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绝学无忧得大道

   《道德经》传家版第十九章:

    董延喜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新译】

   抛弃自我标榜的圣人和智慧,老百姓就能得到百倍的好处;

   抛弃自我包装的仁爱和义举,老百姓就能恢复慈爱的天性;

   抛弃投机取巧的机心和谋略,盗贼就会失去滋生的土壤。

   上述三者均属于虚华和巧饰,不足以修身治国。

   要使百姓心灵有所归属,必须坚持三项基本原则:追求纯洁,抱持真 朴;减损私心,收敛欲望;彻悟大道,快乐无忧。

   【会意】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治国三抛弃”和“修身三原则”。

   “治国三抛弃”即抛弃圣明和智慧,抛弃假仁和假义,抛弃机巧和私利。老子所处的时代,到处是战场,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人们欲望的不断扩大,人类的本性被污染、被损害。一些自我标榜为圣人的才智之士贪图私利,卖弄聪明,尔虞我诈,以仁义道德作为口号去侵略他国,把一个文明大国带入无休止的疯狂战争之中,对这种社会乱象,老子陷入深深的痛苦和不满之中。所以老子从人性清静的本原出发,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三绝”“三弃”原则。

   一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本义为断绝,引申为抛弃。“弃”是放弃,引申为放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放下对圣人、对智慧执着认知,回归真我的自然质朴之性,才能放下盲目崇拜,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然状态。“绝圣弃智”不是不要圣人,不要智慧,而是要放下我执,放下主观有为,以无为的应对去认知真正的圣人,获得真正的智慧。人们只有放下有为的妄想与奢求,不去追求维系生命活动之外的虚名浮利,才是“民利百倍”,才是老百姓最大的利益。老子提出“绝圣弃智”,不是说圣人不好,智慧不好;不是说不要圣人,不要智慧。一部《道德经》就是一部圣人学,就是一部智慧学。《道德经》中三十多处写到圣人如何,就是在让我们去践行圣人人格,以圣人为榜样学习怎样做人。《道德经》中有三百多处大道原理,都是宇宙人生的大智慧。老子主张“绝圣弃智”要摒弃的是那种自我标榜的圣人,卖弄聪明的智慧。前段时间就有一批自封的“紫薇圣人”们,在网上争的一塌糊涂,他们一个比一个自负,一个比一个狂妄。社会不宠他们,是他们自己宠坏了自己。说到底不过是一群把世界关在门外的自我膨胀的自恋狂。

   二是“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从自身做起,修养身心,放下有为之“仁”,有执之“义”,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保持人类的本真之性,才能做到父慈子孝,六亲和睦,才能真正得到人生幸福,享受人间至乐。老子提出“绝仁弃义”,不是说仁义不好,不是说不要仁义,而是要抛弃那种披着仁义外衣的假仁、假义,老子是让人们不要本末倒置,不要打着仁义的旗号祸害老百姓,不要让仁义脱离了道德这个根本,从而做到有仁义、不执仁义而又不失仁义。如果世人都能无我忘我地去孝敬父母和爱养子女,都能无私忘我地去与他人相处,家庭就会成为和谐、幸福的家庭,社会就会成为和谐、有序的社会。

   三是“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巧弃利”的“利”,不是“民利百倍”的“利”。这个“利”是锋利、锐利之利,是凭借小聪明而敏察利害之利。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世人从净化身心入手,放弃那些有为的机心和智谋,不要为了谋取私利而奋不顾身、不择手段地强作妄为。如果人人做好了净化身心的功课,人人都不去投机取巧,人人都回归质朴的本性,人人都脱离堕落的深渊,也就没有了盗贼产生的土壤,那就真的是天下无贼了。

   怎么样才能让人们回到清静不争、无知无欲的本性中去,让人们的心灵有所归属,让人们淳厚朴实的本来面目得以复苏呢?老子提出了他的“修身三原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如果人类真正坚持了这三项基本原则,那社会就美好了,天下就太平了。

