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七十年春华秋实,沧桑巨变。金秋时节,金黄遍野。走进鹿邑县,看到的是一幕幕火热的发展建设场面,处处散发着务实重干、顽强拼搏的气息:生产车间里,机器飞转,工人忙碌;项目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车来车往;产业招商战场上,干劲十足,捷报频传;大气污染攻坚成效显著,特色种植全面开花,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一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在百万务实重干的鹿邑人民手中缓缓展开。
数字最有发言权: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29.7亿元,增长9.2%,高于省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高于省1.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5.8亿元,增长1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78元,增长10.4%,高于省1.5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2亿元,增长13.7%;有效利用外资601万美元,增长11.7%;外贸进出口完成40.1亿元,增长160.5%。
以文化城,道德之风催生文明硕果
深秋的老子故里,犹如洞悉万物的老子,成熟而谦逊,古朴而不失华美,典雅而不乏时代气息。时逢新中国70华诞,街道上行人笑逐颜开,时不时会传来歌唱祖国的乐声。晨光熹微中,明道宫前的弘道苑广场上,每天早晨在这里都会听到整齐划一的诵读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志愿者刘传保等人在诵读《道德经》,每天如此。
鹿邑是老子故里,素有“道德之乡”的美名。老子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鹿邑人。人们自觉以老子文化为精神源泉,崇尚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以老子文化道化于行、德化人心,让崇德向善的力量助推和谐发展。
近年来,鹿邑县立足“文化立县”发展战略,深入挖掘老子文化,把其作为推动县域发展的发力点,培育人文道德的源头活水,造福于民的强有力武器。持续开展老子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课堂活动,定期举办老子文化大讲堂、《道德经》诵读比赛、《道德经》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老子文化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在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基础上,该县正在铆足力气向全国文明城市发起冲击。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满足,得益于我县对老子文化的大力发展和弘扬,让老子文化在这片土地枝繁叶茂,日益茁壮,成风化人,促进社会和谐,培育淳朴民风。”老子文化研发中心主任周西华介绍。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老子故里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建设者,更应该秉持‘以百姓心为心’的施政理念,用老子文化造福于民。”鹿邑县县长李刚说。
以产兴城,“小尾毛”拉动经济发展高质量
素有“中国化妆刷之乡”的鹿邑县,立足“产业兴城”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依靠一把化妆刷在国际贸易上占有一席之地,年出口额40多亿元,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75%以上。“世界化妆刷看中国,中国化妆刷看鹿邑”,这个千年古县霎时间上演了一幕产业“大戏”,赚足了业界的“眼球”。
尾毛加工在该县发展已有30多年历史。全县尾毛的出口总量占全国化妆刷原毛出口的80%,大小尾毛加工企业1000多家,年产羊毛3000多吨,尼龙毛9000多吨,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该县抢抓“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发展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带动就业者”的新路子。
为“引凤还巢”,该县规划建设了800多亩的化妆刷产业园,重点打造化妆刷特色小镇、化妆刷街区、化妆刷创业园区等化妆刷产业培育平台,完善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提供创业场地等四项创业政策体系,引入四位一体维护返乡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机制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同时,该县鼓励纺织企业开展以商招商,形成从羊毛到化妆刷,再到羊毛衫的完整产业链。
截至目前,园区已落地131家化妆刷及配套企业,年产值达39亿元,形成了化妆刷生产所需的尾毛、口管、铝皮、木柄、拉丝、箱包等配套完整的产业链;羊毛衫纺织行业签约企业已达到32家,引进电脑织机6000多台,年生产各类羊毛衫5000万件,年产值达35亿元;纺织和化妆刷两大主导产业出口完成40.1亿元,产业集群效应日渐凸显,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鹿邑正逐步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化妆刷之乡”。
城乡协同,人民群众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近日,经过近一年的改造提升,承载着两代鹿邑人记忆的陈抟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水、塔、桥、柳、花、亭台、楼阁、环湖路、中心岛等景点让人流连忘返,成为市民晨练、休闲、茶余饭后漫步的好去处。
近年来,该县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契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造提升城区16条道路,新增停车位4400多个,建设20个公厕,新建4个污水处理厂。以市容卫生“治脏”、生态环境“治污”、交通秩序“治堵”、公共服务“治差”为着力点,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面貌和形象明显提升。同时,突出绿荫、水韵、文化、景美,从公园、游园等建设入手,累计投资8亿多元,对总长达37公里的城区9条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围绕城区水系景观,按照“500米服务半径”的绿化目标,依势修建了50座街心游园,将游园与沿河的美化、绿化融为一体,让周边的居民真正实现了出门即见绿、推窗可赏景、散步进游园。去年,该县成功捧回“国家园林县城”的金字招牌。
变化不只发生在城市,农村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进高集乡王屯村,路面整齐平坦,房前屋后柳绿花红,池塘沟渠水流潺潺,田间地头丰收在望,街头巷尾干净卫生,一幅新农村风貌尽显眼前。“城里人到这都说好,都羡慕咱们的农村生活嘞!”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力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该村探索出的“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出义务工,成功人士捐资”的模式,使王屯村村容村貌发生了不敢想象的变化。
王屯村只是该县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月月有变化、年年有提升,现已建成326个达标村。同时,积极完善县文化中心、乡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村级文化广场455个,组建362个农民文艺演出队,定期组织文化演出活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美丽乡村理念深入人心,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观,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全面提升。
产业扶贫,助推贫困群众鼓起“钱袋子”
在杨虎口镇金凯盛家纺扶贫车间里,形状各异、色彩多样的蚊帐被熟练的工人们缝制出来,随后通过阿里巴巴、天猫、京东等著名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线上”“线下”齐发力,公司年销售额超6000万元,带动周边村庄200余人就业,使20多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类似这样的扶贫车间,密布在全县各乡镇,成为群众稳定脱贫增收的最有效手段。把扶贫车间建到村头、地头、庭院,把农村闲散劳动力资源转化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资源,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贾滩镇“巧媳妇”工程基地,务工妇女达5000余人,拥有家庭加工作坊300户,年产值5000多万元,人年均增收4000余元。利用本地丰富的小麦麦秆、拉菲草原料,发展民间手工艺草编,形成以顶尚帽业为龙头带动的草编行业,带动就业3万多人。实施纺织缝盘“千机千户千人”帮扶行动,安排就业12000人,让贫困群众在产业链条上得到更多收益。
“促进带贫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提升企业效益,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激活农村经济,带领贫困户增加收入、稳定脱贫。”该县扶贫办负责人谷庆林说。
作为农业大县,该县在“保粮”的基础上,围绕特色种植作文章,富了一方乡邻。发展优质花生10万亩、大豆10万亩、果蔬10万亩、中药材15万亩,形成万顷田供港蔬菜、任集西芹、高集楸树、宋河小辣椒、杨湖口蒲公英等种植基地,带动农民就业5万余人。2018年成功申报全国2个名优特新产品、2个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鹿邑芹菜”;2019年5月,又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新增2个绿色认证。目前,该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认定达54个,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法宝”。
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农民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成为群众的普遍共识。2018年,全县实现稳定脱贫1900户3404人;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78元,增长10.4%,高于省1.5个百分点,居直管县第一位。
“全县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真抓实干、善作善成、造福于民,当好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突击队、主力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鹿邑县委书记梁建松说。
(陈海棠李小伟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