思想。
不信么?比较一下就可以清楚的看出。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而孙子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可见,老子的“诈术”就是孙子的“诡道”。但是,在老子那里,“微明”仅仅是武学的“下乘”境界。那么,老子武学的“上乘”境界,即“明”境界是什么呢?它给予了《孙子兵法》什么呢?
对于“明”境界。老子说:“见小曰明,守弱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句中的“小”、“弱”,就是喻指的“柔弱胜刚强”。这正如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之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同时,又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故在老子看来,“见小曰明,守弱曰强”方才是武学的“上乘”境界。
在老子看来,懂得“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就能够做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能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因而是十分稳妥的,和手到擒来的事了。而《孙子兵法》则完全接收和继承了老子这种武学思想。其反映和表现,就是要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即“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充分展现出了《孙子兵法》在“军事战争”上的“上乘”境界思想。了解如此,“不战而屈人之兵”与“农耕文化”怎么能够联系在一起?如果有联系的话,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农耕文化”的产物,除此而外,岂有它哉!可见,这里教授对“不战而屈人之兵”撤了个拦天大网而等于又什么都没说。不懂就不要装懂,为何要支支吾吾如此?笔者想,有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战争”上的“上乘”境界思想,大概我们的教授才不会因了一个“诡”字而自感惭愧了吧?好一个道貌岸然的儒家君子!因此,《孙子兵法》绝非单单是“写给军人看的”,而是安邦治国之“大道”,理当奉为中国“正统”思想。对此,笔者著文《为“武学”文化正名》、《老子思想和文化乃是中国“国学”的根基和脊梁》等等,揭示了老子“刚强胜柔弱”和“柔弱胜刚强”的思想。笔者认为,这两种思想作为两种社会存在贯穿于人类社会之始终,并且,在“刚强”与“柔弱”的矛盾之中,反映出了“武学”的社会文化本质,反映出了“以武制武”的斗争本质。因此认为,老子是中国武学文化的缔造者和鼻祖。而且,历史的看,老子的武学文化统治了汉武帝之前的几百年的历史。正是在这段历史中,才产生了《孙子兵法》,才上演了一幕威武雄壮的中国历史战争大戏,才避免了如匈奴入主中原的悲剧发生。同时,笔者又著文《论孔子对老子道德观的篡改和修正》,揭示了孔子蓄意回避老子“武学”这一社会文化本质,而缔造出了“文学文化”。其以“道德修养”、“行为操守”来讲“克已复礼”,从而成为了后来专制统治者的统治工具。从汉武帝开始到于今,人们就落入了“孔孟之道”的罗网而不能自拔。在这段历史中,正是看不到“武学”这一社会文化本质,才有了中国汉民族历次对外战争中的落败。与此同时,教授也谈到了《孙子兵法》没有“作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孙子兵法》是“军事哲学”。在他看来,既然是“哲学”,那么就是“抽象”的东西;既然是抽象的东西,那么就不可能对战争起到“直接”的作用。故在他看来,只有将《孙子兵法》与战例结合,才有作用。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其实不然。因为,《孙子兵法》就直接为孙子所用。司马迁评价孙子说:“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因此,这里要问:在孙子用兵的时候依靠过“战例”没有?这个时期有没有孙子要依靠的“战例”?其实,应该看到,成功“战例”,出自于《孙子兵法》,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可见,教授的“《孙子兵法》要与战例结合才有作用”的认识失之偏颇。而且,如果一味的不加分析的要将《孙子兵法》与战例结合,并形成某种固定的模式,那么,这就真正成了纸上谈兵。应该看到,教授谈到的《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也是十分平庸、敷浅的。在教授眼中的孙子哲学是什么呢?就是他所谓的诸如“知已知彼”的“知行观”、“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层次观”等等。而这些哲学观仅仅归结为“方法论”。难道说,这不是哲学上的“小儿科”吗?
  笔者认为,《孙子兵法》完全接收和继承了老子及其《道德经》的哲学思想。
  老子及其《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归结到一点,就是“柔弱胜刚强”。
那么,首先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孙子兵法》究竟懂不懂老子揭示的“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呢?
