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家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

林 泰 显
                                           (韩  国)

      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着重研究生态的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生态应抱什么样的道德态度的应用伦理学科,初步形成于20世纪中期,70年代得到飞速的发展,至今已是一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并被纳入联合国重大会议讨论的热门学科。生态伦理学产生于人类生态危机日趋深化的现代社会,随着人类智能的发展,地球生物圈逐步向智能圈转化。工业革命特别是现代工业的迅速崛起,人类消费自然资源的数量直线上升,并造成水土流失、河流干涸、土地沙漠化,任意捕杀野生动物造成生物圈被破坏,许多珍稀动物绝种,随便排放废气废水废料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料污染。随着生物圈的被破坏,生物的大量消失,掠夺式的开发日渐加剧,人类将失去越来越多的伴侣和资源,地球也将成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寂静的死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推动生态伦理学   的形成。1923年德国哲学家施韦泽的著作《文明哲学:文化与伦理学》,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文化方面的关系,从对生命的崇拜的炽热情感中引发出生命观与生态伦理学。40年代以来,英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在《大地伦理学》一书中系统地阐发了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人类应当尊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尊重生物生存权利,应当把人类的权利观和道德观推广到自然界中去的思想学说,生态伦理学正式形成。
   生态伦理学诞生在20世纪,是20世纪的人们对人与环境思考和认识的科学结晶,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以往的人们就没有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和思考?不是的。如同生命伦理学和生命伦理思想的关系一样,生态伦理的思想也是源远流长的。在中国,老庄道家及道教学者早就致力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主张无以人灭天,对万物有情,倡导与自然天地为友,欣赏和珍爱天地之大自然美。自古以来,道家学者就强调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的联系,赋予自然以至真至善至美的涵义,力倡循依自然的规律来安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把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自然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时也使人类更好地美化生活于其中的大自然。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幽深邃密、博大宏远,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概括说来,最能体现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基本精神和基本旨趣的,莫过于物我为一的整体观念,知常知和的平衡思想,知止知足的开发原则,热爱自然的伦理情趣几个方面,它们集中地显现出为道家生态伦理所特有的东方神韵,揭出道家生态伦理的宏伟智慧。
   道家生态伦理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之上的,是以道生万物、人天同源为其基本特征的。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本源和共同的法则,这是道家在生态伦理领域的突出贡献。
    道家认为,法自然的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和母体,亦是支配制约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和总法则。道贯穿天地人物之中,它既是一,又是一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39章)道生一,一也可以代表道。这种推崇一或强调人与自然统一的观点同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的自然观是完全一致的。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利奥波德在所著的《大地伦理学》一书中提出,生态伦理学首先必须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观念,因此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在利奥波德看来,人类不是也不应该是自然界的统治者和征服者,只能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公民。自然界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它们应是大自然家庭中平等的成员,因此,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而是一种特别亲密的相互平等的关系。美国生态学家B·德沃尔在《深刻的生态学运动》一文中也说:"人既不在自然界之上,也不在自然界之外,人是不断创造的一部分。人关心自然,尊重自然,热爱并生活于自然之中,是地球家庭中的一员,要听任自然的发展,让非人的自然沿着与人不同的进化过程发展吧!"1应该说,利奥波德和德沃尔这种视人为自然界一部的观点,并非他们的首创或专利。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的老子和庄子就已经相当完整地表达了同他们十分相近而又相通的思想。老子突破了中国古代以政治和伦理为轴心的哲学体系,把思考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宇宙,并建立起了自己博大严谨的宇宙论体系。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天地万物发生的本原来看,它们都来自同一个"道"。这个"道",在老子那里,首先被看作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或本体。《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无名"、"有名"就是"道"的别名,它们分别为"天地之始"与"万物之母"。这实际上是把"道"看作天地万物的始祖或母体。
   此外,"道"本身是一个圆满自足的和谐体,对于现象界的杂、多而言,它是无限的充满,无限的整全。"道"这个圆满自足的和谐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道"是一个绝对体,它绝对于待,现象界的一切都是相对待的,而"道"则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独立不改"。"道"是一个变体,周流不息地运转着,但它本身不会随着运转变动而消失。在老子看来,可以作为"天地母"的东西,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先于天地而生的"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体或本原,宇宙间的一切自然之物,都是以道为其根源和本体的。基于这一思想,老子提出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40章)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42章)的观点,阐发了自己对宇宙生成的看法。
    从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共性来看,这种"道"都含有阴阳,都是阴阳二气妙合而成的。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42章)是说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这阴阳二气互相拥抱,互相影响,恰到好处,臻于和合之境,故始终能调养万物。天地万物都以道为其最大的共性和最初的本原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人也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
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的理论,认为人为大地所养育和承载,所以应当以大地为法则,效法大地,地为天所覆盖,所以地当效法于天,天为"道"所包涵,所以天当效法"道","道"并非由谁所生,它本身是自然而然的,本来如此的,"道"以本身自然之理为依归,所以"道"以自身的自然为法则。
