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要把战争当作丧礼来办。战争失败不吉祥,这容易理解。为什么老子认为战争即便是胜利了也不吉祥?除了他关爱生命之外,他到底看透了些什么?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今天讲第三十一章。我先念一遍。
《道德经》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本章讲的是老子的战争观,他的战争观与他的宇宙观紧密相连。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也”,兵器军事是不吉祥的工具,在不得已自卫应战的情况下,要以办丧礼的心态去从事战争。
三戈铜戟,曾侯乙墓出土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认为兵器军事都是不祥之器,应该主要用于防御。在不得已自卫应战的情况下,要以办丧礼的心态去从事战争。
为什么老子认为战争不吉利,即便是胜利了也不吉利呢?除了他关爱生命之外,他到底看到了什么?他说战争是神物所厌恶的,他从战争的背后,看到有什么神秘力量在活动吗?
从《道德经》中,我们能猜到的逻辑是:天道的力量,是指向创生、指向生的。《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力量生生不息,创生万物。八十一章中说:“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上天之道,有利万物,有利生命,不害万物,不害生命。
在天道创生万物、利而不害万物这样的宇宙观背景中,战争这种行为就不是天道的指向。如果战争并非天道的产物,那么战争的本源在哪儿呢?《道德经》中没有直接解释,但从老子要减少权力对社会、对生命的支配这个取向上,我们可以知道,“非道”的力量,与权力有关,战争的根源,在权力不合理的使用之中。
人类的战争,有宇宙观的根源吗? 是不是与《道德经》四十二章讲的“阴阳冲气”的宇宙特征有关?战争是不是阴阳冲突的一种极端表现?是不是另有“非道”的、与上天之道对立的黑暗的宇宙根源?《道德经》没有专门论述过战争的宇宙观背景这个问题,但《道德经》无疑是反对侵略战争的,认为战争是一件不吉利的事。
讲完老子战争观这个背景,我们一字一句来学本章。先看第一句:“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这句可翻译为:军事力量,是不吉祥的工具,神物厌恶之,神厌恶之,所以有欲望治理天下者,不能就只是依靠暴力武力。“兵”,指武器,也指军事力量。
我得专门解释一下“物或恶之”。这个“物”字,在此指的是“神物”、神的意思。《论衡》一书中说:“师旷奏《白雪》之曲,而神物下降,风雨暴至。”“物或恶之”,就是神所厌恶。
下一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可翻译为:君子生活之中,以左边为贵,但用兵布阵,则以右边为重,这是以战争为凶,以丧礼来对待战争。
周人以右为生、为吉祥,所以尚右。楚人以左为生、为吉祥,所以尚左。这种生与死、吉祥与不吉祥的划分,与占卜算命有关。占卜过的甲骨或占筮用过的蓍(shī)草,楚人巫师把有不吉利的放在右边,把吉利的放在左边。周人则正好相反。
日常生活,以吉祥的左方为重。但战争布阵,以不吉祥的右方为重。地位高的上将军,要处于不吉祥的右方,以承担这不吉祥的事。偏将军地位低些,就处于吉利的左方位。这是用丧礼的布置来进行军队布阵,心理上一定要把战争视为丧礼。战争像丧礼一样是不吉祥的、令人悲伤的,但又得办好。
下几句:“故兵者非君子之器,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这几句可翻译为:军队和武器,不是君子的器具。车队和武器,是不吉祥的器具。迫不得已而用兵时,要以锋锐突袭为上。我解释一下“铦袭为上”。“铦”字,“金”字旁一个舌头,是剑锋、刀锋的意思。“铦袭”就是锋锐突袭。不得已而用兵,就要以锋锐突袭为上策。
老子反对侵略战争,但在这里怎么反而强调“铦袭为上”、冒出了一种冷酷劲儿呢?这与老子反对侵略战争并不矛盾。战争伤亡中,真正战死的人并不算多,更多的死伤是百姓因战火而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贫病交加而死。如果不得已自卫,就要以凌厉手段,迅速结束战争。缩短老百姓因战争而遭受的苦难。
春秋时期,许多围城战旷日持久,一围就几个月,大量百姓因饥饿而死亡。例如,公元前596年,楚国进攻包围宋国,一围就5个月,直到宋国“析骨而炊,易子而食。”这是长期围困的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
兵贵神速。明《瑞世良英》插图
图中将领正在部署作战计划。“兵贵神速”是战争的重要原则。老子和孙子想法一样,如果战争不可避免,执政者就应该果断决定,迅速出击,在最快的时间内结束战争。不要搞“持久战”。
《孙子兵法》认为:“故兵贵胜,不贵久。”也一样强调要尽快结束战争。老子与孙子想法一样,兵不贵久,要讲奇谋诡计,锋锐突袭,速战速决,减少生命被伤害的时间。
《道德经》五十七章中说:“以奇用兵。”与本章的“铦袭为上”意思属于一类。
王弼本此处乱改天经
这句有一个版本问题。本章中,王弼本改动较多,例如帛书甲本的“有欲者弗居”,王弼改成了“有道者不处”,这样的改动并没有太伤害原意。但帛书甲本的“铦袭为上”,王弼本改成了“恬淡为上”。“恬淡”是平静超越的意思,这与“铦袭为上”意思大不相同。
老子是持重之人,把战争当成丧礼,怎么可能是“恬淡为上”呢?如果面对战争保持着恬淡平静超越的心态,就不是老子了。所以,王弼在这一处又是乱改天经,不吉祥,“物或恶之”。
看下几句:“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这几句可翻译为:不要赞美战争。如果赞美战争,等于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者,不可真正得志于天下。
刚讲了“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锋锐突袭为上”,老子马上就强调,不可赞美战争,不可乐于杀人。“铦袭为上”可能会胜利,胜利就等于杀人多,杀人多上天厌恶,上天厌恶就不吉祥,所以切不可乐于杀人,赞美战争的胜利。
秦始皇乐于杀人,他是不是得志于天下了?秦始皇打败六国统一中国,短期似乎是得志于天下了。但秦始皇最大的志向,是他为秦王朝开始之皇,始皇,以后秦王朝能“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但他做到了吗?
