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三十七章中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意思是道永远都老子像是顺其自然的,然而它能生养天地万物,则又无所不能作为。侯王如果能遵守道的自然规律……则万物将要自己生长变化。在生长变化中,欲望可能发生,所以我将要用 " 无名之朴 " 来镇定他们,如此以来,他们就没有欲望了,因而就能安静,天下也就会太平。
老子认为,贪欲只能导致争斗,而人民相互争斗是治国之大忌。所以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就要使人民远离争斗。要使人民远离争斗,就要使人民远离贪欲。如果统治者专门注重贤德的人,给他们认为有才能的贤人许 多好处,如特殊的权势和地位,那么就有人心生妒嫉,就会争宠。其结果要么是勾心斗角、相互倾轧,要么是拉帮结派、弄虚作假、徇私枉法。
所以,老子主张治国要 " 不尚贤 "。汉朝有一个大官叫公孙弘(官至御史大夫),对这一点就看得比较清楚。在没有当官以前,他曾给汉武帝上书:" 我听说尧舜时代,并不注重官位和赏赐,而老百姓却能互相劝勉向善;并不注重刑罚,而百姓却不犯法。"
老子的 " 为无为 " 的决策思想格外令人注目。他认为 "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他提倡 " 无为 ",实则 " 无不为 "。" 无为 " 即顺应自然和事物变化的规律进行管理,西汉的 " 文景之治 ",就是 50 余年奉行 " 无为 " 政策。
【读史懂管理】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貌似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这里所说的 " 无为 ",并非消极的 " 无为 ",并非要求人们毫无作为,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运用撼人心灵的艺术手法实施管理,强调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每一项管理措施既合乎道理,又激发民情;理治于外,情感于内,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无为而有所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