   人如何效法地并以大地为法则呢?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中指出:"人要跟大地学习很难。且看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一切,我们生命的成长,全赖大地来维持。吃的是大地长的,穿的是大地生的,所有一切日用所需,无一不得之于大地。……人活着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所有不要的东西,大便、小便、口水等等乱七八糟地丢给大地,而大地意无怨言,不但生生不息滋长了万物,而且还承载了一切万物的罪过。我们人生在世,岂不应当效法大地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吗?"2
    在老子看来,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他的生存与发展均取决于天地万物,他也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而行为,才能够使自己合乎自然要求,为自然界所接纳和认可。老子关于人是天地万物一部分的思想,被庄子所继承和发展。庄子认为,"天地一指也","道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并不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抽象存在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一同生存,而万物与我合而为一,人既离不开天地,也离不开万物。把自己与天地万物隔离开来,只能是自取其辱或自取灭亡。在庄子看来,人类生活的至德之世就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万物众生,鸟兽成群,草木滋长,"禽兽可系羁而游,乌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庄子·马蹄)这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美好时期。庄子向往和肯定这样的"至德之世",反对用人力去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更反对虐待和掠夺自然。
   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和儒家都有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比较而言,儒家强调"人定胜天",推崇人化自然,带有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支配者的因素,道家则强调"道法自然",高度重视天地自然的作用和力量,反对以人役天,无疑带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贵的思想因素。就此而论,道家在生态伦理方面的建树和贡献远比儒家要多和大,且更符合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精神。在儒家那里,人是中心和支配者,天人合一只能是天跟人合一,而在道家那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合一只能是人跟天合一。道家的这种理论同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颇多相似之处,同时,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道家从物我为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强调天地人的有机统一和维护生态平衡,把知常知和提到生态伦理的核心地位。生态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则是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置重生态平衡。所谓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凭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实现相对平衡与动态演进。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自会殃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学认为,有生命的和一切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事物,始终处于循环往复、动态平衡之中。人类本身就生活在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动物圈、植物圈、向生物圈之间的生物圈中。人体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生命就在于同外界环境进行不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人呼吸、吐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空气和氧气,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人的躯体亦是生物材料、生物信息和生物能的统一,人就是在与外界的自然材料、自然信息和自然能的变换中,实现了自身的生物进化。人从自然中获取阳光、空气、水分、食物等自然材料,人类回报自然以二氧化碳、生态投资以至自己的排泄物等,人在与自然界其他诸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中不断地实现自己。然而,人毕竟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凭藉自己的欲望、情感、思想和生产实践作用于自然界,创造了人类所特有的文化。人类从渔猎文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直至当代的科技文明和信息文明,日益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生态系统的面貌。特别是近代工业文明以来,人类活动引起自然界更加深刻的变化,人工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代替了天然生态系统,打破了大天地自然伟大的平衡,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表现在遍地的工厂木计后果地把有毒废料排进江河湖海,各式机动车辆猛灌狂饮着不可还原的石油燃料,然后加倍地制造出废气和噪音,森林被无休止地大量砍伐,珍稀动植物资源遭受着竭泽而渔式的开发之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地球的温度普遍升高,如此等等。这些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反过来有力地警告和惩罚着人类,臭氧层的被破坏导致癌症发病率急剧上升和海洋食物链严重受损,大量的二氧化碳,碳氟氯化合物集结大气中造成温室效应,从而使全球气候日趋恶化,酸雨现象造成森林、河川、湖泊、农田乃至建筑物受到严重破坏,热浪冲击造成百年未遇的大面积酷暑的干旱,化学事故,核电站爆炸更使数以万计的人丧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自己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3破坏了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报复说明了维持生态平衡的极端重要性,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生态系统与人类自身的关系。
在置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方面,道家提供了至今仍令人深受启发的伟大智慧。如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物理学家F·卡普拉所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是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关联的整体,自然界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道"既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又内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成为制约其消长盛衰的规律。天地万物由于"道"的生成与制约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和谐,这是因为"道"有一种和合万物、协调万物并使其和谐发展的功能效用,"道",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老子·34章)大道流行泛滥就像水一样可左可右,无所不到。任万的赖以生长而不加以干预,任万物赖以成就而不居其功,养育万物而不主宰万物。在老子看来,"道"为天下之母,为宇宙的根源,产生了天地,天地再生养万物,所以万物皆从"道"而化生,随之便有了"德"之畜养,其实"德"就是"道"的性能,由于道与德之功,既生既畜,物才能成为物,万物各成其形,物既成为物,自然就有了形状貌象声色,各具用途。所以说,"道"虽产生天地,化生万物,"德"虽蓄养万物,虽长育、安定、成熟、覆养万物,却是化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而不依恃己能,长养万物而不自任为主宰,像这样微妙深远的力量和功德,难道不是最高尚无私,最公正无偏的德性吗?
