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论道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黄 钊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瑞环同志最近指出:"和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哲学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待人处事的传统美德"(见《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载《光明日报》2005年9月28日)。他主张对之大力弘扬。一提到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人们往往想到儒家的理论贡献,而却忽略道家在这方面的独特创造。其实,在道家的完整学说中,于"和"的思想,也相当丰富、深刻,值得我们发掘总结。这里试就道家和谐思想的种种表现及其在当代的现实价值,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海内外大方之家。 一、关于道家的和谐思想概述 道家的和谐思想极其丰富,从道家创始人老子到战国中期的稷下道家、庄周学派以及后来的历代道家继承人,都从不同视角论述过有关"和"的问题。他们既涉及"和"的存在方式,也揭示了"和"的重要功能,还探讨了实现"和"的方法、途径,为完善、丰富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作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这里仅对老子、稷下道家以及庄周学派关于"和"的思想观念作简要概述。 (一)、老子关于"和"的基本思想 道家创始人老子非常重视"和"。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老子揭示了"和"的存在方式。《老子》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段话,实际上是对"对立统一"法则的集中概括。其中涉及六对矛盾: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低)、音与声、前与后,等。这六对矛盾可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叫做"相反"。这些相反的东西究竟处于怎样的状态呢?老子用"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等词语来回答这一问题。这些词语虽然用字不同,但它们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亦可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叫做"相成"。因此,上面那段文字,表达的是"相反相成"或曰"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这"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乃是"和"的存在方式,其中"音声相和"即是典型一例。由于"和"表现为"对立统一",故《老子》第五十六章又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里谈的是实现"和"的途径或方法。所谓"挫其锐"者,意在使"锐"变为不锐;"解其纷"者,是使"纷"变为不纷;"和其光"者,是使光与不光协和起来;"同其尘"者,是使"尘"与不尘(即清高)协调起来。其途径正是通过由"对立"而达"统一"。这说明老子所理解的"对立统一"法则,其着重点或落脚点乃在于"统一"方面,而"统一"正是"和"的存在方式。毫无疑问,这是老子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 其二,老子揭示了"和"在生物中的重要作用。《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段中的"道",乃是世界万物的最高本体;"一",由"道"所生,当指的是"太一";"二"是由"一"分化出来的,当指的是阴、阴二气;"三",古写为"叁","参"也,指的是参和,故"三生万物",亦即参和产生万物。故下文又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为:万物的构成,均处于阴与阳相互拥抱(矛盾统一)的状态。它们是由于阴阳二气相冲(互相激荡)而走向"和"。这里再次说明"阴阳和"是万物构成的基本模式。西周末年,史伯曾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老子关于参和产生万物的新理念,当是对史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后来,《黄帝内经》提出"阴阳和,万物生",乃是对老子思想的具体阐发。 其三,老子还把"和"的观念应用于说明社会现象,第十八章说:"六亲不和,安(王弼本无''安''字,此据帛书本补)有孝慈。"其意是说,由于六亲(父、子、兄、弟、夫、妇等六种血亲关系)不和睦,乃有"孝"、"慈"等道德规范的约束。窥其本旨,当是强调家族内六亲和谐的重要性。在老子看来,家族内实现了六亲和谐,则"孝"、"慈"之德就是多余的了。所以,老子看到了"和"在家庭伦理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推进社会和谐无疑有其积极意义。 其四,老子还揭示了"和"在养生中的作用。第五十五章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其意是说,积精(韩非曰:"身以积精为德")丰厚的人,可同男婴相比。男婴终日啼哭却不因气逆而哑,这是"和"充满至极的表现。懂得"和",才符合常道。显然,这里所讲的"和",具有养生意义。它同"精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此外,老子还强调"知足",主张"功成身退",倡导"少私寡欲",这一切对于实现"和"均具有方法论启迪意义。它们有利于帮助人们自觉维持心理平衡,经常保持和的精神状态,从而努力谋求人际间的缓和,促进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这些都对后来道家乃至我国历代文明进步产生过重要影响。 (二)、稷下道家关于"和"的论述 所谓"稷下道家",指的是在齐国稷下学宫中从事学术活动而高扬黄老思想那部分学者所组成的学术派别。稷下道家本留下十分可观的思想资料,可惜,由于年深日久,今多已亡佚,无法恢复本来面目。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稷下道家思想资料,主要有《管子四编》(即《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等)和《慎子》残篇以及部分先秦著作中某些引文(如《庄子o天下》等)保存了少量稷下道家思想资料。综观这些资料,其中关于"和"的观念亦时有所涉。 一是揭示"和"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白心》曰:"建当立有,以靖为宗,以时为宝,以政为仪,和则能久。"这里明确提出了"和则能久"的观念,其意是说,达到了"和"的境界,就能长治久安。说明"和"在国家治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是从养生的角度,强调了"和"的重要功能。《内业》曰:"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见,其征不丑。平正擅胸,论治(洽)在心,此以长寿。"这里把"和"看作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认为"和乃生,不和不生","和"成为"长寿"的可靠保证。与此相联系,稷下道家还揭示了实现心理平和的基本方法。《内业》曰:"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能去喜怒忧乐欲利,心乃反济"等,这都从一定角度阐明了实现心理平和的基本途径或方法。 三是突出"和"与"中"的紧密联系,《白心》提出"和以反中"的命题,明确认为"和"可以复返中道,把"和"与"中"贯通起来。