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就发现基因
|
薛 仁 义 (台湾)
一、前言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蓋老子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老子百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所著道德經絕不是世俗勸世文,或一般道德文章。我們應特別關注《史記》中「以其修道而養壽也」這句話,因為即使是醫學發達的今人,也難有如此高壽。所以讀道德經除應探索老子所教示道與德以及兩者和人之關係,及修道心境、法則、境界,更重要的是探索老子在修道中所發現「道」對萬物的作用,並和現代科學印證。如陳天裁先生在武當雜誌發表的〈反物質、暗物質與道〉,趙桂馨先生1997.10在中國氣功發表的〈試評老子宇宙觀〉,胡鴻章先生1999.9在武當雜誌發表的〈道德經中的超前科學〉,張永昌先生2002.7在益生文化發表的〈老子與霍金的宇宙觀〉,陳光柱先生在益生文化發表的〈老子思想對科學前沿研探的指導〉,向澤民先生在2003.2益生文化發表的〈用現代科學觀點探討老子道德經〉……這是順應時代的需要,也是弘揚老子文化的正確方向。 本文著重申論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老子講的「道」,指的是基因,該章老子言「道」(基因)是如何作用於萬物,他是在恍兮惚兮、窈兮冥兮中從象、物、精、信逐步探索而得。 二、關鍵詞及解釋 道/道有二種屬性,一是物質形態,二是意識形態。所謂物質形態的道,如第二十一章象、物、精、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所謂意識形態的道,如無為之道、不爭之道、柔弱之道、長生久視之道。本文所申論的道屬物質形態的道,這個道指的是現代科學之基因。 基因/生物的遺傳因子。(下文詳述之) 三、老子發現基因的證據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茲逐句申論之。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臉孔,外在形狀相貌。德,內在性質。容,外在形狀和內在性質,總稱形質或性狀。 全句意指萬物之形質、性狀,是依據「道」而來的。 這是老子修道發現萬物之形質、性狀是依據「道」的作用而生成,這是本章的主題。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道之為物之「為」,是動詞,當作用講。全句意為「道」對構成萬物形質、性狀的作用過程,非有非無,亦實亦虛;似有若無,迷離模糊,難以辨識。 二千多年前的老子時代,沒有現代科學,也沒有儀器設備的情況下,在修道時,發現「道」是如何生成不同形質、性狀的萬物,及其作用過程,而且是在恍兮惚兮的修道中「觀」察所得,他說: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在恍惚中,可「觀」察到「道」在對萬物作用的形象,繼續「觀」察,發現這個「道」是具體之物質。 這是老子在虛極靜篤中「觀」察到的「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第十四章)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更深入其中,可發現在對萬物的作用的這個物質就是精──基因。這基因是具體而真實存在的,而且這基因帶有萬物的遺傳信息。 現在已可用科學儀器來察看基因,並能解讀基因的信息,基因是可以正確驗證的實際物質。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從過去到現在,以至於未來,「道」就是以「基因」的形式,依其所帶遺傳信息,作為構成萬物形質、性狀的根源,這些作用,從不消失。我能得知萬物的根源,就是從萬物的基因中得到的信息。 因此,第一句「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可直譯為萬物之形質、性狀,惟有依從基因而定。 現在,我們來看,現代科學對基因之認識: 孔德之容,惟道(基因)是從。 人生人,貓生貓,豌豆生豌豆,是以各自的基因決定,各種生物各自擁有不同的形質、性狀(遺傳因子),父母(或種子)會把自有的形質、性狀遺傳給下一代。俗諺:龍生龍,鳳生鳳,兒女繼承父母的血緣,代代相傳。所以遺傳因子(基因)決定人只能生人,貓只能生貓,豌豆只能生豌豆;人的相貌、膚色、高矮,豌豆花的顏色等生物特徵,就是基因遺傳的外在形質、性狀。