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深刻体察过寄情山水者的不同文化心态,指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作为乐水的智者,从自然水性中体悟到了充满智慧的处世之方。
水首先是一种柔弱之物,它不逞坚强,但长久的韧性却使它具有滴水穿石之效,坚强的石头反为柔弱的水所战胜。老子由此认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并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贵柔论。
老子进一步将这种观点提升到人生的高度,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将坚守柔弱视为人们谋取生存的有效方式。主张柔弱处世的老子,始终认为“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他的贵柔守弱,本质上是一种乐观、豁达、蔑视强大而不失自信的处世理念。
水追求下位而安于卑贱,不与物争,所以不会引起纷争和失败;同时又善待万物,促成万物生长,因而深得众物喜爱。老子由此悟出了一条重要的处世原则:要卑谦、要忍让,要善处下位,尽量助益他人,以消弭纷争,避免失败,赢得人心。
他认为“上善若水”,最好的处世方法是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正因为不争,故而没有失败之忧,并能使人们乐于推戴。老子从善利万物的水性引申出了宽厚的为人之道,他主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即对那些与自己友好的和不友好的人,都以善意对待,以此成就德性和功业。这就是水般的处世方式。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叙述薛宝钗处事平和、内敛、宽厚,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又说她“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这一情况客观上印证了老子处世方式的有效性。
老子按照效法自然的思路,将他的处世原则作了概括:“吾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他看来,人生的路途艰难崎岖,世事难料,但一个人只要持有如水那样慈善利物、俭朴单纯、守弱不争的三件法宝,就一定能柔而致胜,体会到人生的达观和舒美。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作者冯立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