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丹学渊源于远古氏族社会的原始宗教,以老庄思想为理论基础。古代内丹学首倡于汉末魏伯阳,建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完善于明清;而后出现了近现代内丹学及当代内丹学。它集道学的宇宙观、人生哲学、人体观、修持经验为一体,熔道、释、儒、医等传统文化为一炉,所形成的开发生命潜能和探究心灵奥秘的理论体系和行为模式。内丹学表面上没有特别的伦理规范,一般是用当时的世俗道德准则,但内里却有自己的道德要求,以达到所谓的"道心",也就是修炼中所必须具有的道德准则和心理状态。它强调"身在尘俗,心在道德,处欲无欲,居尘出尘,此方是圣人。"
明清时期,由于"三教合一"思潮及宋明理学强化道德观念的影响,迫使内丹学一方面更加强调世俗社会道德和"入世"修炼,以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从理论上积极吸收儒家思想,协调内丹学修炼与儒家伦理的关系,完善内丹学理论。这一时期的内丹学有着丰富的伦理思想,本文仅从其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途径两个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抛砖引玉,并求教于方家、师长。
一、明清道学内丹学的道德规范
(一)"外圆":修炼的外部条件
1、理论上--融通佛、儒
"三教合一"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初见端倪,到隋唐五代全面铺开,宋元时期继续高扬。到了明清,内丹学在以老庄道家伦理思想为本的同时,更加积极倡导"三教合一",并从释儒两家发掘"尽性了命"之学,发展、完善内丹学理论。张三丰说:"修道以修身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诚意,意诚心正,则物欲皆除,然后讲立基之本,气为使焉,神为主焉。"将儒家的"正心诚意"、"忠孝"、"仁义"等伦理规范作为修仙的道德要求。刘一明将儒家的"仁义理智信"之"五常"通过"五行"理论和内丹修炼结合起来,他说:"丹法只取道心一味大药,这个道心,虽是一味,而统五行之气,具五行之德。"又详细地进行了论证:
五行有内有外,内五行,精神性情气,属火;外五行,仁义礼智信。性统仁,属木;情统义,属金;神统礼,属火;精统智,属水;气统性,属土。人秉阴阳五行之气而生,即具精神性情气之五行,有仁义礼智信之五德,欲复本来原物,还要用仁义礼智信做出。……仁义礼智信,刚柔之性,即成丹至真之药,此外别无药。
由此把世俗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和修炼得道从内丹学理论的层次上有机结合起来。
伍守阳、柳华阳在承认仙、佛存在一定差异的同时,强调"仙佛同一",认为"大修者,学仙佛正道,谈仙佛正理,持仙佛正戒,行仙佛正行"。柳华阳提出:"慧命者,乃如来当初所取以示人之名也,是西方之梵语。中华曰人之本源,儒谓之先天炁也。是修佛之舟梯,作祖之权柄,即孟子所谓善养浩然之炁也者是也。"将儒释道三家统观。李西月也说:"今设一大道主人于此,为三教说法曰:夫三教者,吾道之三柱,分而为三,合而为一者也。道不能分,无变化。道不能合,无统宗。是故以柱立其极。释道言性默言命,仙道传命默传性,儒道则以担荷世法为切。"《性命圭旨》也从理论上将"性命"、"心性"之道从"中"、"一"的角度,将三家予以有机融合,指出"教虽分三,其道一也"。
2、实践上--"尽人道"以"修仙道"
