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央视经典阅读之《道德经》

  解说

  大约两千五百年前,终南山 “楼观台”,有一个叫关尹的人,在望气的时候,发现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他知道将有圣人西行。于是,关尹到了函谷关去迎接,终于等到了骑青牛而来的老子,这就是有名的“紫气东来”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有神秘的色彩,但是,老子出关西去和关尹的接触,也是见于正史的事实。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提到了这一点。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的故乡在苦县的厉乡,即在今天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老子做过周王室的史官,后来辞官西去隐居,后来老子看到周王朝的衰落,于是辞官西去隐居。在经过关口的时候,应关尹的要求,老子把他的想法写了出来,于是就有了影响深远的作品——《老子》。

  演播室

  主持人

  我们知道在先秦诸子当中,老子是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那么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当中曾经提到过三个老子,在这三个老子当中,哪一个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道德经》的作者呢?

  嘉宾(北京大学教授 王博)

  老子其实是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就是司马迁在《史记》的时候,曾经给老子做过传,这个传里面提到过有三个人,这三个人有人会说是三个老子,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大准确。老子实际上只有一个,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这个老聃,这个“聃”,也是“耳字旁”的“聃”。为什么叫“耳字”聃呢,因为据说老子的耳朵比较大,耳朵非常长,这个长的话,我们现在中国人一般讲,耳垂很长的话就是有福气,老聃或者说李耳吧,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福气的人,他一方面活得很长,有人说他活了一百五十岁,有人说二百余岁;另一方面就是这个人,他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就是我们现在一般叫《老子》或者叫《道德经》的这样一本书,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书。我们知道老子他是生活在春秋时期,那个时期呢是诸侯割据,那么连年征战,人们形容那个时期是礼崩乐坏,是非常动荡的一个年代,在那个时期很多人 ,他们关注的都是一些现实问题,但是老子却是超尘出世,去思考一些哲学层面上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就老子来说的话,他也关心的是现实的问题,但是他考虑问题的方式跟别人不一样,等于说是他会从远来向比较近的地方来考虑,从外向比较内的地方来考虑,从天向人这个地方来考虑,所以他谈人间的事物的时候,他有一个基本的思路,他是从天道这个地方开始谈,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人以前有一个信仰就是,天是最高的,它来主宰人间的事物,我们现在口头话还经常会讲,老天爷怎么样怎么样的,其实这个也是一个,这样一个思维习惯的一个延续,所以他会去考虑一些看起来是跟人没有关系,但是实际上是有关系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天道的问题,老子的思想里面核心的像道德的问题。

  解说

  《老子》这部书由上、下两篇组成,总共五千多字。从汉代开始,被分为八十一章。由于文字风格多采用格言式的韵语,所以很便于记忆和流传。虽然司马迁说李耳做了《老子》,可是在学者中间,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还是有很多的争议。最近几十年,在湖南、湖北等地,发现了从西汉初期到战国中期《老子》的不同传本,这对于解决《老子》的年代问题,有很大的意义。

  演播室

  主持人

  我知道学术界对于《道德经》的成书年代,历来是有争论的,我们争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嘉宾

  关于这个书的话,其实关于古代的,我们中国很多书籍的话,它的成书年代都有很多争论,不仅是《老子》,但是《老子》这个问题呢就更复杂,因为有些人说它是中国第一部的私人著书,因为中国以前没有说是一个私人写的书,都是官家的书,我们已经讲过像《周易》,像什么《春秋》或者等等,就是以前的时候是“学在官府”,就是所有学问知识啊,完全是由官府来垄断的,民间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我们现在讲的知识背景。可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话,它有一个大的趋势就是说,学术从官府向民间来转移,有人说从老子开头,可是很多人并不相信,因为这个书有很多迹象表明,它似乎是表现出某些老子之后,那么也就是战国时期的一些内容,比如其中对儒家思想的批评,然后等等……

  主持人

  那您的意思说,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您刚才说到它有一些战国时期的内容,有没有可能战国时期的人,又给它加了一些东西。

