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读《老子》系列 ☆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当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叫美的时候,那么对丑的认识也就产生了;
都知道善之所以叫善的时候,那么对不善的认识也就形成了。
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难和易是相应完善的,
长和短是相互对应的,高和下是相互依存的,
声和音是相互顺从的,前与后是相互随行的,
这是永恒的规律。
所以圣人以淡然无为的态度处事,以简略的方式行教,
兴作万物而抹去自我创造的痕迹,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功业而不自居夸耀。
正因为他不自居夸耀,所以功绩就永远不会抹去。
【解读】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谈到了宇宙自然万事万物(也包括人性社会)的运行规律,我们称它为“物性规律”,当然也包括其“阴性物质”的精神范畴(如地球的阴性引力一样),老子将其现象定义为“道”。
第二章则表述了道之规律的相对性与应用式。在表述之时,老子“连带地”提出了人性社会里的美、丑问题。而且,无论是社会形态的“美”“丑”“善”“恶”,还是其道本规律的“有无相生”,都就存在于这样 一个相对比较与呈现运用的道则之中。
即如,将道的相对法则运用到社会层面,同样构成为相对而演绎的道则关系,你看:“圣人以淡然无为的态度处事,以简略的方式行教,兴作万物而抹去自我创造的痕迹,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功业而不自居夸耀。正因为他们不自居夸耀,所以功绩就永远不会抹去。”然而,就在这个永久(“道乃久”)的社会价值的体系里,其相对关系的呈现与应用,尚需界定在淡然“无为”与安定长久的程式里——谓正道。反过来如果自利、强势之所为,其结果呢?一定会是惹出诸多的麻烦来。或然还有生命危险。
这一“道”的实则关系体现了什么?谓:在利益方面为淡然付出;在行为方面为“无为”理智;在价值领域为朴素自然;在生活方面为安定长久。而“道”的终极目的,也就是安定与长久(“天长地久”)。
本章后节虽急转直下地谈到了社会界面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主指要少施政令)、乃至做人要无私、谦逊和看淡功名利禄的洁身自好等事宜,最后也都呈现在了这样一个“玄之又玄”的“道”的对比的法则里。所以,于本开章之“美”“丑”“善”“恶”的显示,更有其后的“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的“具体”阐述,也都同样存在于这个“恒也”不变的对比法则中。
究其下去,此章有个“醉翁之意”的巧妙安排——自然是老子的重点意图,而且还把它安排在了刚刚讲完“道规”之后的仅后面,就“在于”要渗透于“道”的其基本概念的认识及接受上,是一定要依照这个“对比法则”才可以领悟到其“道本”性质的。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柔弱胜刚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更是“无为而无不为”等,都属于以固本、怀柔、守弱、处静、谦逊为基准的相对界面而呈现的,否则就不是“道”了,之后也就难以步入“久”的境界。
正是老子担忧于“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及还有“道之出口”就让人费解的问题,老子便将简单易懂的“对比法则”(如“前后相随”等)置于节中,告诉世人:我的“道”之理念,就在于此类的对比法则中推演出来的,为便于识别其“道”,就需要大家沿着这条“相对”及辨证的路子才能进得去。
所以老子在“表面”的论述其“生活关联”的同时,把其“悟道”的方式方法,用其朴素易懂的比喻,为习道者打开了一扇相对与辨证的方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