在具体的处世实践中,明清内丹学注重协调儒家伦理和修炼思想的关系,贯彻入世和出世相结合的原则。纵观内丹学的发展史,入世和出世的关系问题一直就是一个棘手的两难问题。到了明清时期,内丹学家们对这一关系的协调比以前显得成熟多了。大多强调初期入世,"炼己"待时,而后再视情入山"服食""过大关",专心修炼。认为丹家首先应在现实人类社会中生活,"在尘出尘","和光同俗",自觉遵守社会伦理要求,行为合于世俗社会道德规范,所谓先"尽人道"再"修仙道"。明清内丹家伍守阳、王常月、傅金铨等人均对此有所阐发。伍守阳认为,"人道","即五伦之事也。君当忠而忠,亲当孝而孝,兄长当顺而顺,朋友当信而信,谓之纯德。""古圣所言修行之事及我素所言者,皆节目,即儒家所谓人道之当然者。我今再为尔浅说其道之原,即儒家所谓天道之所以然者。"由此将"人道"和"仙道"统一了起来。
实际上它是以世俗道德准则为准则的,强调"大隐隐于市",同时,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且修道讲究法侣财地,求道须寻师访友,研读丹经,都必须在世俗社会中进行。因此,丹家必须重视与外部社会的和谐相处。此为外圆,也就是庄子的"顺世"原则。这一准则要求适应社会伦理规范,以创造一个利于自身修炼的社会氛围。但这只是权法,含光韬晦而已,其目的是为了给修炼创造一个可能的环境,最终还是为了出世。入世炼己、炼神,出世炼气、还虚。入世为权法,出世为究竟。
(二)"内方":修炼的内在要求
1、修德是修炼入手的敲门砖
(1)重修德
明清内丹学重修德,这比单纯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又提高了一层。认为修德行善,心持善念,是进入内丹学修炼正轨的必然要求。把修"德"看作修"道"的前提,人欲得"道"成仙,须先要修养德性,先修"德"以求合"道"。刘一明在《悟道集》中对此作了阐述:
道者,成己之事也;德者,利物之事也。修道者,内之功也。修德者,外之行也。自古抱道之士,未有不修德者也。道如花,德如叶;花以叶扶持,道以德成全;花叶不离,道德相需也。
所谓"德",包括恤老怜贫、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路、扶危救困、轻财重义、广行方便等;所谓"行",即苦己利人、勤打尘劳、施德不望报,有怨不结雠,有功而不伐,有难而不惧,见义必为等。"能积德,能立行,愈久愈力,德服鬼神,品超庸俗,高人一见,决定入目,大道有望。否则,不积一德,不修一行,妄想成道,偶遇高人,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自谓可以欺人,殊不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矣。"修炼者只有积德累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才有可能成"大道"。"有德有行方成真,无德无行难作圣。德大鬼神皆暗扶,行深邪魔不敢并。"把积德修行视为修道者之必须,认为如果离开修德而谈论"道",便是异端邪说,旁门外道,离大道就差得远了。
(2)修德防"魔障"
明清内丹学视"立功立德为首务",其原因还在于防止"魔障"、不良幻境影响修炼。它认为如果不修德,就会在内丹修持中出现各种"魔障",使整个修炼"工程"受到阻碍。要求勤修功德,多积善事,以"上感神天之降鉴,下化魔障之凶横",这样才能"一得永得,一成永成,而无危途焉"。 刘一明在《修真辨难》中对此有详论:
学道之人若不先积德,鬼神所恶,常有内魔蔽窍,不能深入。修道之士,若不先积德,天地不喜,动有外魔阻挡,不能前进。不论学道修道,以立德为先,逢凶化吉,遇险而安,决定成道。盖道有尽而德无尽,古来仙真成道以后,犹在尘世积功累行,必待三千功满,八百行完,方受天诏。悟真云:若非修行积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德岂可无乎?