  嘉宾

  对,会有这些现象,比如我们近三十年来,在湖南、湖北,我们出土了一些和老子有关的文献,这些文献,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新的信息呢?它们提供了我们现在,我们以前看不到的,更早的一些《老子》的版本。像湖南那个地方出土了有两本《老子》,这两本《老子》差不多是在汉代初年,西汉初年,湖北那个地方出土的《老子》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老子》的全貌,大概是相当于《老子》这个书的三分之一吧,那么其中有一些文字啊,还有包括顺序啊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些文字,恰恰可以来反映你刚才讲的现象,就是一些内容可能在它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比如战国时候的人,可能会用战国时候的一种思想背景,来对原来的有一个底本进行改造,那么我们现在流传于世的《老子》,是从哪一个版本过来的呢,基本上我们会说有一个通行本的概念。所谓通行本就是说,大家基本上可以认可的一个东西,那么这个版本,是由《老子》最有名的一个注释家叫王壁,三国时候的魏国人,他做《老子》书的时候,只有二十岁出头,然后就死掉了,很可惜,那么我们后来的《老子》通行本,基本上就是他注释的东西。

  朗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说

  这两段朗诵出自《道德经》第一章和第二十五章,老子在这里对“道”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说明。大意是“道”是玄妙的,是一切事物和变化的门户。“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亲。

  “道”是《老子》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开创的学派也被叫做道家。在《老子》中,“道”既是天地和万物的本源,又是人们应该效法的原则。

  演播室

  主持人

  在老子的书中,“道”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共出现了七十四次,那么在老子的思想当中“道”究竟是什么?

  嘉宾

  这个没错,跟你说的一样,这个“道”确实是老子思想里边一个,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其实“道”的话,原意很简单就是路的意思。我们现在一般说,我们说“国道 101”,国道就是国家的道路,对不对,其实不仅车需要道路

  我们人也需要一个路,你像太阳、月亮的道,它们称为天道,我们人,人生活的一个路的话,我们古人叫人道。当时很多思想家他们都关心“道”的问题,但是老子关心“道”的问题,他有一个特点。他是从天道这个地方出发,然后去思考关于“道”的问题,所以他把天道作为人道的那么一个依据。那么具体来说,因为人道的内容很多,那么老子最关心的,其实就是君主怎么样来治国,这样的一个道理。

  主持人

  是说他给君主治国提供了一个规范,是这样的吗?

  嘉宾

  对,没有错,所以老子为了要把他讲的道理,让君主能够听得进去,能够接受的话,他就给“道”做了一个包装,这个包装怎么样呢?就体现在老子对“道”的一个特殊的理解上面,那么就是说,他把“道”看做是整个天地万物,就是天下所有事物的一个来源,这个来源的话,他有时候把它叫做母亲,这个母亲不够的话,可以称它为老祖母,所有的东西都从老祖母这个地方生出来。

  朗诵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说

  这两段朗诵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和第四十章,在这里老子说明了,“道”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反”。《老子》中的“反”,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对反,一个是返回。譬如月亮,从黑月到满月是对反,从满月到黑月就是返回。其中前一个意义是主要的。老子发现对立事物之间总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所以他提出了“有无相生”的说法。并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你要想达到某一个肯定的结果,就先要从否定的方面入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演播室

  主持人

  老子非常关注对立现象,在他的书中也多次提到了,比如说像“大和小”“美和丑”这样的对立的概念,那么老子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说法,叫“有无相生”,“有无相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嘉宾

  这个没错,老子好像他对对立的现象,特别得有兴趣。这个“有无相生”从字面来说的话,当然“相”就是互相的意思,“有”和“无”之间是互相产生的,因为照一般人理解的话,这个“有”和“无”是对立的,既然是对立的话,就是好像应该是之间不会有一个,互相依存或者互相产生的关系,对“有”和“无”是这样。可是老子不一样,老子是说“有”之中能产生“无”,“无”之中也能产生“有”

  主持人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能看到这种“有无相生”的例子吗?

  嘉宾

  当然很多这种例子,像《老子》里面其实就举了很多了。像我们这个演播室,我们这个演播室中间是空的,那么只有空的话,我们才可能坐在这里录制这个节目,他说“凿户牖以为室”,就是窗子还有门,做成这个房子,才可以“有室之用”,这就是因为“无”,才可以产生“有”的作用。

  朗诵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解说

  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大意是“道”是无为的又无不为,侯王如果用“无为治国”,百姓会自己行事,天下就会安宁。

  在有无相生的认识下,《老子》提出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治国理论——无为的学说。

