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璐(心理咨询师,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
上一次听杨鹏老师在博雅小学堂开设的道德经课时,我正在美国的一个瑜伽中心上课。有位同学告诉大家,她的职业是为美国的商务会议招募灵性方面的演讲老师,以提升企业家的思想境界。我说:我正在听一位中国的老师讲道德经,他也能用英文讲,你感兴趣吗?
她说:太好了,只要有老师讲的主题是“聆听微小的声音的重要性”,或者“更加重视小人物”,你就告诉我。我很希望请他们去演讲。
那一天,我正好听到杨老师讲述里根总统引用的“治大国若亨小鲜”的故事。我惊讶地发现,西方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居然如此深刻。
后来,杨鹏老师每次和我分享他新翻译的道德经章节,我就拿去给我的美国朋友们分享,或者在感恩节的聚会上给大家朗读。一介绍才知道,美国居然有这么多对道德经很有兴趣甚至很有研究的朋友。我还遇到了一个女孩,她把道德经的英文翻译便携本随身携带,经常翻阅。大家听说有人要出最准确的英文翻译版本,都兴奋得不行。
杨鹏老师《道德经》最新英译本刚在美国上市
我不禁开始反思:为什么在中国的中小学课本里面,完全没有介绍过道德经呢?是我们已经把传统完全忘了吗?也不尽然。
在听杨老师讲中国人自古对“天”的崇拜的时候,我猛然惊觉我小时候受到的道德教育里面,“天”是占了很大的比重的。家里的长辈们经常说:“老天有眼”、“人在做事天在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也常听歌里唱“老天自有安排”、电视剧里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故事里讲“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原来,在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中,也是有一个终极的、公正的存在的,那就是“天”。
也难怪我在接触西方宗教的时候,最感到迷惑不解的就是为什么别人的上帝居然能够变成人发号施令,而且貌似管的事情还特别多。这和我们中国人的概念中那个高远的、默默的守护我们的“天”,气质形象完全不同嘛。
作为中国人的我,还是更想要去寻找我的精神信仰的源头,尽管这种信仰是以一种很朴素的方式传递给我的:在故事里,在谚语中,在歌声里。这源头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就是《道德经》。
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才知道,人是多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我们周围充斥着的信息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就影响到了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所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没有办法防范自己被陌生的信息牵着鼻子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一个能够指引灵魂的灯塔。而我最为认同的,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的文字,让我那些从长辈们的只言片语中得到的精神信仰不再模模糊糊,朦朦胧胧,而是有了可以引用的实据,有了实实在在的精神依靠。
当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诱惑我们买买买的时候,翻开道德经,我们会看到:“知足者富”、“知足以静,天下将自定”
当所有人都在谈论如何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时候,翻开道德经,我们会看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当我们走在城市的灯红酒绿,面对吵闹喧嚣的时候,翻开道德经,我们会看到:“归根曰静”、“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当我们看到别的孩子都能言善辩、成绩优秀而自己的孩子却落后的时候,翻开道德经,我们会看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惧充斥着教育行业,社会急功近利地想培养一个又一个天才的时候,翻开道德经,我们会看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当我们看到别人又在炫耀做了多大的事、追求多大的成就的时候,翻开道德经,老子提醒我们:“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当别人告诉我们在这个社会必须伪装坚强,不能暴露弱点的时候,翻开道德经,我们会看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当周围的人争先恐后,唯恐少了自己的一份利益的时候,翻开道德经,我们会看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当我们看到别人反对自己观点,不认可自己而心烦意乱的时候,翻开道德经,我们会看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当所有的人都想要占领上风,处处压制他人的时候,翻开道德经,我们会看到:“大者宜为下”
当所有的信息都在告诉我们如何搞垮竞争对手的时候,翻开道德经,老子提醒我们“祸莫大于无敌”。
西方人会在每日睡前在床头,随意翻开一页圣经,也许就会发现里面有一句话,能够给他们带来精神安慰,或者是方向的指引,或者是自我的觉察。那么我们中国人呢?如果我们把《道德经》也放在床头,每天睡前阅读,和中华文明的思想源头连接,是否就会在当下这个令人迷惑的世界中,多获得一份清明呢?
我很期待,在跟随杨老师学习四十堂课以后,在每日睡前阅读道德经的时候,我也能更轻松的和老子对话,获得当天的心灵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