通过修德可净化潜意识,坚固道德堤防,使"魔境"不出现或消退。内丹学认为,常人生活在现实世界,受后天世俗各种污浊现象、思想之影响,其本性已不纯,须通过养性修德,节制贪欲,控制情绪,达到心地清静,心如止水,一澜不起……,使自己的"元神"出现、灵明,不受自我不良欲望、幻境的困扰,才是修"德"的目的。
(3)修德有益于身心健康,利于入静修炼
明清内丹学关于以德为本的修炼思想与现代科学人们对生命规律的认识是一致的。在现代社会,随着对生命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养德有益于健康长寿。善良、高尚的品性,多做好事,无害人之心,内无贪欲,时时保持精神愉快的心态,就可使机体内各系统功能正常协调,身体免疫功能增强,从而达到消除疾病、健康长寿的效果。反之,如果做了亏心事,就会使自己陷入一种担惊受怕的不良精神状态中,引起神经中枢功能的失调,诱发各种身心疾病,导致早衰、减寿。因此,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也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概念的范畴。
同时,道德修养好的人,性情开朗,心胸开阔,豁达乐观,不患得患失,能克服不良习气和私欲,能淡泊名利,戒除富贵之心,始终处在祥和、平静的心态中,在外界因素强烈干扰的恶劣环境中,也能保持精神宁静,无忧无惧,心不迷惑,去除后天的私心杂念,培养出先天的浩然正气,在内丹修炼时就易于排除杂念,方便入静。反之,就可能在其修炼中,杂念纷生,影响静定,无法进入内丹修炼的无为状态。因而,明清内丹学的修德主张是通过道德品质修养,使得修炼者在高尚的思想道德作用下,大脑皮层处于一种极度的放松状态,以便高度入静入定,达到内丹修炼的目的。
(4)修德重在心善
明清内丹学认为修德、积德贵在于一念心善,而不在于钱财的花费多少。只要能时时与人方便,"苦己利人,言语老实,不哄十方,施药舍茶,修桥补路,引人作善,稍有益于人者为之,稍有损於人者不为",便都是"积德立行"。只要一心为善,则不用钱财的德行比用钱财的德更大。人若能经常行善积德,就能收到"人缘已结,天缘有望"的效果,就会"不但利人,而且利己。""人之一念为善,则所作所为亦善,必受其福;一念为恶,则所作所为亦恶,必招其祸。夫善念恶念者,事之因也,受福招祸者,事之果也。有因必有果,未有种善而果不善,未有种恶而果不恶,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一定不易,只在种善种恶之间分别好歹。" 因此,明清内丹学强调济世功德,不在大小,也不论多寡,但都必须出自一片至诚之心。
胡孚琛先生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内丹学可被看作是"一项凝炼常意识、净化潜意识、开发元意识的系统工程。"可谓一语中的。实际上,修德的目的恰恰就在于"炼心",强调纯乎一心,净化潜意识,使"元意识"(即"元神")显现,这样方可修"真"、得"道"、成"仙"。正如吕洞宾不愿害五百年后之人而不学炼"人元大丹"黄白术,即可抵诸多善举,明清内丹学也十分看重"心善"二字。
2、积"阴德阴功"是登堂入室的要诀
明清内丹学强调积"阴德阴功",即暗中行善、做好事而不为人知、不求酬答,暗中助人不事彰扬,"施与不求报","积善无人知","不迫人于险","暗中作方便","有怨不结仇,有功而不伐"。它认为修炼须以阴功德行为本,以操持涵养为要。要求善亦不著念,一切皆空。主张大善不以善为善,心中若有善念,则尚有功利心,不为善。即将自己所做的一切功德、善事,全都视为空无。明清内丹学将此视为修道之要诀,认为"阴骘可以延年"。黄元吉说:"学道者务必敦伦纪,修阴骘,以广性中之事,民同胞而物同与,以充性中之量,参天地赞化育,以建性中之功,如此庶可以配天地而立极,又何患仙之不成也哉。"
积阴功阴德,强调善念贵在一心,其实质是锻炼自己的深层意识。善良的动机就会使自己的"元意识"灵明显现,即"元神"出现,"明心见性",体认到自己的"本体意识";同时,做功而不自彰,时刻内敛住自身的精气神,有利于身心层次的提高,有利于内丹"工程"的顺利进行。黄元吉明确地说:
诸子起初,吾每教之积功累行者,非谓功自功而道自道也,盖以功行广积,阴骘多修,无非保其固有天良,仁慈本面,不使有丝毫尘垢夹杂于中,庶杂念邪私消溶尽净,而一元清净之气常在我矣。不然,杂妄未除,即使成仙,亦是顽仙,参不得大罗天阙,上不得逍遥宫中。