杀人众者易被人杀,就算自己不被杀,子孙也会被天杀。在老子眼中,“人”这个概念,指的似乎不仅是独立的个体,不是个体结束就结束了,还应该包括一种血脉相传,血脉的结束了就是结束。
《周易·坤·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并非空穴来风,冥冥中有上天之刀放在那儿。滥杀无辜者,子孙不昌盛。这是总结出来的经验。古代重生之人,敬畏天杀,告诫人们要小心,尽量不与有大军功之人的后代联姻,除非此后人有明显的善心善行,弥补了先辈杀戮的罪过。
个体的生命,是分成许多层面和许多段落的。我们多数人只认识到某个层面某个段落,像老子这样的思想家似乎看到了生命更多的层面,更多的段落。能看到某一层面或某一段落发生的事,对其他层面和其他段落的影响。他看到如果伤害其他生命,对自己生命的损伤是非常深远的。因此他对杀生、伤生,非常小心。
人类避免不了战争,但不能热爱战争,不能把战争当喜事办,即便是战争胜利了也不能当喜事办,因为战争总归是丧事一件。
如果因杀人胜利而自吹自擂,是杀人狂的魔化心态。这种人的后代子孙不死必病,难有健康昌盛,他的血脉难以延续。这样乐于杀人的人,也不可能建立起长治久安的国家。因为长治久安的国家,必以护卫生命为中心。
治理国家,就是要保护生命秩序,有时也不得不动兵动刑,但动兵动刑,就会杀人,杀人本身又为上天所厌恶,子孙难昌盛,所以对老子来说,为王这个工作,君王这个工作,是个不吉利的工作,是个倒霉的工作,是个牺牲很大的工作。所以《道德经》七十八章上说:“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天下之王的血脉,就要承受举国的不吉祥的负担。常人羡慕王者的大荣耀,老子却可怜为王者,他看到他们的血脉不吉祥。
下几句:“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这几句可翻译为:“吉事重左,凶事重右。偏将军位于左边,上将军位于右边,这是表示以丧礼的仪式和心情来从事战争。办丧礼,右边为凶。所以行军布阵,上将军是全军的统帅,他必须身处代表着凶事、丧事的右方。
这是要向上天表明,虽然我们投入了战争,但是我们并不好战,我们是不得已而战,是自卫是为了保护生命而战。战场之上有上天之眼,古人知道杀人必有恶果,敬畏天杀降临自己以及子孙后代,要以礼的形式向上天表明自己的心态。
下几句:“杀人众,以悲哀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几句话可翻译为:如果战胜,杀死了很多敌人,应以悲哀的心情恭敬肃立。“立”,是传统的敬礼仪式,低下头来,庄重肃穆的站立,表示对敬礼对象的恭敬。战胜了敌人,要为死去的敌方官兵认真举办一个丧礼,认真为死者送葬。
从这可看出,老子很讲战争礼仪。他并非简单的反对礼制,而是反对用繁琐的礼制来强化等级,破坏人自主和自然的本性的释放。
老子是真的敬畏战争。战争败了,会被人杀,这是令人害怕的。战争胜了,多杀了人,这同样是令人害怕的。因为上天之刀,无处不在,杀人者天杀,不杀你也要杀你子孙后代,胜利中也隐含危险。战争,有被人杀的危险,也有被天杀的危险。既要避开人杀,也要避开天杀。
其于这种认识,所以老子强调,“杀人众,以悲哀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一定要向上天表明,自己不乐于杀人,只是为了保护生命,不得已而战。为敌人办丧礼,其实也是为自己办丧礼。为什么这样说?虽然胜利了,但在杀害生命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潜在的受伤了。因为不吉祥的东西因此进入了自己的生命流之中,会影响自己,而且会潜在的影响子孙后代。因为杀了人,胜利者也有一部分生命死亡了。所以虽然表面上胜利了,但内在的生命也受害了。所以,这既是给敌人办丧礼,也是给自己办丧礼。只要是战争,无论对战胜者还是战败者,本质上都是一场丧礼。
本章的核心,就是害怕杀人。“兵者不祥之器也”,战争是不吉祥的事。人皆贪生怕死,被人杀,当然不吉祥,这道理人人都懂。但是,杀了人,战胜了敌人,也是件不吉祥的事,因为“物或恶之”,神所厌恶,滥杀人者及其子孙后代,有被冥冥中天杀灭绝的可能,有被无形的天杀灭绝的可能,这种认识,就不是一般人能看清楚的。
天杀之剑悬于冥冥之中
战败不吉祥,战胜也不吉祥,止战和平才是吉祥。天杀之剑悬于冥冥之中,追杀杀人者,追及世代子孙,不放过任何一个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对此看得很清楚。
如果我们没有老子的慧眼,那么我们就相信老子吧。人类大思想家和宗教创始人,在面对生命上多是同一态度,皆要求仁爱生命,敬畏上天之道。战败固然不吉祥,战胜也不吉祥,所以要慎杀,要为和平努力,要相信“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今天的课就到这儿,我们复习一遍。《道德经》三十一章:“故兵者非君子之器,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