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试析老子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
试析老子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齐 建 英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儒道两家在中国历史上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不仅开创了中国本体论之始,中国无神论和自然本原论之始,本原本体与规律论统一之始,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反对文明异化现象,对人类文明进行认真反思的第一人。针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新旧交错,天下无道的社会状况,老子从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冷静观察中,提出了在"道"的统领下的一系列和谐思想。如今在全球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科学家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生态文明与生态觉醒之时;在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商品经济大潮中的人们寻找避风港,寻求心灵寄托和慰藉之时,这些和谐思想又有了其全新的意义和价值。 一、老子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道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二十一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是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是无以名状的形而上的本质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老子》第五十二章)道化生万物,是万物之母。道化生万物的过程是由道生出阴阳二气,二气经过不断交冲,互相激荡,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万物生成了。老子通过这样的表述,认为"和"、"和谐"是万物生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状态性条件和极其重要的契机,是事物生成转化的依据。老子肯定道生化天地万物的运动根源和根据是"和","和"主宰着天地万物的生发,调控着天地万物的归根与合一,天地万物只有在"和"的境界中才能生发、运化。而"和"与其它万物一样,是以道为根本的,没有道就没有阴阳二气,不会有"和"。"道"以万物为实在内容,万物以"道"为存在依据;"道"既是一切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纽带,又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正是"道"所具有的这种超越特性,使宇宙万物得以在"道"的精神和旗帜下连成为一个整体。 老子以一种超脱的大气和超人的智慧把自己的和谐思想统一在以道为核心的体系之中,这种胸襟和方法可以引导人们超越一己之私,从一个大的、整体的、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老子谈道是为了突破个我的局限,将个我从现实世界的束缚中超拔出来,将人的生命不断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契合,而后从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提升人的存在。这是一种大境界,大智慧。它蕴涵了墨子的"兼爱"和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同时又超越了这种有意识的爱。从这种整体的思维高度出发,超越私人的利益和得失,尊重他人,爱护他人,人与人、人与自然就会和谐共生。现代社会,人们在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各项管理艺术的推广等等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然而,再先进的科技,再完美的艺术,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宏观的超越境界,也达不到真正的和谐。社会现实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把一些内部矛盾及污染等问题转嫁到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地区去,严重影响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和谐,影响到整个人类的和谐共生。 二、老子关于人自身和谐的思想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老子》第十章)"营魄"指的是精神和形体,这里老子通过反诘的口气,指出一个健全的人格必须是形体与精神合一而不偏废任何一方。为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达到人自身的和谐,老子反对过多的欲望,指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老子》第十二章),这些声色犬马的生理欲望的过分满足会伤害人的身体,破坏人的和谐。而名利地位则属于更深层次的欲望,"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名誉与财富都是身外之物,多求多得必然会伤害自己。老子在这里不是要求人们不去满足生理欲望和追求名利,只是认为应该适可而止,要知足、知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他所讲的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而不是禁欲,是超越一己私欲,达到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不以成毁系于心,不以荣辱劳其神的境界,实现身心和谐。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基点和归宿。现代社会以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为其重要目标之一,这必然引发个人对私欲、权势的渴望和追逐, 追名逐利,见利忘义,贪欲甚至还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导致人性的异化。正如汤因比所讲:"在所谓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美的,但是我认为,在允许贪婪肆虐的社会里,前途是没希望的。没有自制的贪婪将导致自灭。" 大量的事实表明,正是无限制的贪欲导致人的心理失衡,心灵孤寂,人际关系淡漠,地球生态危机急剧加重,也将人类的生存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社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道德的败坏,但贪欲的诱惑,却容易使人性扭曲和堕落。