可见,修"阴骘"之本质在于荡涤污垢杂念,使己之"本性"显明,以利修炼。
二、 明清道学内丹学关于道德修养途径的思想
明清内丹学不仅从理论上将道德修养(包括遵守世俗道德规范、行善、积阴德等)和身心水平的提升、得道达真成仙有机联系起来,而且把修养心性、涵养道德紧密融合在生命修炼实践之中,通过"炼己"、"炼魔"等独特的修养道德途径,实现道德情操的升华,以利于生命身心的修炼。
(一)"炼己"
明清内丹学强调"性命双修",缺一不可,认为"性"和"命"是一个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修性"可视为"炼己",其中就包含有修养道德的成份,它贯穿于整个生命修炼工程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返还之功,莫先于炼己筑基","还丹容易,炼己最难"。"炼己"如果不纯熟,就会影响整个修炼,在以后"大周天""过关服食"阶段,就会出现各种魔境,即所谓的"天魔"、"地魔"、"人魔"前来试道,修炼的人不知道这些都是幻境,往往认为是实事,就可能"走火入魔",导致半途而废。
1、何为"炼己":磨炼"心神"
所谓"炼者","即古所谓苦行其当行之事曰炼,熟行其当行之事曰炼,绝禁其不当为之事亦曰炼,精进励志而求其必成曰炼,割绝贪爱而不留余爱亦曰炼,禁止旧习而全不染习亦曰炼。"习炼内丹术的人断绝欲念、远离恩爱之情,对人、对事不起任何邪见,即使遇到"魔幻"也不乱心神,一直苦行、勤求励志,长久地坚持不懈,虚心为别人做好事,不执着于文字偏见,谦恭地向老师恳求学习,眼目虽然看到美色而心中却不受纳,耳朵虽然听到声音而内心却不受影响,等等,这些都是"炼"。所谓"己者","即我静中之真性,动中之真意,为元神之别名也","即我心中之念耳。"而什么是炼己?刘一明说:"少贪无爱,炼己也;牢固阴精,炼己也;打炼睡魔,炼己也;苦己利人,炼己也;……炼己之功居多,总以无己为归着。""炼己",就是"炼其历劫根尘、气质偏性,与夫一切习染客气"。"即惩忿窒欲,克己复礼之功。"张三丰亦认为"筑基"必须去除七情六欲的侵害。"炼己"实际上就是要磨炼"心神",提高个体道德水平,锻炼自我"心性"意识。
2、"炼己"的目的:显现"本体意识"
明清内丹学认为,通过"炼己"、"炼性"、"炼心","惩忿窒欲","清静无为",淡薄名利,就可以达到纯洁心性、"明心见性"之目的,也就是使自我"本体意识"显现。张三丰说:"如使炼己纯熟,则心无杂念,体若太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心死则神活,体虚则气运。方许求一阳之道,二候之功。"方能真正着手修炼。否则,"若无炼己以去贼之患害,则不能常应常静,魂魄焉能受制?情欲岂不相干?若要入室施功,临炉下手,则外火虽动,而内符不应。只因刚柔未配,以此慧剑无锋,群魔为害,心神不宁,欲念杂起,故乃逐境飘流,致使汞火飞扬,圣胎不结",无法进入心静神宁的入静状态,达不到修炼"还药"、"结胎"的境地。
西方古希腊后期的斯多亚派和皮浪学派都提出"不动心"以寻求幸福。塞尼卡要求保持"一种持久的心灵安宁,一种自由,不为任何刺激和恐惧所动"。皮浪认为"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其"不动心"有两种情况:一是既无思想和情感又无积极作为的完全消极的状态,另一是随遇而安的态度。而"炼己"与之有着本质的不同。"炼己"关键是通过"不辞劳瘁"的"炼",将本来的、先天的"己"显明,即所谓"主人翁惺惺",这样就可使眼、耳、鼻、舌、身、意处于安祥宁定的状态,心中无杂念,就可能达到"玄关窍"开的混混沌沌之火候,从而摄取虚空中"先天一气",进而逆行修炼,才能"得与天地清空灵阳之气混合为一","进退温养,日夜不怠,久则化形而仙道成矣。"
3、"炼己"的方法:在事上"炼"
如前所述,内丹学发展到明清时期更强调入世,在"炼己筑基"、"玉液还丹"阶段尤为如此。因此,在"炼己"方法上,其根本之处在于它主张在处理各种现实社会事务中"炼"。
