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日,一批专家在北大竹书保管的博物馆里看展品。为了防止观看这些竹书时说话唾液对竹书造成伤害,专家们观看时都戴上了口罩。新华社记者李江涛摄
北大收藏的西汉竹书中,有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老子》汉代古本,残缺部分仅占全书篇幅的1%,几乎堪称“完璧”。
昨天,北大举行西汉竹书收藏研究通报会。北大副校长张国有介绍,今年年初,北大收藏一批从海外抢救回归的珍贵西汉竹书,总数达3300多枚。这是目前所见战国秦汉古书类竹简中数量最大、保存质量最好的一批。北大历史系教授、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瀚说,竹书中含有近20种古代文献,大致涵盖了今天的哲学、史学、文学、文字学和医学等学科。对于先秦史、秦汉史、古代思想史、自然科学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竹书存放处可以看到竹简保存情况良好,表面一般呈褐色,质地硬实,字迹清晰,墨色黑亮。这些竹简宽度一般在0.5-1.5cm左右,长度也从十几到五十多厘米不等。
竹简上的隶书文字也很优美,文字抄写非常工整。朱凤瀚说,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书风,各具特色,堪称汉代隶书中的精品,书法艺术价值极高。
朱凤瀚介绍说,北大西汉竹书属古代书籍,不见簿籍、律令和公文等官府文书,不见遣策书信等私人文书。书籍没有儒家书籍,“抄写年代初步推断在汉武帝后期”。
最全《老子》古本最完整
此次发现的《老子》古本,比之前的版本———王堆帛书本、郭店楚简本更完整。朱凤瀚介绍说,这个《老子》古本,全书仅缺少一两枚,“218枚,5300多字”。目前通常所用的《老子》马王堆本虽是全本,但比较残破,而郭店本内容则只有今本的五分之二。
其中首次发现有《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分别对应今本《德经》和《道经》,“这种命名方式在《老子》古本中首次发现”。每篇片还均有分章符号,章节划分与传世本有所不同,“这是探讨《老子》分章最原始最齐全的资料。”朱凤瀚说。
最多《苍颉篇》保存文字最多
竹书中还有秦朝丞相李斯编著的文字学著作《苍颉篇》。此书自宋代以后已亡佚,近代以来出土的汉代简牍中只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段。这次发现的竹书《苍颉篇》保存了1230个完整的文字,其中大多数为首次发现。此前发现的双古堆简《苍颉篇》保存字数最多,但也仅有541字。
朱凤瀚认为,北大简本的《苍颉篇》是迄今所知的存字最多的古本,“对于汉字发展史的研究是极为宝贵的资料”。
最稀奇书中未承认秦朝地位
竹书中有古代史书《赵正(政)书》。史书围绕秦始皇之死和秦朝灭亡,记述了秦始皇(文中称之为“秦王赵正(政)”)、胡亥、李斯、子婴等人物的言论活动。
朱凤瀚分析说,书中对秦始皇嬴政和秦二世胡亥分别称为“秦王赵正(政)”“秦王胡亥”,而不是“始皇帝”“二世皇帝”,说明作者并不承认秦朝的正统地位。
北大专家推测说,该书成书年代应在西汉早期,书中的部分段落还见于《史记》的《蒙恬列传》《李斯列传》,虽然不尽相同,但也很可能是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参考的文献之一,“直接涉及秦的史料不是太充分,”因此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民国二十六年/中央银行伍圆券/正面
民国二十六年/中央银行伍圆券/背面
曾由中华书局承印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壹元券、伍圆券上面印有孔子拜老子的图案。
史载,鲁昭公24年,孔子34岁,为考察周礼西行到周的都城镐京,去拜见老子,请教有关周礼的问题。礼,是周代等级制度的体现。孔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礼是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本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但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礼崩乐坏”。春秋末期,周天子已成了空架子,诸侯之间相互发起兼并战争,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后来政权进一步下移,诸侯的大权竟由大夫掌握,政“由大夫出”;再后来,在鲁国竟然“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即大夫的家臣掌握了实权。孔子在回答学生颜回如何做到“仁”的提问时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只有克制自己的私欲,特别是克制自己对权力的欲望,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把“礼”看得如此重要,而现实社会中又“礼崩”了。要恢复周礼,必须熟知礼,他西行至周向老子问礼也就顺理成章了。孔子“问礼于老子。而老子,固周收藏史也。”(《史记·老子申韩列传》)据有关资料说,老子世代为周史官,掌管周室典籍。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档案馆兼图书馆馆长,熟知周礼,知识渊博,在学问方面有一定知名度,因而孔子才会慕名求教。
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造革新这个乱世,而老子却看透了一切,主张明哲保身,洁身自好,当孔子向他问礼时,他却劝孔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你所说的古代讲究礼的人连骨头都朽烂了。“独有其言在耳。”也仅仅剩下他们的言论还存于世。“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逢累而行。”君子生逢其时,则出仕从政,不得合适的时机,就干脆退隐自行其是。“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明明积累很多货物,却表现出货很少的样子。“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很有道德的人,外边的容貌却像愚蠢的人一样。“去子之骄气与多欲。”去掉你的自负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子“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列传》)。去掉你的过大的志愿理想,因为这些都对你自身是无益的。一句话,老子不希望孔子雄心勃勃学礼以整治天下、挽衰周之颓势。这就给满腔热情的孔子泼了一盆冷水。尽管如此,老子仍然耐心地给孔子讲解周礼,并带孔子“助葬(即帮助贵族办丧事)于党巷”(《史记·老子列传》)。实地观看、体验周礼中关于葬礼的程序及全过程。
乐与礼是分不开的,孔子认为个人修养“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在周期间又虚心向周朝乐的主管苌弘请教。
经过问礼于老子及学乐于苌弘的西周之行,孔子加深了对“礼”和“乐”的认识。“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摆足了玉帛之类的礼品吗?乐呀乐呀,难道仅仅是击鼓敲钟之类的乐声吗?玉帛与击钟鼓仅仅是礼和乐的借用之物,其实质和灵魂是“敬”与“和”。“礼者,敬而已矣”(《孝经》)。礼,说到底是尊敬,在他的教育下,弟子们看到了礼的本质。“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礼的重要作用,以和谐关系为上,古代圣王治天下以此最值得称赞。孔子还告诫儿子孔鲤好好学礼,“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懂礼,人就无法自立于社会上。拜见老子后,孔子对积极入世的想法进行了变通:视政治是否清明作为自己是否入仕从政的标准。他提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思想恐怕也是受到了老子的影响。 吴福华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