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枪能逼出繁荣吗?阴谋能成就大业吗?本章常被人称为帝王权谋术、成功人士阴谋术。道家是反对阴谋的,如果从非阴谋的角度去看待本章,会有新的发现。详情请看杨鹏讲道德经三十六章。我们奉上音频,欢迎你收听。
朋友们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今天我们讲第三十六章。我先念一遍:
“将欲拾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本章常被人视为帝王权谋术、阴谋术。似乎是通过帮人来害人、通过助人来伤人。老子心理有这么阴暗吗?我不这么认为。我不这么看,是有历史依据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范蠡劝勾践说:“阴谋违逆道德,好用凶器,亲自从事争夺这种次等的事,上帝是禁止的。这么去做的人,结局不利。”
原文是:“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范蠡受老子思想影响很大,他认为阴谋逆德,他是反对阴谋的。
《史记·陈丞相世家》中记载,西汉得丞相陈平说:“我阴谋太多,这是道家所禁止的。我这一代就废了,结束了,我的血脉终是不能复兴,因为我阴谋祸害太多。”
原文是:“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陈平是著名道家人物,他认为阴谋是道家所禁止的。而且认为阴谋不仅伤人,也会伤及自己子孙。
今天的中国人,大多习惯以阴谋论去看人,这是因为我们的信仰被破坏,我们的人性之光可悲地暗淡了。见多了阴谋诡计,我们成了内心阴暗的人,习惯于去看阴暗的层面。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就用它寻找黑暗。
历史上范蠡、陈平这些道家人物,他们都认为“阴谋逆德”,阴谋是“道家之所禁”。所以我们看《道德经》本章,不要从阴谋论角度去看。习惯于从阴谋论看问题,会把我们的心看成阴谋之心。太多的阴谋之心,赢取不了世界,成就不了大业,而且还会伤及自己的子孙。
我们先看第一句:“将欲拾之,必固张之。” 可翻译为:将欲使之收敛,必先使之张开。“拾”是收拾、拾掇、整理、收起来的意思。“固”就是原来、事先,例如,固有。“张”就是张开、展开。
这里有一个版本问题:帛书甲本是“将欲拾之”;通行的王弼本是“将欲歙之”,“歙”指收敛。我觉得还是“拾”字意思更清楚些。所以,我们还是回到帛书甲本的“拾”字为好。
所有的青春,往枯萎里开
要理解“将欲拾之,必固张之”这一句,我们想想花开花落就明白了。鲜花枯萎收缩之前,一定事先张开过。生物皆有一个生死过程,花开花落。鲜花盛开之后,就会转为枯萎。人进入盛年之际,就是转入衰老的信号。这是生物学的现象和规律,就是一个自然现象,我们不必从阴谋论去看。
老子《道德经》的写作特征,往往是先讲宇宙观,再讲治理观或人生观。例如三十七章:“道恒无为。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前面“道恒无为”讲的是宇宙观,后面讲的是治理观。本章前五句,讲的都是宇宙观和自然规律。
资料图
下一句:“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使之衰弱,事先必使之强盛。一个人进入成年的生命强盛期,也就意味着要转入老年的生命衰弱期了。所以,“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讲的仍然是生命自然现象。
下一句:“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要获取之,必事先给予之。庄稼生长结果,到丰收的时候,人就收取粮食了。大自然让万物长出果实,也是为了收取这些果实。这就是“将欲去之,必固与之”。
下一句:“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要夺走之,必事先赋予之。阳光照耀大地,雨露滋润万物,大自然让植物生长,会让动物来吃植物。让动物生长,会让人来利用动物。所有动植物生长,最终也会使大地生机勃勃、丰厚肥沃。天地之间,万物相互利用,相互滋养,得到时会丧失,丧失时也会得到。
下一句:“是谓微明。”可称为隐微之明。隐微之中,有光明在流动。生命在生死循环之中成长、壮大,这种隐微隐密的运行法则的背后,有生命之光在流动。可称为“微明”。
下一句:“柔弱胜刚强。”柔弱胜过刚强。这句话有一个版本上的问题。帛书甲乙本皆为:柔弱胜强。王弼本改为“柔弱胜刚强”,文字是对称了,更美了,但也易造成误解。我保留了王弼的版本,但我们按“柔弱胜强”来理解。
“柔弱胜刚强”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方面,“柔弱胜刚强”是对本章前面几句的总结;第二个方面,从老子宇宙观的角度来分析;第三个方面,从老子治理观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先从对本章进行总结的角度看看。“将欲拾之,必固张之”,花开前的状态是什么?是柔嫩的小苗。花开后的状态是什么?是枯萎干硬的枝条。柔嫩的小苗当然比枯萎干硬的枝条更富有生命力,是谓“柔弱胜刚强”。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小孩比成年人是柔弱些,但生命力更强。“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庄稼结出果实,也就意味着将会被收割。幼苗比果实饱满的庄稼,是不是生命力更长?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柔弱的小鱼苗一旦长成肥硕的大鱼,就意味着被人吃的时候会到来。从这些现象中,可以总结出“柔弱胜强”,“柔弱胜刚强”。
我们再从宇宙观的角度看看。我们反复讲过老子的宇宙观。对老子来说,万物在宇宙中,如同鱼群在大海中。海水是柔弱的、流动的,当然海水胜过鱼群。万物在宇宙太空之中,就是在道的无限能量之中,道的能量表现为虚无、柔弱,万物运行于道的能量中,就如同鱼群运行于大海中,当然无形的道胜过有形的万物。
无形的道表现为柔弱,有形的万物表现为强,但道胜过万物。道表现出虚无、柔弱的特征,所以万物才能运行于虚无之中,运行于没有阻拦的柔弱环境之中。如果宇宙太空不是空的、虚的、弱的,而是充满坚硬的东西,日月星辰还怎么运行?这讲的是宇宙观,“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也是治理观。如果朝廷面对民众不是柔弱虚无的,而是欲望太多,有繁多刚硬的法律和政策,民众还怎么去顺其自然、自由选择?《道德经》五十七章中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禁令太多,民众就无法创业,民众就贫困了。
太空如果不虚无,万物就无法自然运行。朝廷发果不无为,百姓就无法自由、无法自为。凡是朝廷面对百姓很柔弱的国家,百姓就会自主自尊,充满创生的活力,国家才是真正的强国。凡是用暴力管制、奴役百姓的国家,百姓和官吏就变蠢、变傻、变坏了,国家就会陷入衰败。所以说“柔弱胜刚强”,对百姓柔弱、让百姓自立自为的国家,一定胜过对百姓强硬霸道的国家。
请看下一句:“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鱼不可脱离水,不可脱离渊。最大的渊,就是大海。鱼不可脱离水,脱离水就是死。万物运行于道的能量和秩序中,万物不可以脱离道,脱离道就是毁灭。治理天下,执政治国,不可脱离什么呢?
