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浅说李秋平书法之道意

浅说李秋平书法之道意

□杨东志

 

 

 

 

   

 

 

 

   

    读宋人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就会想起著名书画家李秋平,就会想起李秋平的书法作品。

    李秋平,1959年人,客家籍,居澳门,著名书画家,国礼艺术家,书画作品享誉世界。自幼受其父熏陶,即习中国水墨画和书法,且数十年如一日,书画兼修,临池不辍,造诣匪浅。

    李秋平毕业于香港政府设计工业学院,后相继获加拿大公立皇室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美國普斯顿大学管理哲学博士、中國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2000年创立澳門书画艺术联谊会,为创会会长。退休后从事社团工作和书画艺术。历任澳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多次受聘担任“两岸四地”的“儿童书画比賽”、“澳门中小学生书法比赛”及“澳门中学生《道德经》书法比赛”的主评审委员。

    关于李秋平先生的国画,笔者已经多有赏析评论。这里仅对其书法予以浅析。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可谓“大相径庭”——中国艺术注重于“写意”,而西方艺术则重在“写实”。“意境”,乃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书法的“意境”,则更是通过有限的文字形象,传达给读者的一种美的艺术感受,它是诸如生活、景物的“客观形象”与诸如思想、情感的“主观意识”相融铸的一种美好产物。

    李秋平先生的书法作品就是这样,“苍古朴拙,有无相生,虚实相依,意蕴丰厚,颇具“道意”。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见《道德经》第一章。大意即: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么它就不是永恒常在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么它就不是永恒常在的名)。所谓“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乃是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即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道意”,则是指道家无为的主旨,或表示或传达某种意愿,亦或指道教或道家的旨意和气质。

    李秋平先生的书法作品“线条优美,有无相生”。

    李秋平的书法开始应该是师之于“二王”。王羲之的行书是其书法典型的代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梁武帝(萧衍)曾赞之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唐太宗(李世民)也盛赞曰:“观其点画之工,裁成之妙,烟雨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若势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王羲之的行书以其《兰亭序》为最,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吾近观李秋平先生之行体书法作品,觉得他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且师古而不泥古,鼎故而不逾矩,线条优美,柔中有刚,有无相生,韵味绵绵。通篇字形大小相间,经营有致,犹如一个优美动人的乐曲,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无拘无束,挥洒自如,恰似行云流水一般。颇合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语见《道德经》第二章。意即: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之道意。

    李秋平先生的书法作品“欹正多变,苍古朴拙”。

    李秋平先生应该是一个遍临诸帖的书家,我甚至可以冒昧地断定他研究临习过《爨宝子碑》(爨宝子,建宁同乐即今云南陆良人。生于公元380年,卒于公元403年,年仅23岁。他19岁时即“弱冠称仁”,出任建宁即今云南曲靖太守)。《爨宝子碑》大多数的点与画乃是楷书与隶书的“复合体”。横、竖、点多为方笔,撇、捺、钩多取圆势。楷隶相参,点画变化丰富,方圆互用,厚重中增加了一些灵动之姿。总体而言,该碑尚具隶书的特征:横平竖直,以保持重心的平稳;撇、捺、长横、戈钩向左右两边伸展,以求横张之势。但远不像汉隶那样均匀规整,即使在汉隶家族中奇崛一类的作品如《鲜于璜碑》、《张迁碑》、《封龙山颂》等,在《爨宝子碑》面前也会显得“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它“楷隶互参”的用笔,“不拘一格”的结体,以及字形大小参差而形成的整齐中寓错落的章法,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古拙、肃穆。因此,它是一个多种成分复合而成的综合体,但这种复合却十分自然,各种矛盾对立的因素在豪爽强悍、朴野率真的“蛮夷书家”的笔下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该碑是奇妙的,奇妙得令人心醉,令人恋恋不舍。而且,其拙陋处正是该碑的奇妙处,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众所周知,因该碑变化太多,法无常定,初习书法者不宜学。但作为有着深厚书法功底的李秋平先生,他临习此碑,则正好可以去除涪滑、雹媚。你看,他的隶书书法创作跌宕起伏,有藏有露;他的运笔中侧互用,变化无常;他的结体欹正多变,疏密有度;他的章法虚实相托,有无相依。可谓之“张合有度,苍古朴拙,与众不同,独具一格”,有意无意中,给人一种玄妙的、厚重的美感,颇合老子“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语见《道德经》第二十章。大意即: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荒野啊,广漠无际!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的样子;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疲惫 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世俗的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世俗的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 不清。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冥顽又固执)之道意。

    李秋平先生的书法作品“脉脉含情,意蕴丰厚”。

    李秋平的书法也应该临习过赵孟頫、董其昌。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胆巴碑》、《三门记》等等,虽然都是取法于“二王”和李邕,但趋于“妍媚”,因为他用笔上较为“含蓄”,可谓“骨肉匀净而隽永,结体雅洁而谨严”。但因其“由宋入元”而为官,故后人对其人其书均喜欢用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媚”字来概括。而董其昌的书法,则是以“秀”而著称。他曾经把自己和赵孟頫作比较,并自作结论云:“吾书因生得秀色,而赵书因熟而媚。”一个“秀”字,道出了其书法的意境特征。李秋平先生的书法作品,则“媚”而不“俗”,“秀”中有“雅”,既有赵孟頫的风貌,又有董其昌的韵味,章法上以疏为主,字与字、行与行,疏密有度;用墨上虚实相间,枯与湿,浓与淡,恰到好处。那流畅的行笔,那灵动的题款,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带入一个虚幻的“桃花源”中去,让人看上去爱不释手,特别养眼,甚至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正是因为李秋平先生的书法作品“含情脉脉,意蕴丰厚”,所以就颇合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语见《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意即: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之道意。

    综观李秋平先生的书法作品,可见其师古而不泥古,鼎故而不逾矩,已经渐渐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独树一帜”的独特风格,堪称“线条优美,有无相生,欹正多变,苍古朴拙,脉脉含情,意蕴丰厚”,颇具大师之风范。

点击数:1990  录入时间:2016/7/22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