老子的这一知足、知止,少私寡欲的思想无疑是一贴清心丸,对于执迷于富贵的得失,名利的争夺之中的现代人起到警示作用。告诫人们不要因为不知足,陷入自我欲望的膨胀之中,而要超越于世俗功名之外,时刻谨守自己的纯真本性。让生活过得既充实又平和,在心灵的深处树立起和谐和平的信念,从而健全人的心身,维护和谐,促进和谐。 三、老子关于人与人和谐的思想 老子认为道包容万物,善利万物,是最大的善者。人与人相处也要宽容、豁达。"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老子》第四十九章)要想与人和谐相处,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就要先善待他人,能宽容人,能团结人,要用善良、慈爱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人和物,包括善者和不善者。"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第六十七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第六十三章)。以德报怨,为人慈善,可以消解纷争,赢得人心,求得成功。明吕坤说:"涵容是处人第一法"(《呻吟语·存心》)。老子的上德若谷、豁达大度、含弘气象包含了儒家所倡导的"恕"道,并高于"恕"道。当今世界,冲突和纷争时有发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不失自我而又尊重、包容他人的原则下,发扬慈爱宽容、豁达大度、互利互惠的精神,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去除因不同民族、种族或国度所造成的各种壁垒,共同来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和谐,维护不同个人、人群之间的和谐。 老子强烈谴责社会不公,希望社会和谐、平衡、平均。他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第七十七章)老子斥责"人之道",盘剥不足者以供奉有余者,强调"人道"要效法"天道",调整多寡的不均,"有余以奉天下",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如今,社会竞争加剧,财富、权势、力量对比的悬殊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突出原因之一,要想调和社会矛盾,首先就要制订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保证机会均等;其次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他们适当的照顾与补偿。如今,越来越多的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开始投入到缩小贫富差距、救助弱势群体的活动中去,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宁而奋斗。 社会和谐是老子追求的目标,因此他极力反对社会战乱,"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老子》第四十六章)认为只有在天下无道的时候,才会有战争。"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第三十一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第三十章)"有道者"的任务是消弭战乱及其根源,恢复或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谐,而不是利用兵器,通过战争来求得胜利。因为战争很凶残,能杀人无数,且"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实在是很应该反对和制止。在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人们仍然会由于一些私欲而挑起战争或冲突,严重破坏社会和谐,给战争双方造成了不少的损失。因此,在现代社会还要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反战思想,不断地深入地反思战争及战争所带来的危害,还人类一个和谐、和平的生存环境。 四、老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老子明确指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是道化育的万物之一,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就把人纳入到整个大道的范畴。这就从本体论和根本态度上告诫人们,只有当人类不再把自身凌驾于宇宙万物之上,而是把自然界的各个部分看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统一体的时候,人类才能够从根本上控制欲求,树立起自觉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人类的利益福祉也才能够得到最大的实现。 而在对待自然的具体方法上,老子认为应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无为"是老子的一贯主张,对待自然界也是一样,但这里的"无为"和"不敢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高度超越世俗的主观任意,不恣意行事,不孜孜营私,一切依自然万物的理法规律、自然本性行事。这就告诫我们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不是乱砍滥伐,恣意破坏,也不是供奉自然,而要顺应自然规律地进行开发利用,从而维护生态平衡,维护自然界的秩序,使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和谐相处。 其实,老子认为实现和谐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则就是"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三十五章)在老子这句话里,天地代表着自然界,人是指人自身,内含人的身心,外化为人类社会,道是所有这一切的本原和起源。这些都是各自独立的,是存在着差异、对立甚至矛盾的。要想实现这"四大"的和谐,归根到底,应该效法天道自然。当然老子这里的"自然"与我们平时称谓自然界的"自然"不同,老子指的是一种自然而然、本性如此的状态。王弼认为"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法自然"其实是一种追求,这个追求的目标是"内性"与"外行"的和谐。而再进一步明确地说,老子"道法自然"的根本原则实际上也就是告诫人们要充分认识事物的规律,认识必然,在必然认知的基础上自然而为。这是当今社会和谐、人类发展都要遵循的道理。老子为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根本原则,同时,把这个最高原则贯穿到了他哲学思想的各个层面,以期实现他和谐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第十四章)但愿老子的古训能变成我们思想和行动的指南!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
点击数:824 录入时间:2011/3/22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