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道德经》,对六十六章的内容感触颇深:“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意思是,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谦下的言辞对人民,要想带领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后面。所以,虽然圣人的地位高于人民,但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走在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我们今天的党员和古时的圣人虽然不一样,但“天下大同”的理念是相通的,“圣人为下”的理念和“人民公仆”的意识有着相近的意味。我们党员干部组织群众、带领人民,是不是应该同样呢?
屈己待人,群众才会真心接受领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之所以能带领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离不开我党一直坚持的朴实亲民的作风,离不开党的干部不把自己“当官”的优秀品质。无论从事什么岗位,身处什么地位,作出什么贡献,党员干部都应该把人民群众“高高举过头顶”,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把党的领导深深放在心里。“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正是对周恩来、孔繁森、牛玉儒、沈浩等一批我党优秀干部的真实写照。
每一名党员都应该清楚,在执政道路上,我们虽然是“领导者”,但不是“统治者”,党员干部的地位与群众一样,甚至要低于群众,所以不能把群众对党的尊敬当成对自己的尊崇。以“官样”树立“官威”,群众表面上充满尊敬,心中必定是强烈的不满。“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无论个别群众用什么态度对待我们,我们都应该用最谦下的态度面对群众,只有用尊敬才能换来尊敬。
先人后己,群众才会跟着党员干事。党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如果人民群众不拥戴党,党也会失去执政地位,甚至沦为历史的尘埃。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是因为我们的信仰是建立在全人类谋福祉的事业之上,是因为有无数的党员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财产、家庭、生命。红军长征路上,大部分红军战士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都没有太深刻的了解,之所以愿意跟着党爬雪山、过草地、经历大大小小的生死战斗,原因也在于当时的党员干部能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因此,人民群众能相信党的事业值得大家前赴后继、不惧牺牲,人民群众也相信党的事业最终能给大家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利益面前,是先替自己打算,还是优先为群众考虑,这是人性与党性纠葛的难题,每一名党员干部都会遇到。有的党员干部说,自己虽然在“小钱”上拿一点占一点,在“大义”上一定会站住脚。在笔者看来,这都是自欺欺人的妄想。习主席曾说:“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在群众面前,利益无大小,都是内心的反映,小惠小利抢于先,人民群众又怎么相信党员干部在“大利益”面前能舍己为人?又怎么会相信党的道路是能给群众带来幸福的道路?
勇于担当,群众才会托付心中信任。最值得称赞的干部,是不惧艰险的干部,最值得信任的干部,是永在一线的干部。我们党员干部,虽然需要在态度上居于人民之下,但在行动上应在他人之先。党员干部的楷模杨善洲干工作总是喜欢冲在第一线,他在日记中写道:“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最有效的指挥。正如有的干部说:‘一天讲得磨破嘴,不如自己流汗水’、‘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个体会很实在。"党员干部如果都能担起责任,群众才不会对党的工作有所怀疑,就会将信任托付给组织,干事创业才会不遗余力。“跟我上”和“给我上”的区别也在于此。
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若缺乏群众的信任,能力再强也一事无成。鲁迅曾说:“一个诚挚、热心,为着光明而斗争的人,不能够不是刻苦而负责的。”党员肩上的责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每名党员的岗位虽然不同,但担当意识都应该是一样的。近年来的情况也表明,群众最讨厌的事情之一,就是“有关部门”推诿自己的责任,遇事电话不接、问题不答、批评不听,又有什么比得上“推诿”更令群众丧失信任的呢?
记得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庄心中的“圣人”是将人民的意志作为自己意志的人。如果所有的党员干部都能卸去“领导”的光环,蹲下来,坐得比群众更低一些,感受到群众心中的喜怒哀乐,办的事能更贴近群众所想,我想我们的道路必将走得更远更实。
来源:人民网-中国中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