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谈谈老子的辩证否定式思维方法
|
许 抗 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凡是要突破前代的思想体系,建立一个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尤其是要在我国历史上第一 次突破古代的传统天命论(或称上帝神学),建立自己的系统而完整的哲学思维体系,以替代传统的天命论,没有新的思维方法的产生,是不可能做到的。从人们的认识经验来说,往往总是先从正面,从呈显出来的现象着手认识事物,并不能一开始就能看到事物的反面或表象背后的东西的作用。如果说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仍然是从正面从现象着手看待问题的话,那么老子的思维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进入了从事物的反面、对立面、表象的背面来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这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思维方法上一次突破,一次革命。这一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看到了事物的反面、对立面的存在和作用,并通过反面(对立面)以达到肯定正面的作用(如“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即是如此),看到了否定和肯定的统一性等等。具体地说: (1)对立面(肯定与否定)的相互依存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章) 在这里老子把美与丑(恶)、善与恶(不善)、有与无、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皆看作为相反相成,对立面互相依存的,缺一不可的,有美就有丑,有丑即有美;有善即有恶,有恶即有善;同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皆是对立然而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此”也就没有“彼”,没有“彼”也就没有“此”的,相反的又是相成的。 (2)肯定的东西要以否定的东西(即自己的对立面)为基础、为根本、为开端,从而才能成就其自己。如高、贵、多等等,要以下、贱、少等等为基础、为其根本。如《老子》说: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39章) “九层之台,作于垒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2章) “重为轻极,静为躁君。”(26章) 这即是说,贵的,高的,大的,盈的,多的,新的等等,皆要以它的对立面贱的、下的、少的、洼的、敞的等等,为自己的存在的基础或根本或开端。这是说,肯定的东西要以自己 的对立面作为自己的基础和根本。或者说,肯定的东西是在自己对立面的基础上存在和发展的。这就要比上述的对立面互相依存的思想又前进了一步。 (3)肯定的东西要依赖于否定的东西,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巨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1章) 这是一段讲有无辩证法的十分精彩的文字。“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器之用”,“当其无,有室之用”,这三句话中的车、器、室三者皆为实体之有,然而这三者之“有”之所以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车之用、器之用、室之用),皆是依赖于自己的对立面“无”(车中之无,器中之无)而发挥自己的作用的,没有“无”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自己实体的作用。在这里老子的思想是很深刻的。人们一般只会看到实体“有”的作用(“有之以为利”),而往往很少去考虑“有”之所以能发挥作用还得依靠“无”才能起作用的情况。在此,如果不懂得辩证否定(以否定达到肯定)的原理,是很难把握到这一点的。 (4)对立面的转化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这是主,对立面向自己的相反方面的转化是“道”运动的结果。不仅“道”的运动是这样,万物亦然,皆存在着向对立面转化的法则,《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共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58章)祸福是可转化的,正可转化为奇,善可转化为妖,可见,向对立面转化是事物运动的普遍法则。为此,老子主张人们应当利用这一原则达到自己的目的。《老子》说: “将欲歙这,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渭微明,柔弱胜刚强”。(36章) 歙(收敛)张、弱强、废兴、夺与两者皆是可以促使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要想收敛它,可先扩张它,要想削弱它可先强大它,要想废弃它可先兴盛它,要想夺取它可先给予它,这样可以促使其向相反方面转化。这确实是一种微妙的智慧,这是柔弱战胜刚强的谋略,在这里老子讲的是很深刻的对立面转化的辩证思想,柔弱者要战胜强大者,如果不懂得这些辩证法,不懂得这些谋略,是很难得到成功的。 以上就是我概括的老子的辩证否定式思维原则。以往我曾把老子的这些思想称之为逆反式思维模式。现在看来,还是把它叫做辩证否定思维为好。这种思维方法,是一种通过否定来达到肯定的辩证方法。可以说,老子的以“道”为核心的新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就是这一思维方法的产生。 老子把宇宙万物的本原,视作为无形、无名、无欲等等的(无限)的存在物。这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依老子看来,万物皆是有形有象的有具体规定性的存在物,从纵向的发生过程说,一切具体物(有)皆是有具体的有规定性的物产生出来的(“天下万物生天有”),这是一个无穷的物生物的过程。但是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总应该有一个开端,这个开端不可能是有具体规定的物(“有”),因为一个具体存在物,又是为另一个具体存在物所在。所以,这万物的最初开端(“先天地而生”)的东西一定是与具体的存在物相反的东西,一定是一种“反物”的存在物。也就是说,它一定是“有”的对立面,“万有”皆是有形的有象的有名的……,即有一定规定性(有限)的实体存在物,那么它的对立面一定是无形的无象的无名的无欲的等等,即没有一定规定性的无限(无极)虚体存在物。“万有”可称作为“有”,宇宙的本原可称之为“无”。所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但这个“无”又非什么也没有的虚无,它是确实存在着的,它的能量和作用永不会用尽,并能产生出万物来。可见,宇宙的本原既可称之为“无”,亦可称之为“有”,它是“有无”的统一物。至于万物(“有”)与宇宙本原“无”之间亦存在着对立面的统一关系。一方面宇宙本原“无”可产生万物(“有”),“无”向“有”转化了去;另一方面产生出来的万物(“有”)又要依赖于宇宙本原“无”而存在,即所谓万物要抱一(或称抱道)而生。这里的“一”或“道”,即为宇宙本原“无”。如果不能得一,不能抱道,则“不道早已”,早就死亡了。由此可见,万有的存在亦是以宇宙本原或本体“无”为根基的。最后,万物的运动又要复返于“道”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万物(“有” )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宇宙的根本“无”转化而去,完成了老子的“道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的“道——物——道”宇宙大循环的哲学思想体系。由此可见,老子的较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是与他的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密切不可分的。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
点击数:529 录入时间:2011/3/22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