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读《老子》系列 ☆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译文】
道的形态是虚空的,可用起来却永不穷竭。
它深邃啊!像万物的本宗;
它不露锋芒,解其纷繁,融和于光,浑同于尘。
它幽远啊!似乎消逝却又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
好像在天帝(天地形成)之先就有了它。
【解读】
到此章为止,老子做了一个论道的初步轮回:即从第一章“起”于“道可道,非常道……”阐述“道”的概念开始,到第二章“承”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引入其对比法则,接着又“转”向“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政治疏导,最后又“和”到本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道本之源。这样“起、承、转、合”亦往返轮回的表现手法,颇有歌赋节奏之韵味。有人说《道德经》是韵文哲理诗,当是如此,比如其后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是郎朗上口,成为古往今来的千古绝唱。究其文理,老子章句的行文特点,颇像《诗经》的行吟特色。孔子评《诗经》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无邪,即为正。正,这里主指《诗经》意识的淳朴与自然。老子的修辞手法也正是淳朴自然而“无邪”啊!当然是老子其思想、观念、价值、品格的纯正之呈现。而相对于孔子来说,其《论语》的行文特点就不一样了,或然是其学子们因“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夙求之所趋(当然语法亦受精神支配),也就成为了多“人为”而少“自然”即少“无邪”的文韵形式,而这点,或许孔子自己还不知道!当然,我不是反对儒家,反而是敬重儒家的,在这里也只是以事论事的谈论价值和观念罢了。
孔子问礼老子图
老子的《道德经》当然是以“道”贯彻于始终的,如第一章从“道本”开头到第三章于“道用”“结束”,其巡回手法,在全册中就有几次被运用(之后再作论述),目的就在以“道本”对照于“道用”,以规律对照于形式,以直接比较的简易方法对照于不道的错误行为。就手法看来,也都就体现了老子其朴素自然的思想境界与观念方法。
论本章:“道冲”。冲,为空与虚。盈,有充满、盈余之意。不盈,为不易盈满,即不穷竭的意思。把“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连起来看就是:这个道的自然规律,看起来虽然虚空,却用起来又是无穷无尽的。此时老子似乎有了陶醉情怀与行吟激情,他说:“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而且它的效力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个“道”为何有如此之大的潜力呢?我当然不知道!而且,它是如何产生的?源头在哪里?像是在天地之前就有了它!
老子此时情致舒然,颇具激情地看到了这个运行自然(含宇宙万物)的潜在规律,为何有了这个规律的存在,即使没有了这个天地(当然在天地之先),这个宇宙自然的运行规律也是必然存在的。“老子立足对现实的宇宙万物的观察,由今而推至古,再从古以推演出今的思想方法,终于提出了自己的全新的宇宙观——即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原论和宇宙生成论”(摘自《老子与道家》许抗生教授)。当然,作为“道”的关系又如何存在的问题,我们借用量子物理的知识角度倒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即“道”之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究竟是什么?这个规律,我们说是世界存在的“物性动能”的本-质-特-点。世界由物质构成,而且我的观点是——存在即物质。即无论空间、还是物象,无论能量、还是思想,都属于阴、阳两性的物质“形态”,这就好比地球的体量与引力的阴、阳关系一样。而物质的性能又是“动性”的。动,也就是物-性-规-律。所以由物质组成的这个世界、以及宇宙万物的运行其“道”的规律形式(即使在天地之前也仍存在),也就如此必然地运行着。所以说,“道”的规律在天地形成之前也就自然而然地存在了。
然而,在人性社会领域,对于“道”的关照与借鉴,又是需要一个付出之“德”(即天道式的付出精神)来呈现的。即使“精神物质”为“动性”,从“道”的角度看,作为“动性”本身,尚需要“满足”于顺利的“动”和长远的“动”,故而人性社会就需要付出之“德”——一个于社会大体良好秩序的运行之德。
老子此章的写作基点是:对“道”之本体的思考与探索,及其“道体”功能的涵盖面。与第一章“道可道……”所谈“道”的概念(规律)相比,此章虽也谈及于“道”,但所谈其“道”的角度,却是从“道”的功能开始而追索其“道”的源头。正如当代道学泰斗许抗生教授所讲:“老子立足对现实的宇宙万物的观察”,从而观测到“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原论和宇宙生成论”的认知结果。于是,老子便又对号上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探索激情与情怀,从“众妙之门”中获取了人类空前绝后的知识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