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燕琼
道家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以其博大精深的思辩内涵、反对独断的开放胸怀以及古朴恢宏 、神奇玄妙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活水源头之一。
一、“大道”生命内涵哲学的象征
《道德经》一书沿袭了周王室典籍中政治思想、上古时代我国原始的宗教意识,老子对这些思想的思考,这就构成了一个被延续2500多年的中国道德伦理。
“道”,在中国古代文字史上具有丰富的文化生命内涵。上面“两点”,代表阴阳天地,“自”代表“我”,“首”字代表“阴阳天地与我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下面“走之底”即去实践,去修炼!
我们怎样解读 “大道”生命内涵哲学象征呢?
1、法无定法理。历史上无数所谓科学定理都是有局限性的,随着时间,不断验证错误,再不断修正。若一味沿用古法或祖宗之法显然是不科学的。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万法归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一”并不仅仅是混沌的一,而是均衡的一。小到我们个人修身养性,大到国家治理乃至人类社会,都要讲究均衡。比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目前的世界讲究物质无限索取,个人无限成功,权力无限之大,然而这个并不能获取个人的幸福,也不能使得这个世界在有限的物质资源条件下恒久发展。所谓“治国如烹小鲜”,都是在最大的“道”的指引下,这个最大的“道”就是一。
3、负阴抱阳。凡人都是找捷径而走,而修道的人就是要逆天而动。这里的天不是天道,而是人性。物质的无限索取显然比精神世界的修身养性要来得直接简单,而且更易为这个物质世界认可,也容易获取满足,即使是短暂的满足。而吸阴补阳,则是要放弃物质和权力的无限索取,特立独行。
4、海纳百川。道,不仅仅是宗教,更主要是哲学,没有异教徒。佛、基督、伊斯兰都可包容,有容乃大。
二、道家朴素的“大道”哲学意义
中华道家文化的核心是“道”。那么,什么是道?老子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也是天地之间万物盛衰变化的总规律。《道德经》开章明义地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指大道既无形象,又无名称,不能简单化用人类的语言和文字去形容它、描述它。《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故大到宇宙空间,小到瓦砾微尘,无不有“道”的存在。《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者们评述说,这是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提出的宇宙创生模式。对于这些话,我是这样理解的:“道”即是无形无象的浩然正气,在宇宙还未形成之前的混沌时期,由浩然之气将混沌一分为二,分出了阴阳天地;之后,又是浩然之气运行日月,天生成万物,地长养万物,如此周而复始,永不停止,“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大道生化万物以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让万物自然生长,“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德经》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著作,其深邃的精神与博大的感染力,可以使每一位拜读它的人心神清爽、心旷神怡,心身裨益。
“道”是老子思想的中心概念,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围绕“道”而展开的。综观《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余言,“道”这个词在其中出现达七十六次之多。这些“道”字,字体符号虽然完全相同,所涵盖的哲学思想却纷纭复杂,内容极其丰富。本文对老子“道”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了整理剖析,旨在理顺“道”之脉络,为整体把握《老子》哲学思想打下一定基础。
三、“大道”哲学对人类社会的规范作用
“道”的法则落实在社会层面,这就是人们的道德行为规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照“道”的原则行事,这个行为规范的核心就是“清静”、“无为”和“自然”。也就是说,人们应该效法“天道”,体会天地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把握自己,成就高尚、完整的人生境界,才能获得人生与社会的永恒价值。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应该和谐、美满与幸福,人们相互理解、帮助、支持、与自然相协调。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呢?我想首先应该做到道家的“清静”。老子认为“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意即清静是天下最高的法则,心清神静,就可以处理好天下之事。道家的“清静”并不是现代语言中的安宁寂静之意,而是去私寡欲、摒除杂念的意思。在老子看来,这是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剔 除从外在环境沾染上的私欲杂念,才会像变浑浊的流水一样,静止下来重新变清。自然纯净,一无所有,随着生命历程的展开,逐渐生出和沾染上种种欲念,如果不时时用淡泊宁静的“道”来抵御心中的私欲杂念,整日争名逐利,耽于声色犬马,就会迷失生活的方向,步入生命的歧途。人生路向误导的结果,便是“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为身外之物破费精神,耗尽心力,到头来一无所有,空抛却宝贵的人生。明于此,就当“致虚极,守静笃”,坚守清静自然之道,人生于是走上正轨。
“无为”是道学的中心思想,早为人们所熟知,但是相当多的人对它们并没有正确的理解,只是望文生义地解释为“无所作为”;其实,道家的“无为”是顺其自然,按照天道自然的法则办事,不妄作为的意思。老子《道德经》中说,“无为而无不治”,“无为而无不为”,这才是“无为”的真正宗旨。譬如人生处世,有人用淡泊宁静的心与利于他人的观念去面对世间的一切事物,不贪婪,不存非分之想,总想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用这样的心情去对待家庭,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他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自身又无挂碍、无烦恼,既能适应繁忙的事务,又能神清气爽,内心宁静,得到充分休息,使体内的组织细胞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滋养生息,长此以往,他自会身强体壮,延年益寿。这就是“无为”的人生实践。反之,如果有人总想“有为”,贪欲之心太重,随时想把别人的财富占为己有,贪桩枉法,胡作非为,“不知常,妄作凶”,每天都在烦恼与恐怖中生存,结果只能加速自身的死亡。人是天地之间一众生,如果人人都用道家“无为”的思想告诫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用淡泊宁静的心和利于他人的意念去生活,去工作,去创造,那么人类自然就会和谐相处,社会自然就得到平衡发展。