  汉初,统治者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所以文帝、景帝都推崇“黄老之学” ,使百姓有了一个宽松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汉王朝迅速强大起来,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从出土的大量汉代文物中,充分表现出生活的富足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老子》一书也被汉代学者称为“君人南面之术”。就是君主治国、治民的方法。“贵清静而民自定”从这些汉俑神情中,体现出的平和与满足,完全没有了秦俑的杀气。

  唐代的皇帝攀附老子为祖先,唐玄宗命令全国居民,必须家藏一本《道德经》,唐武德皇帝赐名“楼观台”为“宗圣观”。在敦煌发现的卷子中,就有五十几种《老子》的抄本,可见它在唐朝的普及程度。

  演播室

  主持人

  “无为”是老子思想当中一个重要的观点,那么他倡导的治国之道,也是“无为而治”,可是我们怎么来理解,用“无为”这样一个“道”来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嘉宾

  比如说君与臣之间的关系,还有君与民之间的关系,这个“无为”也可以说是老子思想的一个标志,如果说“道”是一个标志的话,那么这个“无为”是另外一个标志,就是因为跟其他概念相比的话,很多的学派不大讲“无为”,但是只有老子讲。“无为”这个概念,从字面来说可能会引起很多误解,但是我们可以用《老子》里面讲,得比较多的一个观念或者一个例子来表示,就是“无为”其实代表的是一种柔弱的态度。柔弱和刚强是相对的,比如说人,我们说话的话我们要靠嘴巴,嘴巴里面有两个东西,一个是舌头,一个是牙齿,那么舌头是软的,牙齿是硬的,可是我要问你说,人活到老的时候,很多人的牙齿可能掉了,他们有人可能补牙,有人可能不补了,但是舌头呢?还是那么柔软,所以他就说“舌柔长存”,但是“齿坚易折”,所以柔弱的东西是有好处的,它可以帮你统治长久。

  朗诵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说

  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十八章,老子认为大道废弃之后,才有仁义,有了智巧,才有伪诈。六亲不和,才显出孝和慈,国家混乱,才有忠臣。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异常兴盛的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从学派上来讲,道家与儒家是相对的,司马迁说“道学”贬低儒学,儒学也贬低道学,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例子。文献上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过礼,但是从思想上来说,老子和孔子对“礼”的看法是截然不同。孔子是要克己复礼,老子则认为“礼”是忠信丧失的结果。老子对于仁义也有强烈的批评,认为天地是不仁的,圣人也应该不仁,这并不是说老子不爱百姓,老子说,圣人有三宝,圣人不仁却可以收到百姓富足又质朴的结果。

  演播室

  主持人

  道家和儒家,是历史上的两个主流学派,老子对于儒家的“仁义礼”有很多批评,在两家的学术观点当中,都提到了“道”和“德”,但对这个概念又有着不同的解释,他们两家主要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嘉宾

  这个儒家和道家,其实这个关系也很有趣,他们可以说是冤家对头。那么他们两个的分歧,在思想上来讲是非常的深刻的,它身上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这里面有儒家里面讲仁义呀,仁义的话,比如举“仁”吧,“仁”的基本的一个观点,就是爱人,我要爱一个人,我爱一个人怎么样呢?我要对别人好,所以儒家的性格,给别人的感觉是什么呢?是比较热,我们如果拿一个人来作个比喻的话。但是道家不一样,道家它有一个基本的信念,我认为好的对方一定认为好吗,所以他就不会把自己的东西加给别人,《老子》这个书,当然我们知道又叫《道德经》一方面“道”很重要,一方面“德”当然也很重要,其实“道”的话,一般来说我们是讲是一个路,走的一个路。“德”的话就是,我怎么样来走这个路,所以它是跟人更紧密相关的一个东西,就是我人自身所具有的一个品质,或者说素质。但是儒家所谓的“德”,它的内容很简单,就是“仁义礼”这样一个东西,但是道家这个“德” ,正好跟儒家相反,老子有句话叫“上德不德”,这个“不德”的那个“德”就是他要否定的那个“德”,就是儒家那个“德”;那他那个“上德”就是自己要推崇的“德”。他那个“德”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刚刚讲了半天的“无为”、“软弱”这样的一些品质,所以老子的“德”,其实就是“无为”。

  解说

  《老子》一书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它对于道教的影响,道教形成于东汉后期。较早在四川等地兴起的“天师道”,就已经把《老子》作为一个基本的经典。由于《老子》主要是一部哲学著作,所以需要进行新的解释,传说是天师所做的《老子想尔注》,其中主要的倾向就是把老子神秘化,把老子的学说向神仙养生的方面去发挥,这些都反映出道教解释《老子》的特点。道教徒把老子看作是“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并且把他供奉到道教复杂的神仙谱系中去。

  演播室

  主持人

  现在很多道观当中都供奉有老子的像,那么可不可以说老子是道教的宗主呢?