"自然"是依事物的本性自由伸展的状态,"无为"是顺其自然而不含有人力之强加妄为的意思,自然无为,并不一般地排斥人为,所排斥的只是违反自然而随意地强加妄为的那种人为。可以说,人为既有遵循自然规律的作为,又有违背自然规律的作用。遵循自然规律的作为即是自然无为,违背自然规律的作为则是非自然的妄作非为。老子强调"为无为"即用人类自己的作为去实现自然的和谐和生态的平衡。
   老庄道家是古代生态伦理的伟大智慧,它强调了尊重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同时也向人类敲起了"不知常,妄作,凶"的警钟。"知常"就是认识自然规律,其用意深刻,其视境高远。虽然道家这种生态伦理大智慧在自然环境破坏并未像今天这样复杂的古代,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建构毫无意义,对现代环境保护和绿色和平运动毫无助益。事实上,现当代西方一些著名的生态伦理学家和科学家都十分推崇道家的智慧,如卡普拉、布朗、赖特、李约瑟等人均高度认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有些人虽然并未直接研读过老庄的著作,但他们却用自己特有的语言,表达着如同老庄道家一样的思想。罗马俱乐部主席奥尔利欧·佩奇认为,人类盲目的自大和过分地追求经济速度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生态失衡,"失去了平衡就意味着大难临头!"现代社会首先应恢复的是人与自然和谐 观念,尊重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是我们必须时刻记住的。在《人的质量》一书中,佩奇指出,人类的问题是人自己造成的,也要靠人自己去解决,未来是否和平幸福,要靠我们人自己去理智地选择。我们只有在大自然中重新定位,把人与自然的对抗状态转变为和谐状态,我们才能拯救自己。美国学者威廉·福可特在《生存之路》一书中强调"必须使全人类都认识到目前整个世界所陷入的困境",必须认识到保护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说:"最大的危险是来不及悬崖勒马"4最大的祸害是肆意妄为,违背自然规律。1980年,联合国发布《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指出:"如果要保证达到资源保护的目的,就必须根本改变整个社会对生物圈的态度,人类社会若要和他们得以生存和得到幸福的自然界融合地共存,就需要有新的合乎道德规范的,相互接受的动植物和人。"当今世界,主张尊重自然规律,要求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也从一个方面确证了道家生态伦理的伟大智慧。此外,道家不仅强调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且也强调适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把开发自然资源同保护自然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态伦理学认为,人来自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衣食住的原材料都取之于自然界。为了生存,人不得不利用和开发自然界。但是,利用和开发自然界应有一定的限度,应当适可而止。应当把利用开发自然和保护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人们过分地向自然挖弄,一个劲地改造自然,那么必破坏生态平衡,从而使开发利用自然成为泡影。生态伦理学的这一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在道家伦理思想中亦有生动而深刻的反映。
   老子认为,和谐是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一大法则,也是人类行为应当遵循的一大准则。对于人类来说,不仅要"知常"、"知和",而且还要"知足"、"知止",即认清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限度,适可而止,自我满足,以限制或禁止自己贪得无厌,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46章)世界上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道自我满足、适可而止,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永不满足,所以只有知足知止这种知道满足的满足,才是真正永远的满足。老子又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44章)贪得无厌、过分地爱取某种东西必然招致重大的花费与损耗,过多的贮藏、聚天下之财尽归己有也必然招致更多的亡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老子·32章)知道适可而止,才能远离危险,避免祸患。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顺其自然、适可而止,认为"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庄子·达生)洞鉴生命真实意义的,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洞悉命运之真谛的,不追求命运所无可奈何的东西。人保存生命的最好办法是能顺应自然的变化而更新,精而又精,反过来辅助自然。另外,庄子主张以顺乎自然的方式去开发利用自然。他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已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庄子·齐物论)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可有可的原因,不可有不可的原因;是有是的原因,不是也有不是的原因。