也就是生物的形質、性狀是由本質的基因(道)所決定。 道(基因)之為物(是怎樣決定物之形質、性狀的)象、物、精、信。 生物的肌肉、骨骼、和各種內臟器官,都是細胞所製造,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最小單位,它是由各種蛋白質所構成的。蛋白質是生物要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所謂基因,就是製造蛋白質的設計圖,也是製造生物形質、性狀和維持生命活動的設計圖,也是父母將形質、性狀遺傳給下一代的設計圖。 現代科學把人的相貌、膚色、高矮,豌豆花的顏色等生物的特徵稱為形質或性狀。形質或性狀可由親代傳給子代的現象稱為遺傳。而把探究生物的形質或性狀如何由親代傳給子代的科學稱為遺傳學。 根據遺傳學,控制生物遺傳的基本物質是DNA,而基因則是指控制某一形質、性狀的DNA片段。生物就是透過DNA將遺傳信息傳給下一代的。DNA由四種鹼基所組成,其代號是A、G、C、T。DNA是一個很長的序列,人類的DNA約有34億個A、G、C、T。 生物的DNA存放在細胞中,雖然每一個細胞中的DNA是一樣的,但是每一個細胞的功能都不一樣,細胞的功能取決於細胞所要產生的蛋白質,以紅血球為例,紅血球就必須產生一種特殊的蛋白質,以便於輸送氧氣。細胞又如何知道要製造某種蛋白質呢?答案是:製造蛋白質的程序放在DNA的一部份,而這一部份就是某個基因。每一個蛋白質對應一個基因,人體中總共有十幾萬種蛋白質,DNA中也就隱藏了十幾萬個基因。 那麼DNA是如何告訴細胞製造蛋白質的呢?蛋白質由20種氨基酸所造成的,DNA用A、G、C、T中的三個字來代表某一個氨基酸,舉例來說,TTA就代表一種叫做Leucine的氨基酸,ACG則代表一種叫做Threonine的氨基酸,如果基因的某一段是TTAACG,就表示我們要從細胞中去拿Leucine和Threonine的氨基酸,拿了這些氨基酸才可以造成某一種蛋白質,每一個細胞就會去找一段與它有關的基因,一路讀下來,每讀三個字母,就要去拿一個氨基酸,基因讀完了,蛋白質也就造成了。 也可以說DNA是一個長達34億指令的大程式,其中又有很多小程式,每個小程式就是一個基因,細胞有方法知道它所要的基因從何開始,但它怎麼知道在哪裡結束呢?這就是大自然最奧妙的地方。原來DNA中的TTA、TAG和TGA這三個碼代表End of Program,也就是說,一旦細胞看到這三個碼中的一個,就知道基因在此結束了。一個人或一頭牛、一朵花,都好像一部電腦硬體,這一部電腦的軟體存在於細胞之中,是我們看不到的。這個軟體已存在幾億年,直到現代科學才有編碼和End of Program的觀念,但是大自然在幾億年前就已有了。①老子在二千多年前修道時,進入恍兮惚兮,窈兮冥兮中就發現道(基因)之為物的(遺傳過程)象、物、精、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由上述可知,基因存在於生物細胞中,從未消失過。從古生物化石或遺體和現在生物體中都可取得DNA,來鑑定物種、血緣、親子關係。 四、現代基因學之研究發展與應用 自從2001年6月26日美、英、法、德、日、中等國之科學家共同宣佈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出,人體全部基因的初步測序研究工作已經完成,科學家們將深入研究與各種疾病有關的基因(疾病基因)及與其他基因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等。由於人類的3000多種疾病都具有遺傳性,科學家們認為只有從基因修復著手才能根治許多疾病,基因療法預計在未來將成為一種普通的治療方法。 所謂基因療法是指將健康和正常的基因,通過某種載體,導入人體細胞中有缺損或有變異基因的部份,以替代缺損或變異的基因,從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此外,由於對基因的了解,以及操作技術之進步,生物技術已被應用到動、植物的育種和品種改良,以及生物藥物(如疫苗)的生產。 在現實生活中,不論是花店裡的紫色玫瑰,或是早餐店喝的豆漿,以及餐桌上的米飯、蔬菜、水果,其實早已因為生物科技的演進,而帶來全面性的改變,尤其近年來深被全球各地科學家、環保團體、消費者熱切關注的GMO話題,更是一個直接影響每個人日常生活飲食的生命科學技術。 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中文譯為「基因工程改良生物」,也就是基因改造生物,利用現代基因工程,將甲生物的某個基因轉殖到乙生物後,乙生物便獲得甲生物該基因的遺傳特性,成為基因改造生物。