四、“大道”哲学思想对中国社会的积极作用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是集精华与糟粕、科学合理的东西与非科学合理的东西、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进步内容与落后的思想而于一体的,如果我们经过科学地分析、阐释和创新,其积极的现代价值是十分明显的,必在理论、现实、精神等各个层面上与现代科学理论对接。其积极作用主要特征表现在:
(一)理论层面上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融通性
探讨道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相同、相通相融关系,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需要,同时也是使道家哲学思想文化获得提升、发展和发扬光大的需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有赖与中国的经济、政治特点相结合,同时吸收包括道家思想在内的中国文化的有益养分,从而充实和丰富自身;另一方面,道家思想要实现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创造性转化,也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加以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当今,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得到愈来愈多人们的认同,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道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或融合,正是使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获得充分体现的一条重要途径。而道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契合融通的根据,既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又在于道家思想中具有当代社会价值的合理因素。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包括道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从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实现创造性的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则是当前紧迫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二)现实层面上与社会实践的渗透亲和性
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道家思想还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挥着这样那样的作用,体现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积极影响。道家思想与现实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不是现代人有意识地要怀思古之幽情,也不是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实践生活的自作多情,以古恋今,而是二者之间具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渗透亲和性。具体实例不胜枚举。例如,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与现代管理、“有生于无”与开拓创新、“反者道之动”和“柔弱胜刚强”与竞争意识等,为我们机关文化建设和行政管理提供精神营养。又如,道家思想中关于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整体观念,“知常曰明”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意识,“知和曰常”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崇尚和谐思想,以及“知止不殆”、“知足不辱”的适度观念等,深刻地启发着我们当今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由此可看出,发掘道家哲学思想文化渗透于现实生活各个领域积极的社会价值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三)精神层面上对人们心理的抚慰调适性
随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自然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社会危机、伦理危机、精神危机等,道家思想中的积极精神对治这些危机,以精神文化的历史惯性作用在当今充分表现出来。譬如,在现代人的生活旋律中,时常受竞争、压力、困难、逆境的困扰,道家文化中的人生观念和哲学智慧,总能对此给人以心理的抚慰和调适。例如,道家思想中的“不争”观念对调节人们的心理具有平衡、调适抚慰和缓解等作用。又如,“弱胜强”、“柔胜刚”、“圣人不积”、“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观念,能够起到抚慰调适人们心灵的作用;对人们欲壑难平的执着欲望产生降压、缓解之功。还如,道家提出的“身重于物”和“少私寡欲”的人生价值取向,对于我们树立“身外之物”观念和淡化做官心理,缓解由于利益冲突和权力之争而激化了的人际关系,调解人的生活节奏,可以起到一种解酒剂、清醒剂的作用,而且也为淡泊名利的人生取向提供了理论根据。在人生历程中,人既需要“争”、“不知足”、“不敢后人”,也需要“知足”、“不争”、“吾不敢为天下先”。“争”与“不争”、“知足”与“不知足”、“不敢后人”与“不敢为天下先”是相辅相成的。奋发进取的“不知足”,善于开拓、敢于拼搏的“不敢后人”思想,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但是人更也需要清净无为的“不争”与“知足”,只有“知足”才能“不辱”,只有“不敢为天下先”才能“不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身心放松,养精蓄锐,以利再战而不败。这种“知足”、“不争之德”、“不敢为天下先”,也是道家为人类提供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超的生活艺术。道家主张的“上善若水”、“上德若谷”、“以德报怨”、“宠辱若惊”、“功成而不居”、“人贵自知之明”等思想,以及它的“无名”、“无功”、“无己”的人生理想境界说,虽有人认为有消极因素的理解,但它在创造和谐的人的身心与人际关系,以卓越的辨证思维塑造现代高尚人格和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则是一剂医治社会疾病和人的心理障碍的良药,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效力,闪烁着人生艺术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