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无为而无不为——谈东方管理学
安 德 义
(武汉儒家文化传播中心)

       "无为而治"的管理术,源起于《易经》,成熟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术,内容详审丰富。大多以为他是消极的人生观,颓废的哲学思想,其实不对,他是退一进三,以退为进的哲学方式,他是更高层次更深远意义上的积极进取,他崇尚一种"不争之争","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不争",指的是局部不争,他要求"以全取天下",兵家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也源于道家"以全取天下""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关于"无为而治"的思想,我们仅引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中所谈: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在这里向我们展示了管理学上的四个层次,为方便我们更好的把握"太上不知有之""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关其它三个层次,我们也依次谈到。
       第一个层次:"太上不知有之。""太上"即"第一","最高"。最好的管理术,是被管理者不知道你管理者的存在,犹如太阳,普照众生,众生不知感谢光照的恩泽;犹如大地,给众生提供万物,而众生不知大地的恩德。这是一种管理境界极高的管理术,老子将这种管理术写进《道德经》,意在供帝王独家所读,供帝王独家所用,旧称"南面术"。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企业的总裁,一把手是完全可以借用的管理术。
       第二个层次。"其次亲而誉之。"这个层次也十分理想,被管理者亲近你,赞誉你,大家拥护你,"其身正,不令而行"。凡事率先垂范,这类管理者,勤政廉洁,事必躬亲,克勤克俭,兢兢业业,工作勤奋,大家熟悉的汉初的萧何、韩信,唐代的魏征、房九龄,清代的曾国藩,当代有许多国家级的领导人也属这个层次。中国企业创业者获得成功而又发展较快的大多也属于这个层次,在中国的企业界,他们被称做"创业者",是中国企业界的精英。
       第三个层次。"其次畏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猫和鼠的关系,管理者虎视眈眈,雄步千古,傲视群小,被管理者畏首畏尾,谨小慎微,亦步亦趋,唯管理者之命是听。管理者指东不西,指南不北,管理者虚荣心成就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这一类管理成本较高,管理者很累,疲于奔命,每天总是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之中,管理者犹如救火队员,赴汤蹈火。公司一旦离开管理者,被管理者则显得手足无措,公司可能立即停止运转。这类管理者所管辖的员工,"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只在找机会跳槽。管理者在遇到棘手的管理问题时,也习惯性地将责任推给被管理者,寻找被管理者的过错,从来不思考自身的素养,自身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但这一类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尚能生存,是因为管理者本身是一个能干的人,或者说他是一个有技术性才能的老板,或者是擅长销售的老板。但生存环境不理想,这个管理层次的老板,急须学习,武装自己,将自己提升到"亲而誉之"的层次,否则,企业难以壮大。这个层次的管理者是中国目前大量存在而又不容忽视的一个阶层,他们的成功或提升,是中国企业成熟与否的标志。
       第四个层次。"其次侮之。"这个层次,是一个最糟糕的层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了。管理者害怕被管理者,因管理者自身太无能,被管理者可以任意羞辱管理者。这类人的出身可能是世袭,或者是某项专利,或者是某种特殊机遇,自己创办了企业,但不知企业的一般运作模式,盲目上阵。这类人担任管理者是资源的浪费,基本上是无效劳动,在关停并转或自生自灭之列。另外,"其次侮之",因汉民族语言的丰富性或多歧性特点,也可以理解为(事实上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管理方式),侮辱被管理者,即高压管理法,囚徒式管理法。这在许多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国家,均有这类原始粗野无人性的管理方法,这也是马克思所描绘的"每一个铜板都滴着无产阶级鲜血"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所具有的管理现象。中国市场经济开放初期,这一类事件频频发生,私设公堂,毒打工人,借口封闭式的管理,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毫无人性可言。这类方式在粗糙的制造业或简单密集型群体劳动的企业中容易发生。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一类现象大大减少,但时不时仍有报道。这一类管理者管理的企业,应引入政府管理机制,强行关停并转,或勒令关闭。
道家管理学的四个层次,我们重点要谈的是"太上不知有之"这一管理思想。便于形象而又具体的理解,我们现在仅举两个例子来谈。一个是春秋末年的卫灵公,一个是汉代初年的刘邦。
       先看卫灵公似无道而实有道的"南面术"。
       我们先看看儒家经典《论语·宪问篇》对卫灵公南面术的一段文
字记载:
       孔子说起卫灵公的昏庸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他为何没有败亡呢?"孔子说:"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祭祀,王孙贾整治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论语·宪问篇》