  嘉宾

  如果说你让老子重新活过来,你要如果问他这个问题的话,他可能不承认。为什么?因为老子跟道教的产生时间相差了有好几百年,其实你看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最早的道教产生是在东汉后期,就是“天师道”。我们一般知道的张天师,他们当时在四川那个地方,创立了一个,就是一个叫“天师道”的,这样一个教派,一般人认为道教从这个地方开始起源了。比如说像天师道,他们天师们就对老子进行注释,他做了一个注释叫做《老子想尔注》,我们现在保留大概有一半的样子吧,那么其中应该看得出来,他们的解释方向,跟一般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他是把老子朝着道教学说,就是他所要倡导的学说的方向去发展,那么这个学说主要是说什么呢?他和他的一种神仙信仰,或者是神仙崇拜联系起来,但是这也不是说胡乱联系,因为老子本身确实讲了很多跟长生久世有关的内容,而且老子在司马迁的记载里面,也有很多人说他修道养寿,所以他很长寿啊,那么在道教当中,他们把老子奉为什么样的神呢?这个神的话,我们现在当然最能够熟悉的就是太上老君,每个人都看《西游记》,《西游记》里面不是太上老君有个炼丹炉吗,炼丹炉炼的丹药,你如果吃的话你会长生不老,就是这个道教的一个核心信仰。就是神仙嘛,你要成神仙,然后不死。我真不敢想象,如果老子知道,他身后道教把他封为太上老君,他会是个什么样的心情,也许他很高兴啊,那么多人会信奉他。

  解说

  虽然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人类社会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老子》的影响在当代仍然延续着,大学校园里老子的课程深受欢迎,企业家们从老子思想中体悟出更多的管理方法。随着文化的交流,老子也进入了世界。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老子》是仅次于《圣经》的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最多的作品,很多人正是通过《老子》,才了解了古老的中华智慧,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德国的海德格尔对老子曾经发生过极大的兴趣,在他的书房中曾经悬挂着一幅出自《老子》的对联:“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演播室

  主持人

  老子思想从诞生到现在,过去了两千多年,那么这样一个诞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思想,对于今天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嘉宾

  简单地说是意义非常大,我认识一个美国的教授,他也很有意思,他的汽车的牌子是用什么,是用老子,当然是老子的拼音,然后作为他的汽车牌号,他就是研究老子的。比如现在我们讲环境保护的问题,这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老子》里面,虽然没有提到这一个问题,但是《老子》里面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道法自然”,这个自然的话,和我们现在讲的自然界是不一样的,老子里面讲的自然是自然而然,就是说你“道”的话呢,它是随顺着这个事物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但是它可以引申出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自然事物的规律。自然事物规律,比如说我们环境的问题,环境说你发展可以,你生存怎么样都可以,但是你可是要考虑到,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很多人会把道家的思想,像老子作为我们现在环境保护,这样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资源来加以利用,这样的话它可以和变化了的一种环境相适应,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与时俱进”,只有“与时俱进”才有一种生命力。历史上当然很多,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像毛主席 ,你比如在他写的书里,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祸福相倚”,这“祸福相倚”的话就是出自《老子》,“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呀,而且毛主席,对老子的书非常有兴趣,而且他对老子书有个很特别的解读,他认为老子的书是个兵书,当然这跟毛主席他是一个军事家有关系,因为他指挥战争,他大概从老子书里面吸取了很多,用兵打仗的智慧,当然政治上面,其实也可以从里面吸取很多智慧了,不一定治国,你就是治家,然后你治理企业,其实都是可以。采取一种从《老子》里面无为而治,然后出来的一些想法,然后加以发挥。

  解说

  一本五千字的书为什么会在历史上发挥那么大的影响,也许《老子》的历史可以告诉我们,立足于当代去解读古代的经典,才可以使经典焕发出新的生机。

 

点击数:538  录入时间:2011/3/22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