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如何读《老子》系列

   【原文】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chú)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

   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自然公平,不因个人喜好而仁爱彼此,

   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使其自由自在。

   圣人也像天地一样不去仁爱彼此,

   对待百姓也会像对待刍狗一样使之自由发挥。

   这天地之间,不就像风箱么!

   虚静时不减少,运动时愈削退。

   所以多施政令反会窘迫,

   不如守持中立简政放权。

   【解读】

   从第四章“道冲……”“轮回”于“道体”开始,老子又进行了他的“道用”之行。

   本章就是以“天道”“无为”的精神指向、照应“人道”行为的章篇之一。而且从本章开始到第十三章为止,此一阶段,基本是以“对照应用”的方式贯穿其中的。而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无为而至”。(“无为”,可细解为“无”即“为”或淡欲理性之所为的辨证关系或演绎形式)。

   本章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开篇。对“刍狗”有一种解释是:古代为了祭祀死去的人,便用草编扎成小狗,目的是让“狗”给死去的人做个伴,是一种寄托哀思的民风。但是,这个“刍狗”当然就被一直放在野外的坟地里、完全不当一回事的无人管束与收拾,老子以此喻意来规导政治与百姓的关系,就应该让老百姓像“刍狗”一样的轻松而自在。看来说老子思想才是一个地地道道与完完全全的、即与之不争(含统治阶级亦不争)的民本主义思想。如果把西方于法制“怂恿”下的、实际为强化人欲的“民主”思想拿来与老子的“民本”思想相比较,当然前者就显得太假了,所以西方的“民主发展”必由法制来遏制。而人欲膨胀,水涨船高,法制再多,终不济事。

   老子处在一个虽属封建体制向新型地主阶级转化的时代,但统治层也仍有着牢固的奴隶制倾向,所以百姓阶层没有人权可言。老子以其浓厚的人文思想,他仁慈柔善,关心民生,抵制强权,为民所虑。且引据道则,揭示生存之本,指导政治行为和循循规导民意。当然,那个时代属古农耕时代,社会状态是土地宽阔和人口稀少,人的生活方式主要靠自然“供给”,而且对农耕生产的技术指数和要求不高,所以说提倡“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不仅对当时劳苦大众有好处,民富国强,对统治阶级也就会更好。老子认为,推行“无为而治”,即少干预人民,让人民大可安定生产,也就是最好的政治策略了。当然,这一方针政策仅仅在前汉时代被应用,即在短短几十年里,就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文景之治”。

   我《意识学生命欲望意识文化与教育——自然主义生命观》(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里,我把这段历史叫做“道家文化的试验地”,其美好的“效益”却被“慎终追远”(《大学》)的汉武帝给清除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就推崇了儒家主其观性的意识形态,重视人际关系,以和为贵,便于管理,从而忽略于“它者”的客观性及物质存在的推演关系,从此封建王朝也就进入了一个不进则退的尴尬局面。

   老子本章引据道则,以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为启示,从极其宏观的角度,规导封建统治者们不要为己私利和任人唯亲(这方面与儒家思想恰成反比)。“天道无亲”,要像“天地”以及“圣人”一样的公平对待天下百姓,于是人心自会平和,社会便于治理,关系少有“复杂”,公道自然呈现。于是也就营造出一个农耕社会于“道法自然”其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从喻意看可作如此解释:多施政令反会窘迫,不如守持中立的简政放权。老子依道引据,显然是对封建统治者们的善言劝导。

   为了讲明道本规律,老子又强化于“天道”的做了一个细致比喻:“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天地(大道)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么!你看它不动时气量满满的,可“动”而“拉扯”时气量又反而“愈出”的减少了。这说明了政令所施(与人交流也是如此)是需要保持虚静或余地的。

   “多言数穷”,说话要适可而止,言多必失,覆水难收,话多了还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而于己不利。所以老子又告诫“不如守中”,即保持中立位置,这和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过犹不及”又呈现为不谋而合之态势。当然,孔子及儒家,是深受老子影响的。

点击数:3714  录入时间:2016/12/13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