答案是肯定的。《孙子兵法》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可见,《孙子兵法》完全懂得“柔弱”与“刚强”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和在一定条件下“柔弱”能够战胜“刚强”的道理。而且,《孙子兵法》像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武术”一样,同样十分注重“条件”。因此,基于此,《孙子兵法》完全继承了老子的“阴阳”、“变化”观;《孙子兵法》完全继承了老子的“五行”思想;《孙子兵法》完全继承了老子的“无极太极”观;《孙子兵法》完全继承了老子的“有无”观;《孙子兵法》完全继承了老子的“动静”观;《孙子兵法》完全继承了老子的“虚实”观,等等。这些哲学观归结为“认识论”,以及与“方法论”的统一。这些思想都见于《孙子兵法》。由此,《孙子兵法》像《道德经》一样,形成了以“柔弱胜刚强”为根本、为核心的,和科学的、完整的哲学体系。这才是《孙子兵法》深刻的“哲学”,这才是令国人自豪的中国“东方哲学”。然而,老子、孙子的哲学至今不为人知,这是中国国学的大悲哀。因此,在继承传统的今天,必须认识到,老子缔造的“武学”乃是中国文化之“本”,而孔子缔造的“文学”则是中国文化之“末”。绝对不能本末倒置,绝对不能见木不见林。非如此,中国将继续落败下去。
这里,不妨将“武学”与“文学”作个比较。“武学”特别富于武术和谋略、契约和公平、自主和自由、爱民和民主、正义和侠义等等思想。这些思想集中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比如,老子的“以德治道”思想的核心,就可以概括为两大根本,即,一是老子说的“以百姓心为心”,二是老子说的“有德司契”。前者表现为老子的“爱民”和“民心”观,后者表现为老子的“平等”和“公平”观。而“武学”这些文化内蕴,却在两千余年的专制统治中荡然无存。自此以后,中国就没有了科学的、进取的“哲学”,和没有了“民主”的土壤。
而“文学”呢?则全都是理想化、空想化、工具化了的东西。孔子将老子的“道”和“德”合二为一,笼统为“道德”,即单单指人的思想、行为规范,表现为“伦理道德”。进而,孔子以“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即“仁”、“爱”的思想,偷换了老子的“道德”概念,即,以“爱人”取代了老子的“爱民”思想,以“忠孝”取代了老子的“契约”思想,而讲“忠”、“孝”,意在“齐家、治国、平天下”,故形成了“宗法伦理道德”。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后来的“三纲五常”,和“理学”、“心学”等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封建士大夫“精神贵族”。因此,以此“精神贵族”来抵抗外族侵犯,除了落败之外,还能有什么?如果取胜了,那才叫做真正的怪事!在这里,笔者有必要重申一个观点:中国压根就没有过真正的国学大师。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只懂“文学文化”而不懂“武学文化”。就连国防大学教授也是如此。因此,中国真正的国学大师是没有的。基于此,今天那种对“儒教”的追捧,不管是“解读”也好,“体会”也好,人们都需要留一个心眼,不要让这些大师在“重尊儒教”的背景下,继续重蹈抵制老子“武学文化”,以及“德治政治”、“民主思想”之覆辙。所以,今天在读经典、讲国学的时候,必须批判的继承孔子的“文学文化”,而还原和继承老子及其《道德经》的“武学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孙子兵法》的巨大作用,才能根本杜绝那种一只半解《孙子兵法》的错误。进而,讲出中国国学的精髓、精华,以之引发国人的自豪感,激励国人的自信心。
 
通讯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大西街115号丝绸公司宿舍姚文俊收
邮编:641000
电话:0832-2033063
作者简介:姚文俊,1948年出生,男,汉族,四川省资中县人,内江日报社主任编辑,四川师范大学法学学士,老子盘破门武术现代传人。研究方向:老子《道德经》与中国武学文化。文章集于“姚文俊新浪博客”、“强国博客‘老子与中国武学文化’”等等。

点击数:816  录入时间:2011/3/23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