明清内丹学要求"炼己"须在事上"炼",在尘世中"炼"。即"先炼己于尘俗,积铅于廛市。"其理秉承《悟真篇》"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之宗旨。《大成捷要》也续同前贤之理,称:"炼己于尘俗,使对景忘情。养气于山林,是炼虚合道。"。明清内丹学认为在有事应酬的时候,正是"炼性"、"炼己"的大好时机。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有亲戚朋友往来应酬,也都有衣服饮食、身家生计,然而相互交往应酬之时,正是下功夫"修性"之际。它强调"炼己阶段",完全不须摒弃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父母、妻子、儿女等,这些都是人的纲纪伦常,不能也不必废弃。"夫道曰炼己,不是孤修兀坐、清静自好者,可能炼得本性光明。" "教人不专在静处修,而必于市廛人物匆匆之地炼也。""炼己于尘俗,原不可绝人而逃世。须于人世中修之,方能淡得尘情,扫得垢秽。""若不于尘世中炼,犹莲不于污泥内栽,焉得中通外直,独现清洁如玉者乎?"因此,明清内丹学认为"炼己"要在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交往、日常关系中进行,修炼不是脱离现实社会,回避一切矛盾,而是要在事上磨练方能炼出真性。
(二)"炼魔"
明清内丹学在具体的修炼中,通过一定层次的潜修"炼魔",净化潜意识,在深层意识中消除人的潜在的本能欲望,从根本层面上提升人的道德素养。
1、何为"魔":自我意识中的"幻景"
所谓"魔",是指在"内观起火炼虚合道"的"大周天"和出"阳神"阶段,修炼者进入高度入定状态,深层自我意识中所出现"幻景"。丘处机在《大丹直指》中曾论有"十魔君",即所谓的"六欲魔"、"七情魔"、"富魔"、"贵魔"、"恩爱魔"、"灾难魔"、"刀兵魔"、"圣贤魔"、"妓乐魔"、"女色魔"。《大成捷要》中亦有详论:
每到定极之际,变化出幻景。或见红蛇,或见王母,凤辇龙车,朱雀玄武,景象不一。天师仙子,玉女真官,音乐嘹亮。奇禽怪兽,异状异形。仙女对对,前来论道。白面书生,相为问答。长潘宝盖,接引迎迓。天书圣章,诏临宣谕。生前死后,父母妻子。变化万般,现试不一。认即入于魔窟,为魔所诱,而前功废矣。……或见白翁,乘龙乘鹿,呼我名姓,当以心却之,切不可应声也。或见三官来考功过,宗亲尽受刑逼,当以心却之,切不可动忧惧悲悯之情也。若认为真实,即惊醒如梦相似,是必坠我功修,而真可悲哉!
这是指大周天阶段的"魔境",而后在结胎阶段亦可能出现"魔幻",即"养胎入定,或现天堂美景,琼宫阆苑,地狱恶像,神头鬼面,或真或幻,愈出愈奇。任他千变万化,总以死心为主。内外阴魔,及一切阴人幻景现象来扰,而不能驱除。"
2、"魔"的实质:个体潜意识的显现
"十魔君"、"魔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炼己"不纯、心性意识修养不佳的缘故,而且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追求、社会背景、所处时代、人生经历不同,其"魔境"、幻觉亦不同。古代中国人必不能于"魔境"中见现代西方社会的摩天大厦、歌厅舞女及其种种花天酒地之物欲享受,这些当然也不能见于丹书记载,因古人无此经历。由此可见,所谓"魔境",其实质都是个体的潜意识在暗中作祟。胡孚琛先生指出:"潜意识是一种非理性的意识层次,包括人们平常不易觉察的胎儿、幼年、童年的记忆(特别是心理未成熟时期的刺激)和隐藏的各种人生欲望、性欲、心理创伤等印痕。日常生活中的重大刺激往往会透过表层常意识在潜意识中留下痕迹。这些潜意识的印痕反过来又在背后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表层的心理程序,人们可以从梦境、幻觉、灵感、直觉、精神病等心理状态中破译出潜意识的原形,内丹功夫中出现的不良心境、恶劣情绪、各种魔境、幻觉等都是潜意识作怪。"因而,"魔境"的出现往往与个人潜意识中的邪恶意念有很大关系。所谓邪恶意念,就是与积淀、内化于修炼者意识深层的道德良心相悖的、应当受到社会道德及主体道德良心谴责的。因此,修炼者所出现的"魔境"总是与其所生活的世俗社会的道德准则有关,与其个人的经历、理想追求、道德良心等有关。
3、"炼魔"的心理学诠释:净化潜意识,升华道德意识,开发"元意识"