卫灵公无道,似成定论,《左传》、《说苑》、《庄子》、《吕氏春秋》、《孔子家语》,诸多典籍多有记载,大致可以勾勒如下劣迹:一是好色,闺门之内姑姊妹无别。有三个妻子而同池洗澡。二是好饮酒作乐,驰骋田猎。三是不理朝政,不与诸侯盟会。如此荒诞无道的君王,他却有三位能臣:"仲叔圉负责外交礼仪,祝鮀负责祭祀典礼,王孙贾统领军队。"因为他有三位能臣,所以卫灵公在位42年,无政务差错,国家尚属太平。历代注释家也认为是人才难得,朱熹注说:"能用此三人,犹足以保其国"。《四书训义》说:"人才关于国运。"这些看法固然不错。但我们需要从另一角度审视卫灵公的无道,即"无为而治""太上不知有之"的管理思想。"儒"、"道"在许多领域有时也是相通的,"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篇》)意思是"无为而治的人大概是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谨慎的整饬自身、端正王位罢了。" 孔子说的也是"无为而治",孔子的"无为而治"谈的是"圣人的管理术",卫灵公无道,不是圣人,但他却运用了圣人的管理术。
       灵公虽无道,但却是智者,"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他善于利用仁道以治天下,运用"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思想。孔子在《说苑·尊贤篇》中赞扬灵公。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时,君子谁贤?"对曰:"卫灵公。"公曰:"吾闻之,其闺门之内姑姊妹无别。"对曰;"臣观于朝庭,未观于堂陛之间也。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知足以治千乘之国,其信足以守之,而灵公爱之。又有士曰王林,国有贤人,必进而任之,无不达也。不能达,退而与分其禄,而灵公尊之。又有士曰庆足,国有大事,则进而治之,无不济也,而灵公说之。臣是以知其贤也。" 
       孔子作了两点说明,一是朝庭之公与闺门之私的区别,赞扬其朝庭之公,不论其闺阁之私。二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疏,不论亲疏,唯贤是举。对弟弟公子渠牟,"灵公爱之",对"士"王林、庆足之类,"灵公尊之","灵公悦之"。
       更有趣的是《庄子·则阳篇》中的记载:
       仲尼问于伯常骞曰:"夫卫灵公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际。其所以为灵公者,何邪?"伯常骞曰:"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浴池)而浴。史鰌奉御而进所,搏币而扶翼(接取币帛而扶着他)。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
伯常骞一边指责卫灵公饮酒作乐,不听国政,田猎捕兽,不应诸侯之会,有妻三人,同池而浴。一边则说他,贤臣史鰌奉召进君所,灵公叫人接过他手上的物品,并使人搀扶着他。伯常骞说他:"生活中的他是那样的散漫无羁,见到贤人却是如此的庄严肃穆而尊敬他们"。灵公"无道"中含"有道","无道"是指他修身不够,生活糜乱;"有道"是说他善于"利仁",善于知贤、敬贤、用贤,善用"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术,或曰统治术。
       再看汉高祖无赖而有道的帝王术。
       谈起刘邦的地痞无赖,事迹颇为典型。年轻时任小亭长,对下级官吏调戏狎侮,与卫灵公一样,好酒贪色。给人贺喜,不带一分钱,诈称"贺钱一万",骗吃骗喝骗上座。贤人求见,盘腿坐床,使两女子当众洗脚,不揖不拜。尤其可恨的是项羽和刘邦彭城一战,刘邦大败,仓皇奔逃,三次将他的儿女孝惠和鲁元公主"推堕"下车,只顾自己逃命,哪管子女死活,毫无人性可言。更为可恼的是,楚汉相争,项羽将其父亲抓来做人质,迫使刘邦投降,如若不降则准备杀其父亲,你听刘邦如何应对:"我们之间曾经以兄弟相称,我的父亲即你的父亲,若杀了,''幸得分我一杯羹''"。你看多么无赖,多么地痞,多么无聊,居然连用父亲骨肉做的汤都要喝一杯。对刘邦来说,虽然是策略,此言一出,再观其始终,确实显得太残酷。虽然如此无赖无德之人,他却夺得汉代天下,建立汉代几百年基业,什么样的方术让他获得成功呢?"无为而无不为"的帝王术是刘邦获取成功的法宝。
       刘邦夺得天下称帝后,有两次谈话,一次与韩信探讨,各自能带兵多少,韩信毫不客气的说,"陛下能带十万兵众"。刘邦则问韩信,"你能带多少",韩信则说:"多多益善",刘邦反问一句,既然你是"多多益善",为何反被我用。韩信一语破的:"陛下善将将,我善将兵。"所谓善将将,即是善于知贤、用贤,善于"无为而治"。
       更为有趣的是另一次谈话,一天汉高祖大摆宴席,"置酒洛阳南宫",犒劳群臣,煮酒论英雄。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供应粮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张良负责战争策划,萧何负责后勤粮饷,韩信负责攻城略地,"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颇似卫灵公,"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刘邦用三杰而夺得天下,卫灵公用三才而不失天下,刘邦无赖,灵公无道,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点,精通"无为而治"的帝王南面之术。他们本身并无"仁者安仁"的修养,但他们却有"智者利仁"的智慧。我们在举例探讨"无为而治"的管理术时,笔者举如此两个有些极端性的人物作案例分析,意在说明"无为而治"的妙处,不是告诉人们只有"无道"且"无赖"的人,才能运用"无为"之术。相反,若是圣君贤主,运用"无为而治",那效果更在灵公刘邦千百倍之上。"无为"是指上无为而下有为,上无为指善于授权,善于任贤,企业领袖或领导"无为",不是无所事事,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撒手不管,如卫灵公之"无道",刘邦之"无赖"。"无为"之中仍需"有为","有为"的任务是研究经济发展趋势,确定市场定位,制定内外游戏规则,在知贤,用贤,授权上下功夫。话又说回来,如果企业总裁无"知人之智",用人之雅量,或经济发展不成规模时,切忌使用此类法术,假若用得不恰当,画虎不成反类犬。学习"亲而誉之"的管理方法也就不错了。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点击数:1358  录入时间:2011/3/22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