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不是不为,而是不要妄为”“很多人看老子都觉得很消极,这恰恰是错的”……8月21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彩图文版《正解老子》在新华文轩成都购书中心举行新书发布会。
76岁的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出现在发布会现场,为《正解老子》“扎场子”,和图书作者汪致正一起,解读老子。“《老子》是现在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
本报记者 张良娟
八年结晶,《老子》原本不难
翻开《正解老子》这本书,一上来并不是“道可道、名可名”这样的名句,而是先教读者“识字”:配合五幅漫画,汪致正先为大家解释理解《老子》几个关键字“道”“德”“无”“玄”“眇”的字义。
“提起《老子》,大家都觉得很玄妙、很难懂,对其敬而远之。其实读懂《老子》原本应该是件容易的事情,否则当时怎么能形成让人信服的道家学说?连老子自己都说过‘我说的话很容易懂,也很容易施行’。”汪致正说,可惜汉代以后文字变形,原典越来越多源,而各种注本中关键字的基本概念不清楚,才让《老子》变得难懂起来。
而这也把汪致正“逼上梁山”,下决心追本溯源,弄懂《老子》。他一方面选取战国、汉代、魏晋、唐代等不同年代的6个版本《老子》,对原文进行考据和对比,其中包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帛书和1993年在湖北省楚墓出土的战国竹简;另一方面,则结合先秦的甲骨文、金文,以及《说文解字》等典籍,对《老子》中关键字的形成与演变进行字义的探源和考究。用了8年时间,汪致正完成了这项工作并最终形成一本学术著作《汪注老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汪致正还先后拜访了马识途、袁庭栋,师从冯友兰、金岳霖等大家的安徽大学教授钱耕森等几十位学者教授。
在这本学术著作基础之上,汪致正又对《老子》的主要大义进行提示和注解,并约请漫画家张凯创作了近90幅漫画,图文并茂地正解老子。“目前学界多数不注重《老子》如何能够看得懂、学得通的问题。我做《正解老子》的目的,最初是想把这本中国的哲学经典更好地介绍给外国读者。现在也同时想让青少年和更多读者能够更加容易走近《老子》。”
袁庭栋“扎场子”,国学不是背名句
在书中,汪致正用简单几句话总结《老子》的精要:《老子》又名《道德经》。其中的道,做动词时是观察的意思,做名词则指事物的规律。德是理性。《道德经》全书就是告诉你如果想要趋吉避凶,就要理性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进而遵循规律。
“大家都知道老子的思想是无为而治,请问这本书是不是也主要是讲这个的?”现场,一位读者提问。
“老子说的无为而治并非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是在理性认识规律以后,按规律而为。”汪致正直言,老子当过周王朝的图书馆负责人,看了不少竹简,并最早系统地提出了辨证认识和实践的哲学思想。“很多人对老子的理解都比较消极,这是一种误读。”
而在袁庭栋看来,如今很多地方都说国学热,但却都是“虚火”。“说到《周易》就是预测凶吉,提到《老子》就是指点天下。读经典不是背几句名言,断章取义自以为了解。字该怎么读?什么意思?怎么用?为了注解老子,汪致正使用了音韵学、文字学、文献学等七八种学术研究方法。这种治学风气值得提倡。”袁庭栋建议,真正想要学国学的青少年,应该坐得住冷板凳,选一个好的注解版本,认真地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