   第一个原则是见素抱朴。“见”在这里读“现”,呈现的意思。“素”本义为未染的生绢,引申为本色、本性、本质。“见素”就是人的思想观念要纯净无染;“朴”是未经雕琢、质地优良的原始木头,“抱朴”就是要怀抱原始天然的质朴。“见素抱朴”是一种生命境界,有了这种境界的人心底纯洁无瑕,衣着朴素无华,行为精诚无妄,说话真实无假,做人不藏机心,做事不耍奸滑,当哭就哭,当笑就笑。决不会不哭装哭,猫哭老鼠假慈悲;不笑装笑,弄出那皮笑肉不笑的事儿来。

   第二个原则是少私寡欲。老子没有让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做到绝对的“无私无欲”,做到彻底的无私无欲,那就超凡入圣,成神仙了。少私寡欲说的是要减损自己过度谋求和贪婪占有的欲望,以清静安详之心合于自然。“寡”也是少的意思,可引申为淡而无味,老子还说过“味无味”,从无味中品出真味来,这是净化身心之后才能达到的境界。在这方面庄子是我们的榜样。庄子认为私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一个人如果私心缠身,必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思夜虑,不得安宁。这样又会导致形损精亏,积劳成疾。庄子认为欲不可绝,但也不可纵,纵欲必然会“闯祸染病”。一个人如果少情欲,则不会欺男霸女;节物欲,则不会图财害命;寡官欲,则不会投机钻营。少私寡欲,才会身心健康,安然处世。庄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终日不得安宁,思想不得止息,定会百病丛生。只有心平气和,“头空、心静、身稳”,有很强的自控能力,才能少受外界干扰,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

   第三个原则是绝学无忧。“学”包含世上一切知识,所有的文化知识都属于“学”的范畴。“绝学”不是不学,而是学而不执,有知而不执所知,也就是“无知”的境界。对书本知识不要过于执着,“无忧”就是大明白、大洞透、大彻大悟,达到无忧无虑、了无牵挂、自在快乐的境界,是学道的最高境界。“绝学无忧”就是放下对文化知识的主观偏执,使身心活动处于自然和谐状态之中。在大道面前,一切知识都显得那样浅薄。理解“绝学无忧”,要结合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少则得,多则惑”“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论述,结合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的论述一并参悟。两千多年来知识大爆炸,书本何止万卷、万万卷,你永远不可能学完,但智慧不会爆炸,智慧还是那些智慧,《道德经》被誉为“经中之经”“万经之王”,老子道学被称为“千古绝学”,是人类的最高智慧。经从无字处悟,道从会意处明。《道德经》是一部值得读一辈子的经典。读经典最好读原著,不要被名人忽悠,不要二手货。不要太过执着于书本和文字,要自己去悟,去会意,要用心去读无字天书。读到什么时候算读懂了老子?读到突然有一天你心中豁然开朗,大彻大悟:“哎呀!这哪里是我在读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读我,他读到了我内心的最深处,读到我的骨头缝里去了。”古代经典完全能够解读今天的世情人心,老子把我们心里那点小九九全都看破了。现代社会许多人对物质的追求超过了对精神的追求,渐渐泯灭了道性,丢失了本真。老子道学可以让人们复活道性,找回那个原本快乐无忧的真我;可以让人们知足常乐,离苦得乐,自得其乐,安居乐业,快乐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许多学者包括一些大师级的人物把“绝学无忧”解读为“抛弃学问,可以使人无忧”,并以此批评老子要毁灭一切文化,这是一种严重误读误解误导,读者万万不可上当。如果按他们所说的老子反对知识、反对学习,老子为什么还要留下一部《道德经》供后人学习呢?

   对“绝学无忧”这句话,有人主张放在十九章之尾,有人主张放在《道德经》第二十章开头。我认为放在《道德经》第十九章结尾更为恰当。一是这句话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连为一体,构成修身三原则,与上部分的“三绝”“三弃”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二是“绝学无忧”不仅总结了本章大旨,而且是本章的落点和升华,若无此句,本章就不完整了。

     来源:周口晚报

 

 

 

点击数:2616  录入时间:2016/11/4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