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可道非常道究竟是何?

                      第一章  众妙之门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言说,但言说的道不是平常概念的道。

   名,可以命名,所命名的名不是一般概念的名。

   无,叫做天地的开始,

   有,叫做万物的根源。

   故而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秘;

   常从有中,去寻求道的源头。

   这无与有,虽同一出处且名称不同,却同样幽玄。

   幽玄啊幽玄,是观测其奥妙的总门。

   【引论】

   作为《道德经》的第一章,老子开宗明义地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即是说:我的“道”,是可以言说的。虽可以言说,但不属于平时大家认为的那种“道”(即常道)。而我的“道”,则是具天道付出精神的、从而更能获取的规律之“道”,所以我把它叫做“非常道”。

   老子继续说:至于“名,可名,非常名”,那是因为以我的“非常”之“道”所命的“非常”之“名”,也就同样的不属于一般概念上的那种“名”。

   看来,这种解释是逆天下之大不韪,与历来的“道”乃“无法解释说”大有不同。这里尚须说明的是,我们在研习《道德经》之前,对老子的意识属性、“道”的基本性质、表述方法与行为目的,要有一个粗略的了解,以便我们在识道进道中能准确、有效地把握“道”的核心意义和实施目的。这样,我们便会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识道路径和进道方法。如:老子的意识属性是淳朴自然的;“道”的基本性质是质朴柔善以及守弱谦逊的;“道”(之后)的表述方法也是通俗易懂的(与《论语》相比其语法的通俗性明显,老子语法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还像《诗经》一样朗朗上口);“道”的目的是倡导淡欲“无为”和理智谨慎的思想意识,从而可使社会和谐、生活滋润与生命长久的实施法则。

   那么,作为价值规导与灌输明确的《道德经》来说,尚且老子最担心的就是天下人对他的思想观念,是“莫能知”与“莫能行”(第70章),所以在表述方式上,他便尽可能选择了直接和简练。

   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对于历来被复杂化了的“道,可道,非常道”,就可以用“至简”的方式去解释了。就不会将“道,可道,非常道”理解为:“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大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大道”;“能够用言语解说的道理,就称不上恒常的大道”等等一些过于抽象、繁琐与含混之辞。如果那样,就好像在说:老子的“常道”、“大道”或“恒道”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述得出来的,如果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就不属于老子的“常道”、“大道”或“恒道”了。如此一来,似乎老子也好像在说:“我的道非常高深,且高深得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述,只能靠你们自己去领悟罢了”。如果这样,如果“道”真是表述不清楚的,那老子为何要论“道”?为何又将《道德经》讲述完了的呢?

当然,老子的《道德经》确实把他的“道”讲得透彻明了的了,就在我们用如何方式去理解老子的心境和以如何角度去把握老子的思想。

   我们籍此观念来回观历史。河上公把“非常道”就解释为“非自然生长之道也”,继而“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河上公前面表述的“常道”好理解,而最后的“不可称道”亦为“不可表述”之意。

   王弼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知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其意也就在说:老子的“道”是不可言说的。这样,王弼与河上公其两位历史权威的解释,为老子本就担忧于“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心理负担,却又添加了一层厚厚的包袱。

   我不认可一些复杂的看法和解释,我认为一些复杂解释或“无法解释”说,都在把《道德经》往天边推移。可是,老子不希望他的著作是天书,反而希望自己的著作是大可普及的读本。尚且老子对“道”的性质,也说明了“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指规律(第25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喻奉献(第51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更有“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再又“生于无”的指喻付出了就获得(第40章)。其反推形式的因“无为而无不为”的具体阐述,都已清晰的解释其“道”了。如果我们不从复杂角度、而以“至简”方法去解释,那是不是既符合了老子的朴素之精神,又印证了他老的普世之情结呢?再说,老子一直精心研究和挖掘提炼其“道”的“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目的何在?也就希望能尽可能简练地贯穿其“责任”和普及其“情结”。

顺着这一主线,我们便会容易理解老子的“简明”说法,也能直接明确于老子所要大家领悟的——就在他的“非常道”。

   什么是“非常道”?是我们了解老子之“道”的关键所在。不过,在了解“非常道”之前,我们还得先要了解一下“常道”是什么?