这似乎是对儒家中和之道的借鉴,表明稷下道家思想的开放性。 此外,稷下道家的著名学者慎到(道法家),也非常重视"和",今存的《慎子》残篇《君人》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法之所加,各以分,蒙赏罚而无望于君,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这里透露了慎子向往"怨不生而上下和"的政治局面。毫无疑问,它同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有相通之处。 (三)、庄周学派关于"和"的观念 庄周学派,指的是以庄周及其后学为主要代表的学派。今存的《庄子》乃是庄周学派著作的总集,其中《内篇》为庄周自著,而《外篇》和《杂篇》都掺入了其后学的著作。今综观这部著作,其中关于"和"的观念,亦十分引人注目。 一是强调"和"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天道》曰:"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这里提出"与天和"、"与人和"两大概念。所谓"与天和",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旨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与人和",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旨在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庄周学派看来,"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如果不能"与天和",就难免出现天灾。故《渔父》曰:"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如果不能"与人和",就难免出现人祸,故《渔父》曰:"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为此,我们必须在实现"天和"与"人和"上下功夫。故《天运》曰:"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这里提出"太和万物"的观念,同上面所讲的"与天和"、"与人和"的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它既包括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也包括实现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其中"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等,都是促进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的必备条件。 二是倡导"和天下"。《天下》曰:"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这里明确提出"和天下"的概念。所谓"和天下",就是实现全人类的和谐。这表达了道家无比宽阔的和谐胸怀。为了实现"和天下",他们主张"抱德炀和,以顺天下。"(《徐无鬼》)毫无疑问,这里旨在追求全天下间的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这些见解,对于我们今天都有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三是突出"和"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庚桑楚》:"儿子终日嗥而隘不嘎,和之至也。"这同前面所引《老子》关于赤子之论,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在宥》曰:"慎守女(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我故修身千二百岁矣。"这里明确认为"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有利于长生久视。其中"一",即对立统一,泛指身理与心理方面的协调、平衡。《在宥》曰:"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这是说,阴阳、四时、寒暑等自然方面的不和,"反伤人之形",即不利于人们养生。《齐物论》曰:"和之以天倪,因之以缦衍,所以穷年也。"这是把"和之以天倪,因之以缦衍",作为"穷年"的基本条件。所谓"和之以天倪",指的是与天的自然法则相和谐;所谓"因之以缦衍",指的是与自然变化相适应。在庄周学派看来,能做到与天的自然法则相和谐,与自然变化相适应,就可以长生久视,穷其天年。 四是探讨了实现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的有关条件、方法。《缮性》曰:"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这里把"和"与"理"看作复返其性的重要条件,而复返其性,就能达到自然与社会和谐。那么,什么是"和"与"理"呢?答曰:"夫德,和也。道,理也。"所以归根到底要尊道贵德。与尊道贵德相关联,庄周学派提出法天、法地、顺民的方法论原则,主张"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说剑》)强调"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天下》)。并把"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缮性》)作为追求的目标,认为做到了这一切,就达到了"至一"的境界,全天下、全社会就可以出现和谐的局面。这些论述,虽然带有时代局限性,但其中也有不少合理之处,值得今人加以借鉴。 以上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道家创始人老子以及稷下道家学派、庄周学派关于"和"的思想观念作了简要概述。综观其基本内容,可知先秦道家学派关于"和"的思想观念极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他们不仅思考了"和"在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自然和谐以及怡养天年方面的重要作用,说明了"和"的种种存在方式,而且探讨了实现"和"的一系列方法原则和基本途径。其中透露出许多卓越见解,值得我们好好清理,认真借鉴。 二、关于道家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以上我们所罗列的道家和谐思想,不仅对我国历史上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而深远影响,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胡锦涛同志今年二月十九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都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工程,值得我们从理论上深入思考。这就不能不借鉴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思想的优秀成果。其中当然也包括吸取和借鉴道家关于和谐思想的合理内容。 那么,我们应当借鉴道家关于和谐思想的哪些成果呢?我想,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第一,要吸取和借鉴道家关于"与人和"的思想,推进全社会人际间的和谐。所谓"与人和",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即协和人际关系。老子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其旨在于谋求与人和。稷下道家向往"怨不生而上下和",也在谋求人际和谐。后来庄周学派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把"与人和"作为"人乐"的前提,表达了"与人和"的价值取向。