"炼魔"有利于净化潜意识,升华道德意识,开发"元意识"。"魔境"实际上就是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七情六欲、财色酒气、功名利禄等本能欲望,在修炼的深层次意识中的自然暴露和显现。当修炼者进入高度静定的状态时,其"识神退位",即其常态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消隐,对人的潜意识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这时,人的各种不良的深层欲望就可能泛起,由隐而显,出现种种"魔境"。修炼者通过"炼魔",一心不动,不为各种本能欲望所诱惑,保持自身良好的道德心境和一尘不染的入静状态,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炼心",提高道德水平的效果。《大成捷要》中有论:
垂帘塞兑,死心不动,万魔自退。或时开两目,发出神光。闪灼照耀,即为我之慧剑。加意一摄,收入炁穴,只唯深唯寂,不视不听。任彼妖魔,变化来扰,我只一概不理,坚持正觉,自然魔景消散。
还有更具体的应对"魔"境、"炼魔"的方法:
"法在见如不见,听而不闻。一心内守,一志凝神。默诵金光神咒,则魔自退。如闻见不去,速炼火焚身,魔障自散。焚身之法,存心结想空中太阳,被我丹光引来。丹田之内,又有一团真火,滚滚上腾,透出顶门,使二火交光,轰轰烈烈,漫天幕地,皆是炎焰火光,万物尽被我焚烧。直至烟消火灭,天朗气晴,一切魔障,自化为无有矣。
"炼魔"的一个根本法则是:"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炼魔"的过程无疑相当于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种状态下,由于常态意识的控制能力大大削弱,就要求修炼者平时的道德修养要好,道德层次要高,并且要自觉了知"魔境"的实质及应对方法。这种方法有些类似于西方有些催眠疗法,即让患者在高度催眠状态下重现其致病情景,以此达到解除病症的作用。其理与内丹学的"炼魔"相似,只不过西方心理疗法是主体在被动的被催眠状态,而内丹修炼则是主体自己主动地进入高度静定状态;前者要在催眠师的引导下进行,后者则纯为修炼者自我元神、真意的控制;前者是在主体相对失去自我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而后者始终没有自我意识的缺失。内丹之"炼魔"恰恰要对自我意识进行磨炼,使之更加灵明。通过"炼魔",使人潜意识中的各种本能欲望等都在没有人的常态意识作用、不为人的显意识所左右的状态下显露出来,从而使之得以消除,清洗不良印痕,使潜意识得到净化,道德意识得到升华,道德层次也得以提升。
同时,"炼魔"在净化潜意识的过程中,也会使修炼者找到"惺惺主人翁",使得"元意识"呈现。而"元意识是人类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中遗传在头脑中的尚未开发的信息库,它包藏着生物进化史上曾经有过的智慧和能力,是人身真正的''自我'',因之丹家称为''主人公''",这大约相当于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即内丹学中的"元神"。因而,内丹学又是一个开发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只有当"元神"出现、"明心见性"后,才能真正称得上修炼,才算摸到了"登堂入室"的门径。
综上所述,明清道学内丹学的道德规范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儒家外在的社会道德准则和内丹修炼内在的道德规范;具体又可分三个层次,即遵守世俗社会道德规范、修德行善、积"阴德阴功"。同时,明清内丹学还具有独特的道德修养途径,即通过"炼己"和"炼魔",可以在深层意识中净化个体的意识,提升个体的道德层次。如果能借助西方心理学、心灵哲学、脑科学的最新成果,对内丹学中的"炼己"、"炼魔"以及开发"元神"等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当会进一步深化内丹学的认识,同时也可能引发西方现代理论的深层次思考,甚而推动其学科的发展。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