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的启迪
刘 国 梁
吉林大学哲学系教授

      老子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力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睦相处,这是千古的绝唱,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在中国,《老子》首先提出"道法自然"。老聃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告诫人们要按规律行事,切忌"作秀"、作伪。在这里,人和天、地是一个层面,一组关系;地、天和道--即万物之源与客观规律,又是一个层面,一组关系;人、天和地如何同"道"处理关系?就是自然而然,不作伪。这是第三个层面,又一组关系。"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与《老子》十七章、二十三章中的"自然"两字的含义相同,都是没有人为的意思。另外,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上文"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也可以出:"四大"指的是道、天、地、王(人),并没有把"自然"与四者并列。当然在二十三章中有这样话:"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能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这里的"自然"可以和天地等同。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把"道法自然"的含义作上述解释。
      老聃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客观规律看起来是没有作为,实际上是无时无地不在运作。人们的态度应该是:"为无为,事无事",遵循客观规律的运行,这是总的原则。当然,老聃也不是让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一点也不作为,他只是要求人们按规律办事。他说的"治人事天莫若啬",就很明白告诉了我们上面的道理。他告诫我们:"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现在,我们搞经济建设,讲科学发展观,反对破坏生态环境,这是对老聃"道法自然"的继承和发展。所以,我们不要搞地方保护主议,不要为了小区域的利益破坏地球村,更不要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那是要不得的。
      老聃认识到了事物的同一性与差异性,要求人们从正、反两方面认识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他的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从宇宙生成论角度讲的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在《老子》中,老聃也多次从不同角度讲到了这个问题。如何面对正、反面事物或多元的问题?老聃提出了"稽式"思维。他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元德"。这种正反合的思维方式有利于训练思维技能,更便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借鉴它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有一点值得注意:有的人认为,老聃主张"绝圣弃智",搞愚民政策。其实,因为老聃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他有愚民的一面,也有非愚民的一面。他既主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也要求"圣人为腹不为目。"这就是说,在老百姓和圣人的智慧观方面也有结合点。在《老子》中,老聃多处讲到了拥有智慧的问题。例如,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具体描绘了几种人对"道"的理解显示的不同态势。此外,他还讲"知常曰明";"知古纪";"知众甫之状";"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自知不自见";"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明道若昧";"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显然,老聃是忽视目、耳、口的感官认识,要求放弃世俗之见,孜孜追求对"道"的领悟。
      老聃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他淡化感官的认识,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不过,他也没有完全排除感官的作用.他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就是明证。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不规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就是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从书本上觅取知识或理性思维讲的。他也是主张由近及远,由微观到宏观去认识世界的。他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不过他洞察事物的最根本办法是虚其心而静观。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在这里,他告诉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排除已有知识的干扰;要"慎终如始",洞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一定要一意抟心。我们现在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找寻其中的规律,加深理性认识,不能摸着石头过河。
      老聃还对语言的作用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他不否认语言的作用,按照语言的功能,将语言分为"美言"、"信言"、"善言"等等。认为"言善信","善言无瑕谪";"美言可以市";"信言不美,善言不信。"他提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看到了语言的作用和极限。后来,庄周提出"得意而忘言"可能也是受其启发。这种思想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很有指导意义,至今价值不减。
      老聃提倡无伪而无不为,似乎忽视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其实,他的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把人们增长知识与把握事物的规律,认识宇宙本体仔细区分了出来,也展现了他对主体的作用的充分重视。他主张"治人事天莫若啬";"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以上这些引语不是讲主体的作用的,但是,它又无一不显示出主体认识的重要功效。
      老聃主张消弭战争,社会安宁,人与人之间保持有等差的和谐。他认为"兵者,不祥之器",国与国之间要以"下"为尚,切不可骄蛮霸道,甚至可以永远不相住来。他要求老百姓"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过"小国寡民"生活,满足现状。虽然,圣人与统治者也需要为腹不为目。但是,他们与老百姓的地位有根本差别,两者不能在人权平等的基础上和谐相处,只能各安己位,维持着在各方面都有等差的和谐。所以,从社会历史观方面看,他祈求和平,力求社会的稳定是可取的。但是他让社会历史倒退,让人与人之间非平等相处,淡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又是不对的。
      老聃的思维追求是:无身、无为、无争,天下万事万物归于一,他说:"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他说的无身,就是企求达到忘我。所谓无为,就是不做伪,并不是毫无作为。所谓不争,就是顺应规律,自然而然。提倡如像"天之道,不争而善胜"那样。所谓天下万事万物归于一,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是以"一"为圭臬,以"道"为准绳。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归一"的思想对现实也是有启迪的。尽管"一"是共性,但是,共性总在个性中显现,万事万物都有规律。
      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议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在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参照国外可资借鉴的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确认及未来社会的祈盼。
如果我们吸取《老子》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有启迪的。
      第一,一定要按规律办事,切不可作伪作秀。
      第二,世间的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我们要认清它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善于总结正、反面经验教训。
      第三,我们要谦逊待人,以常人之心处事,切不可傲气横溢.
      第四,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切不可劳民、愚民。
      第五,提倡"得意忘言",实践第一,不要夸夸其谈。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选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点击数:725  录入时间:2011/3/22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