雖然目前大部分提到的GMO,皆指基因轉殖植物或基因轉殖作物(GM Crops)、基因轉殖食品(GM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為主,然而,事實上,GMO所包含的不只是植物,還包括動物、微生物及病毒。 十九世紀後半期,遺傳學之父孟德爾(Mendel)在不同品種的小豌豆間進行無數次的雜交,而發現了遺傳特徵和遺傳規律的存在,揭開傳統遺傳學的歷史序幕。人們開始認識什麼是染色體,探索人體哪些特徵遺傳自父親,哪些特徵遺傳自母親,並且進一步研究疾病與遺傳的關係。經過近百年的研究,生物學家確信生物體內的主要遺傳物質為DNA,到了一九五三年,英國籍科學家華生(James Watson)與克里克(Francis Crick)解開了DNA雙股螺旋結構之謎,為廿世紀的生物學開啟分子生物世界的新頁。「科學家取代上帝的手」,在實驗室中大玩DNA的配對組合。七○年,科學家以人工方式成功合成第一個基因;七二年,世界上第一批重組DNA分子誕生;隔年,幾種不同來源的DNA分子裝入載體後,被植入大腸菌中,基因工程正式誕生。但是GMO真正登上歷史舞台,是從一九七三年開始,美國科學家赫伯特.博耶(Herbert W.Boyer)和斯坦利.科恩(Stanley N.Cohen)使用了新發現的限制酶(可切核酸的酵素),可精準地在已知位置上把DNA切割成便於操作的片斷,並使用分子黏合劑(即所謂連接酶的細菌),無論片斷從哪裡來,連接酶都可以把他們重新組合起來。博耶和科恩首先將一種猴子的致癌病毒(SV40)植入大腸桿菌中,成功地誕生「rDNA」(recombinant DNA),也就是重組DNA技術。 DNA技術的出現,宣告基因改造生物──GMO的全面來臨。神奇的「剪刀、黏貼」技術,讓科學家們成了萬能造物者,所有物種不再「謹遵」遺傳定律,不論是植物、動物、微生物的DNA,皆可相互轉殖DNA到對方體內,例如,把蠍子的基因放入番茄當中,將狗的基因植入貓中,創造出全新生物物種,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下,充滿無限可能! 不過,就在驚喜的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恐懼。「一九七四年七月廿六日,一個令人驚愕的消息傳遍了全世界,包括11位美國生物學家、遺傳分子專家,號召全世界的同行停止所謂的『遺傳操縱』實驗,停下所有的工作,讓研究成果延期發表,這是科學史上前所未有的事!」馬賽爾.勃郎(M.Blanc)在他的《遺傳學時代》中描述,當時科學家們十分擔心,利用這種重組DNA的技術,會創造另一種原本不存在於自然界中的生物,而有害於生態平衡。此外,當時由博耶和科恩所創造出,帶有SV40病毒基因的大腸桿菌,也一度引發其他科學家質疑,「一旦讓這種含有致癌病毒片斷基因,寄存在人類及動物腸道內的大腸桿菌擴散出去,會不會導致無法估計的危險?」 彷彿電影《危機總動員》的情節,一隻帶有病毒的實驗室猴子,意外侵入美國維吉尼亞州,在當地散播這種人畜共通的傳染病毒,結果造成數百名居民傷亡……當時有很多科學家擔心,深怕類似的情節會在真實世界上演,同時有更多人擔心「生化戰爭」的恐怖到來,因此,在多方反對壓力下,終於導致基因重組技術被迫終止實驗。 然而,就在一年後,一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世界級科學討論會中達成決議,讓研究人員重操實驗,但採取了更嚴格的安全和檢查措施;一九七六年NIH(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公布研究法規,希望在不威脅全人類生存與生態平衡下,使得基因重組實驗能順利推展。於是,各種各樣的GMO,開始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逐一形成、誕生,包括在單細胞生物(包含細菌、培養的動植物細胞酵母)上進行移植、刪除或改造基因,提供作為人類基因可對應的蛋白質性質與作用的特徵,例如進行麵包酵母基因與人體基因的研究,希望藉由從酵母中找到藥物,而進一步找到可供人類使用的藥物。 另外,從蒼蠅身上的改造基因進行觀察,以協助人類研究胚胎,而有些基因改造小老鼠,則成為研究人類疾病的模型;也有一些GMO產物則是變成有藥用價值的材料,或用來治療疾病,挽救人類生命,例如利用基因轉殖技術,大量生產一種能夠製造含有人類胰腺細胞相同的胰島素大腸桿菌,用來治療糖尿病患者,而不會引起免疫反應。著名的例子就是科學家Boyer在一九七二年成立的Genetech生物技術公司,該公司應用GMO技術將人類胰島素基因轉殖進入大腸桿菌中,進而大量生產胰島素,為糖尿病患者帶來重生的希望。