   古往今来都一样,“常道”,是我们在社会关系里、日常生活中其良好的运行模式和伦理模式,以及在认知领域里一般而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均属于“常道”之列。如老子于认知层面所表述的“为学日益”(第48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第2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第71章)等;于实践层面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4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第5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24章)等;再是于修养层面的“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功遂身退,天之道”(第9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81章)等;亦如《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管子·牧民》中的:“仓廪(lǐn)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论语·为政》中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中庸》之中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等有关道的论述,均属于老子的“常道”之列。

   然而,“非常道”又是什么呢?“非常道”是老子以深邃的洞悉思维、抽象的理喻观测、从而理解到天地万物其生长运行的规律后、所总结出来的认知结果——谓“天道”。然而他又智慧地将其“天道”结果对照于人生、社会的运作模式,或作为为事、成事的规则范例及方法,以及纵览于人生的终极价值和夙愿后,所借喻、观照、归纳、总结出的伦理模式和实施法则,谓“非常道”。

   “非常道”效仿于“天道”的付出精神,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10章),更有老子的“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7章),是对天伦之道的确切阐述。正因为天道有了如此博大、付出的人格胸怀,所以才成器为永恒的“天长地久”。然而老子再想,“人道”是否也可以如此之作呢?当然可以!即人道如果效仿天道一样的“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第2章)之后,其结果也必然是——因为“弗居”、所以“不去”的保持着社会对他的永久景仰,从而其“为道”之人,也就会自如的生活在泰然自若的环境中,“天长”而“地久”。

   “非常道”观照于人格层面,便是淡欲、付出、谦虚和谨慎:淡欲、付出的品格行为,会获得社会的广泛尊重和生存安全;谦虚、谨慎的为事态度,会导致人们去“为之于未有”(第64章)的责任关切与行为实施,去寻找成事规律以“慎终如始”的态度去把握事物的过程与结果。

   而“非常道”的修为模式与认知方式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40章)、“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48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19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第8章)、“大邦者下流”(第61章)以及“柔弱胜刚强”的“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第36章)等。这些不同于“常道”亦即“非常道”的伦理模式,换言之也就是以极其柔善和极为付出的公道精神和行为标准,即如是做到后,对运行生活、发展事业且于社会整体的和谐效应中,以及生命存在的滋润层面等,都会带来无限的好处。

   在认知领域中,“非常道”之“无为”的意识方法,会让我们不受任何物欲干扰,可以自由选择更多的中正信息作参照,从而理出准确的认知和判断。

意识方法决定于思想成果,且正确的思想成果会指导完好的实践行为的。好的思维模式会决定出好的成事方法,好的实践方式能获得更大的事业成就。这就是“非常道”之“无为”的精神属性、意识、方法所带来的“无不为”的成就与效应。

现在,我们应该理解了“非常道”的性质与特点。然而,我们从老子质朴、简练的直抒情怀以及忧于传播的谨慎心理中,可以不去用其高难度的释义方式或自畏性的心理情结,而用其自如简捷的方式方法去理解老子的章句含义,才不会扰乱我们的“进道”步骤,我们才好顺然地潜入“道”的“众妙之门”。当我们通篇研读《道德经》后,当我们了解了老子的基本观念、思维性质、价值标准及其朴素比喻的行文方法后,更是了解了“非常道”的质朴、柔善和普世情结了,我们更会以单纯的方式去领悟“道”的主旨,我们就会更快、更好地接受这一世界上最深刻的“本体论”与最开阔的“方法论”之缜密的思想与智慧。

老子认为,“道”之规律的存在“象帝之先”,即是说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就有了“道”。这一理念印证了现代科学的量子学说,也符合了未来即将升华而认识的“存在即物质”的科学哲学之理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是“道”存在之后的演绎形式。其“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天地初开的神秘情节,于是,这继而衍生的奇妙世界,也就从这一对“同谓之玄”而且“同出而异名”的“有”和“无”的衍生关系中诞生了。

作为一个执著圣人的求知夙愿,作为一个生活在压抑环境中的伟大智者,作为一个有着无限亲民、爱民情感的慈爱老者,作为一个身处忧患且又执意付出的老子情怀,在然爱生活、挚于理想、慎于求真、善于普世的驱使下,他找到了构建真正社会和谐与平安生活的最佳模式,那就是“深根固柢”(第59章)其本原性的承应“天道”、学习“天道”、践行于“天道”的奉献精神及善德行为。

老子常从“无”中去洞察“道”其奥妙,常从“有”中去观测“道”端倪,结果呈现出“道”的奇妙现象,并为之巧妙地应用于认知、实践抑或维护生命本体的多个领域,而且会是:奇巧天开,获益无穷!

 【识道进道说】

本章识道进道的关键,则在了解“非常道”的潜在含义。当我们领悟到“非常道”与“常道”的对应关系后,我们就会慢慢地将老子之“道”,应用于生活实践与认知领域。同时,我们亦能在其识道、进道的路途上行走自如。

 

用宏观的视野去观照“道”的理念及规律;以质朴的精神去了解“道”的品质、行为和目的;以灵巧的思维去构建相对、辩证的方式与方法;用灵活的思想方法,去寻找事物的根源的融汇于社会实践与丰富其认知领域。然而,我们的心胸就会开阔,我们思维就会灵动,我们“方法”就会丰富多彩,我们事业发展就会顺然而成。这均是“非常道”要奉献的情怀和范围。

“道”是“众妙”之门,只要你走进去了,便会获益无穷!

 

 

 

 

 

 

 

点击数:11381  录入时间:2017/1/23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