从终极本源看,治理天下,执政治国,不可脱离天道之法则。《道德经》三十四章说:“道汜呵,其可左右也。”天道泛滥在宇宙中,天道的能量弥漫在宇宙之中,天道的能量运行在万物万民之中,所以治理天下,就是要如《道德经》六十四章所说的“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要“辅助自然”,辅助天道在万物万民中的自然表现。
“鱼不可脱于渊”,就是圣人不可脱离于上天之道,不可脱离于自,朝廷的任务就是保护自然。天道无所不在,运行于万民之中。《道德经》四十九章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道法自然,自然在人心中,就是要顺从万民之心,让万民自然,让万民自由,让万民自主。有自由才有自然,有自然才能顺从天道而行。自然的民众,才是有能力“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的民众。自然的民众,才是能够“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能在竞争中创造和谐的民众。
治理天下,不可脱离于自然。个人生命管理,也当如此,不可脱离于自己的自然。鱼脱离深渊就是死,国家脱离了天道,不去保护民众的自主自由,就是国家的衰败。个人脱离自己的自然、自主、自由,脱离自己内心的声音,就是精神之死、灵魂之死。
《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说,上天之道,是独立不改的。人如果不能独立自主、自由选择,就偏离了上天之道,不自由之生是灵魂之死。
下一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什么是国之利器?利器,字面意思就是锋利之器,就是指精锐武器。国家的锋利之器是什么?就是兵器、军队、情治力量,就是朝廷的暴力、强制力量,泛指权力。
“不可以示人”中的“示”,一般解释为展示、表现,有这层意思,但还有更重要一层意思,就是指示、命令的意思,例如请示,请求、指示。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指的是不要滥用国家的暴力机器去炫耀暴力,去恐吓和支配民众。老子认为滥用暴力是愚蠢邪恶的。七十四章中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暴力用多了,暴力就失去了威慑作用。滥用暴力,会抵达一个极限,抵达民众对暴力丧失恐惧的极限。
做事做人,真正的力量,在于使人自愿,使人自然而然,在于调动人自主的力量和自发的内驱力。需要用暴力强制的治理,是最差劲的治理。用刺刀去逼着人干活,能干好吗?用鞭子逼着人听话,能顺心吗?在刺刀和鞭子的威逼之下的人,能有创造性吗?可见,暴力强制的统治,属于愚蠢邪恶、走向死亡的统治。这话,商人容易懂,官吏不容易懂。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句话,要与前面的“鱼不可脱于渊”联系起来思考,可理解为“为了使鱼不脱于渊“,所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权力的使用有什么特征?这就是暴力性、强制性。大权在握,最容易造成的心理影响,就是用暴力去强制落实君王朝廷的意志或欲望。滥用“国之利器”,不断将“国之利器”示人,意味着君王的欲望和意志,通过“国之利器”,强迫性地进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这就迫使百姓围着君王朝廷的刺刀旋转,使百姓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主,失去了自然,也就失去了创生、和谐的能力。
这样滥用“国之利器”,就不仅使自己脱离了天道,也迫使百姓脱离了天道。这样鱼就离开了水,脱离了渊,国家就脱离了天道的能量。这不是保护自然、辅助自然,而是破坏自然、摧毁生命。
如果君王朝廷欲望太多、意志太刚强,百姓就不得不被迫去顺从君王朝廷,这样百姓就失去了自由和自然,百姓的活力就衰竭了。君王朝廷不过就是百姓之海中的鱼,他就失去了海水的滋养。朝廷太强势、太霸道,百姓就衰败了,国家的活力之水也就干涸了。
前面讲了“将欲拾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后面以“国大利器不可以示人”收尾,说明前面内容也是针对“国之利器”而来。“国之利器”太盛、太强,当“国之利器”被君王私欲控制、被官吏私欲占有,这就是朝廷脱离民众时,也就是要被上天收拾、死到临头的时候。
“鱼不可脱于渊”,就是“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意思,朝廷顺从百姓的愿望,服务于百姓的需求。“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就是避免暴力强制、无为而治的意思。
本章就讲到这里,我们再复习一遍。《道德经》三十六章:“将欲拾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