此外,透過GMO技術生產各種蛋白質疫苗、從各種奶類中獲得蛋白質藥物、或利用食用植物製成口服疫苗等,都是已發生,或即將發生的事。 基因改造更不只在植物進行,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也大量投入了動物基因改造工程,如先前美國、加拿大生技公司已共同研發出基因轉殖鮭魚等。而包括魚類、家禽類等人類食用的肉類來源,科學家也希望透過基因轉殖技術,以邁向「更好」的境界,例如提高家禽類、畜牧類動物的繁殖力、抗病能力,改善肉、奶和毛的質量,或是改善牛奶、羊奶結構,讓這些奶類跟人奶更為接近,更易被人體吸收。 而各種基因轉殖鼠、基因轉殖豬、基因轉殖牛等,更是邁向以基因轉殖家畜量產人類醫藥用蛋白質,以及未來人類各種器官移植的重要來源等醫療技術層面,持續研究發展。③ 五、結語 GMO的神奇力量,雖然一方面令人無限驚喜,但另一方面也帶來等量的質疑,隨著技術不斷地成熟、翻新,伴隨引發各界贊成與反對的對抗,更掀起擁抱與拒絕的激辯!樂觀者認為,GMO可以解決人類的糧食危機、提供營養、治療疾病,帶來美麗新世界;而悲觀者認為,GMO就像洪水猛獸,創造不知名的「怪物」,威脅整個地球的生物,破壞整個生態的平衡。 究竟GMO是利大於害,還是害大於利,現今要評斷這項新興科技仍言之過早,但面對GMO時代的全面來臨,深入瞭解、謹慎以待,絕對是人類必要的態度!④ 但科學家們在取用了細胞核裏的生命語言後,卻不尊重自然大道之神奇與創作權,也未將榮耀歸於自然大道。最令人憂心的是基因工程學所帶動的另一波產經、醫療革命,會改變人類在二十一世紀的生活方式,此類細胞核「核爆」的威力若類比於「核電」之善用於民,則可獲益,若是誤用成「核彈」,則可能會摧毀了人類的文明,這點值得吾人深思。基因工程之不同於原子彈之研發,是因為前者不需要用到稀有及昂貴的原料,且不需要高科技人才。任何人在自家後院若累積一些基金都做得起來,而且有無限的發揮空間。就像尋寶一樣地誘人且刺激,其結果常讓人一夜致富。故在眾多的「淘金者」掠奪下,基因亦將成為一件可以任意拆裝轉移的「原料」;在基礎研究的帶領下,許多研究室的新發現,都將被當作瑰寶般地被研磨成有形的「商品」,而其中類似「癌症──基因治療」、「私生子──基因鑑定」、「基因瘦身改造」、「無性生殖──同志的新希望」、「複製人──養兒防老」、「冷凍胚胎──益壽延年」……等聳動之廣告,給人的感覺是世界真的變了!不過在虛實真假難判的背後,有些新領域將會成功地重新塑造新的社會生活型態。⑤ 在基因圖譜所引申出來的無限想像裡面,如果我們可以找到老化基因,或許以後我們就可以長生不老了;如果可以找到百毒不侵基因,或許我們以後就不會再受到病毒、細菌的侵害了。人類是否可以完全做到這些理想,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但是筆者認為知覺、認知、自我等這些形而上的精神功能,是無法用基因圖譜來加以闡釋的。自然的科技必將受限於自然本身,我們不能誇大地說生命之謎已經完全解開了,也不能過度引申地認為我們已經可以當神了。⑥ 當前,不談基因工程對吾人生活的影響,單就了解了核酸複製的能力,就足以令人對自然大道心生敬畏。細胞核內生化反應的速率、無誤性、複雜性、調節性及DNA之長度,在在都讓吾人了解到生命之可貴與無價。必死的草履蟲在死前投資複製一套無誤的DNA,便可享受複製後「返老還童」、「重新開始」、「一變為二」倍生的生命奇蹟。在發現核酸奧秘的現今世代,若人類只因享受到「基因工程」所帶來之利益,卻忽略追究生命的本質與意義,那仍是「離道甚遠」矣。因為人的生命除了摸得到、看得見、筆墨可以形容的「肉體」外,還有形而上的「魂」與「靈」,必需三者兼備,才能活出真正有價值的豐盛生命。⑦ 最後,我們來看看老子是如何諄諄告誡世人的: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著失之。(第二十九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第五十一章)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第七十二章) 夫代可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手矣!(第七十四章) 老子的教示,值得「充滿智慧」的今人省思。以上乃個人淺見,謬誤之處,敬請前輩、先進斧正、賜教。謝謝!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引用本文请注明出处)
|
点击数:405 录入时间:2011/3/22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