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德经与人生》丨壶丘子林:神思平和而内心安宁

《道德经与人生》丨壶丘子林 神思平和而内心安宁

    [导读]再有本事的神巫无法看破得道者的真相,再聪明的脑袋也无法思考出大道的玄奥。大道运行而变化,捉摸而不定,似有若无,似存若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

    /方崇阳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资料图)

    《庄子 应帝王》有一则神巫给壶丘子林相面的故事。在郑国有一位神巫很厉害,他的名字叫做季咸,他能够知道他人的生与死、祸与福、长寿还是夭亡。而且,发生这些生死祸福变化的时间,他都能够精确到年月日,就好像神明在世一般。郑国人看见他,担心自己被季咸说出自身的灾祸和寿限,都害怕地拔腿而跑。

    什么是‘道’

    列子见到了季咸有这样的本事,非常痴迷于这先知之能,并且回去告诉了他的老师—壶丘子林。列子对壶丘子林说道:“一开始,我以为老师的道是最高深的,没想到我碰到季咸,见到季咸有此先知的本事,才知道原来还有比老师更高深的道行呢。”壶丘子林淡淡地说道:“我以前传授你的道只是一些最表浅的,并没有告诉你真正的道。而你自己却以为你自己知道什么是‘道’了。就像只有一大群的雌鸡而没有一只雄鸡,怎么可能会生鸡蛋呢?而真道与世俗不同,又有几人能真正得道呢?明天你带季咸来,我给你看什么是‘道’。”

    第二天,列子带着季咸来拜见壶丘子林,季咸给壶丘子林相了面,便把列子拉出来,告诉列子说:“哎呀!你的老师要死了啊!没有救啊!超不过十天,必死啊!我看到的是死灰之气息啊!”列子听到这些后,非常悲伤难受,泪流满面地将季咸的话复述给壶丘子林。壶丘子林还是淡淡地说:“刚才我给季咸看的是‘地文’之相,‘地文’之相含阴而静,不震不动。这是我演示出死之气息。你明天再带他来。”

    第三天,列子又带着季咸来见壶丘子林,季咸给壶丘子林看了面相之后,又把列子拉出来,告诉列子说:“恭喜啦!你的老师遇到了我,有救了啊!完全有生气啦!我看到了一片生机之相啊!”列子听到这些后,非常高兴地告诉壶丘子林。壶丘子林还是淡淡地说道:“刚才我给季咸看的是‘天壤’之相。‘天壤’之相是以名实不入于内心,气机发生于脚踵。这是我演示出生之气息。你明天再带他来。”

    第四天,列子第三次带着季咸来拜见壶丘子林,季咸给壶丘子林看了面相之后,很慌张地把列子拉到外面说:“你先生的气相变化不定,我没有办法去判定他的生死祸福啊!要不等到你老师的气相稳定了,我再来看。”列子进去后把季咸说的情况告诉给他的老师,壶丘子林还是淡淡地说:“刚才我给季咸看的是‘太冲莫胜’之相。此相是以阴阳变化,生死无常,天地循环之气机。‘溪流叮咚’是渊,‘水静止踪’是渊,‘流水而走’是渊,天下之渊有九种,这里是三种。就像三天来,我演示了三种不同的气相给季咸看一样,明天你还带他来。”

    第五天,列子第四次带着季咸来拜见壶丘子林,季咸还没有站定,就落荒而逃,不见踪影。壶丘子林告诉列子赶紧去追,列子追了一段路,季咸早已不知去向。列子回报壶丘子林,“季咸没了踪影,找不到他的人,我没有能够赶上他啊。”壶丘子林还是淡淡地说:“刚才我给季咸看的是‘未始出宗’之相,此相是遍虚空、尽法界,如去如来,如幻如灭,无相之相。见此相者,如坠虚空,如入无有;定力不够者,顿起恐怖,心生畏惧。季咸道行不深,因此也只有逃离自己生起的幻境,内心才不至恐惧啊!”

 

其广大无边而不见其踪,其微小无内而不知其里。(资料图)

    内敛精气,修持己身

    再有本事的神巫无法看破得道者的真相,再聪明的脑袋也无法思考出大道的玄奥。大道运行而变化,捉摸而不定,似有若无,似存若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其广大无边而不见其踪,其微小无内而不知其里。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人生在世,与其外观凡尘洪流激荡,内心搅扰繁杂;莫如内敛精气,修持己身,神思平和而内心安宁。(编辑:孟淅)

   

点击数:2289  录入时间:2016/7/29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