为什么可?自有它可的道理;为什么不可?自有它不可的道理。一切事物本来就有它是的地方,一切事物固然都有它可的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没有什么东西不可。只有通达之士才会理解万物相通为一的道理,不固执于一己之是而寄寓于事物的功用。事物自己的作用,也是用;这个用,都是相通的;相通就自生;自得,就离大道不远了,这也就是因任自然的道理。顺着自然的轨迹走却又不知为什么要这样,这就叫做"道"。在这里,庄子把事物的作用区分为对人的作用和事物对自己的作用,认为并不见得对人没有作用的事物对自己就没有作用。没有一件事物没有自己的道理,没有一件事物没有自己的根据。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是以它们对人类有用而论有用,而是以它们对自己有用而论有用。事实上,事物对自己有用与对人类有用,总体上又是相通的。从长远的观点看来,凡是对自己有用的事物终究会对人类有用。庄子依据这一思想,提出了"缘督以为经"的开发利用自然的原则。
    老庄道家知足知止的开发观念,对于当代环境保护意识的建立,对于合理而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当代世界性环境破坏、资源枯竭诸问题的产生,都同人人强烈的占有欲望,贪得欲望密切相关。反省当代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日渐加剧的局面,有识之士无不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十分明显的原因在于人们不懂得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再造自然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于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无节制乱伐树木,破坏森林,过度地使用地力,过度地开采矿藏和地下水,过度地捕捞水产,过度地施放污染物,过度地毁林开荒,过度地建立新工厂、发展新项目等等。工业化、科技化以来,许多国家许多人均把发展工业与科学技术放在首位,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与经济速度,以为只要有了工业、有了技术就可以对大自然为所欲为,把大自然完全当作大索取、高消费的对象和大排泄、大破坏的对象,以致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所不用其极。罗马俱乐部在《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的报告中指出"人之初,步子小,以后逐渐加快,最后向权力奔跑,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但往往是建立在''大自然的灰烬''上的。而且不顾自己是否已经超越极限,是否正在自掘坟墓。"5在该俱乐部科学家看来,经济和自然资源的增长都有一定的极限,因此不能够盲目追求经济指数,为发展而发展,应当树立适度增长的观念,不能够对自然资源实行掠夺式的开发。英国著名经济学家E·F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认为,我们时代最重大的错误之一是"现代人没有感到自己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而感到自己命定是支配和征服自然的一种外来力量。他甚至谈到要向自然开战,忘却;设若他赢得了这场战争,他自己也将处于战败一方。"6舒马赫在该书中揭露了发达国家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许多弊病,指出西方资源密集型产业大量消耗着自然资源。认为,如果我们滥用化石燃料一类不可再生的资源,就会威胁文明,如果我们糟踏周围的自然环境,就会威胁人类的生存。
    美国自然科学家、著名的生态学家巴巴拉·沃德和雷内·社博斯在其合著的《只有一个地球》一书中严厉谴责了在开发自然资源中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掠夺性行为,指出,人类必须自觉地控制自己活动的范围,达到既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生活,又有促进自然环境正常发展。自然体系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能承受的负担的限度,人类行为不致破坏自然平衡的限度,在无情加速的社会变化和资源消耗所能承受的限度,就是人类在处理资源问题上的道德界限。当我们将这些理论同老庄道家知足知止的观点加以比较的时候,就会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在基本精神和总体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之,老庄道家生态伦理思想,除了物我为一的整体意识、知常知和的平衡观念、知足知止的开发原则之外,酷爱自然、钟情山水并以自然为师友的精神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使他们投向大自然的怀抱,去和自然万物沟通对话,由此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并形成着他们的品性人格,从而大大拓展了中国生态伦理文化的精神空间,提高和升华着东方民族的人文精神。道家的生态伦理犹如一股永不涸竭的智慧之泉,滋润着东方民族的精神之花。
    如卡普拉所说:道家提供的生态智慧是最深刻也是最完美的伟大智慧。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点击数:3022  录入时间:2011/3/22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