毫无疑问,这对我们实现社会和谐,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为此,我们必须学会用和谐之道,化解社会矛盾。从我国现实来看,由于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势、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客观存在,社会成员间的经济收入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差距,这就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同时,由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发展过程中,无疑会有一部分地区或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先富与后富之间,在客观上也是存在着矛盾的。面对这些矛盾,我们除了在经济政策上予以宏观调控,对那些发展缓慢地区或特困户的人们予以物质帮助或技术援助外,还应当学会运用我们民族的中和之道,包括道家的和谐思想,启迪人们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与和谐意识,推行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提倡帮贫扶困、先富带后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各种关系,以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人际和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创造和谐相处气分,促进全社会共同发展,谋求全民共享祥和。 第二,要吸取和借鉴道家关于"与天和"的思想,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所谓"与天和",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生态平衡,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已内含"与天和"的思想观念。稷下道家所向往的"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也体现了"与天和"的思想观念。庄周学派提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把"与天和"作为达到"天乐"的前提条件,其"与天和"的价值取向十分突出。他们曾提出"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马蹄》)的口号,要求人们与禽兽共居,与万物并存。应当说,这也是"与天和"观念的体现。这些对于我们增强环保意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有不可忽略的现实价值。今天,搞生态环境建设,应当在"和"字上下功夫。一是要维护自然环境的内在和谐,使植被、动物、水土等要素保持和谐相依状态;二是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要使自然环境不断优化,以适应人类生存;又要使人类发展,为自然环境保护提供更优越条件。二者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第三,要吸取和借鉴道家关于"和天下"的思想,促进世界和谐。所谓"和天下",也就是追求"天下和"的社会理想。这对于推进国际间的和谐,尤有现实意义。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已成为重大主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与国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彼此和平共处、互相支持、共谋发展显得十分重要。虽然,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当今的国际交往也会有种种磨擦乃至出现一些极不和谐的声音。但是,从总体上看,从本质上看,世界发展的主流是要求进步、要求和平发展,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倡议,他指出:"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所以,我们应当借鉴道家"和天下"的思想,去推进国际间的交往。 第四,要吸取和借鉴道家关于"家庭和"的思想,搞好家庭美德建设。道家重视家庭内的和谐。老子指出:"六亲不和,安有孝慈",旨在追求六亲(即父子兄弟夫妇)之和;庄周学派认为:"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渔父》)其本旨都在于倡导家庭和。这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家庭伦理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家和万事兴",促进家庭内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家庭美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国家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把"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作为家庭道德规范,其本旨在于推进家庭和睦。因此,我们应当借鉴道家关于家庭和的思想观念,为家庭美德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要吸取和借鉴道家关于协调发展的思想,完善科学发展观。所谓协调发展,就是使发展的对象保持协和、适度状态。道家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老子强调"参和生万物";稷下道家强调"和则能久"、"和乃生,不和不生";庄子主张"太和万物",都包含协调发展的思想。这些对于我们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都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强调和谐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和谐"发展的规律,不仅要求事物自身要实现内在和谐,而且要求事物要与所处的环境各方面保持外在和谐。我们今天讲发展,必须讲和谐发展。不但政治、经济、文化要和谐发展,而且工业、农业、商业以及其他事业也要和谐发展;不仅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不同单位要和谐发展,而且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内部的各个方面也要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要借鉴道家的尚和精神,启迪人们把和谐意识运用于指导我国社会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逐步走向完善,以保证我国实现持续、稳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为了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工程,我们应当大力弘扬道家关于"与人和"、"与天和"、"和天下"、"和六亲"以及"参和生万物"的思想观念,自觉推进社会和谐、自然和谐、世界和谐、家庭和谐,并用"协和"的思想充实和完善科学发展观。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选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
点击数:2549 录入时间:2011/3/22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