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德传家守根本

来源:周口晚报

 

  【道歌】 道是万物守护神,我把大道比母亲。 道德传家守根本,灾祸永远不近身。

  《道德经》传家版第五十二章:

  □董延喜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新译】

  道是宇宙的本始,万物的母亲。既然知道万物的母亲是道,自然也就知道天下万物是道的孩子了;既然知道天地万物都是道的孩子,就要回过头来守护自己的母亲,遵守这个守住本根的原则,终身不会有大的凶险。

  塞住感官的孔窍,关闭嗜欲的大门,其终身就不会有什么祸患了。如果反道而行打开嗜欲的孔窍,任其为争名夺利的事不择手段,这一辈子就死路一条不可救药了。

  能小中见大观察入微的人是明道之人,能守持柔弱的人是能战胜任何刚强事物的人。借助大道之光,反观内在之明,就不会给自身带来危险和祸殃,这样做就是承袭了大道守母固本的最高法则。

  【会意】

  这一章老子教导我们要守住大道本根,关闭欲望大门,从而远离凶险,避祸得福,一生平安。

  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始,这是《道德经》反复强调的重要命题。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个“始”是本始之始,起始之始,始源之始。天地万物的本始就是“道”。“始”是女字旁,本意是“女之初”,指童女、少女。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好比是少女,“有”好比是母亲。老子这里又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万物有一个本始,好比童女,好比母亲,她能够产生万物。始与母、少女和母亲是“道”从无到有,从孕育万物到生成万物的不同阶段。我从哪里来?人类从诞生那天起就在不断地叩问。直到老子才回答了这个问题。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我从哪里来?我从道中来。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在老子之前,似乎无人注意到宇宙始终问题,到老子乃认为宇宙有始,是一切之所本。”(引自《中国哲学大纲》)

  道是万物的母亲,万物是道的孩子。从母亲身上可以认识孩子,从孩子身上也可以认识母亲。老子说:“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作为人类,既然知道了道是万物的母体,万物是道的分体。既然知道了自己的分体地位,就要回过头来守护好自己的母体,一旦回归于母体,就守住了自己的根本,我们就安全了,一辈子就没有大的危险了。大道母亲是我们的守护神,母子连心,母亲始终疼爱着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们却往往忽视了母亲的存在,一旦离开母亲的怀抱,就等于丢失了根本,很快就会有凶险,甚至短命。老子的这个奇特发现,应该视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老子在生命科学方面的洞见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正如德国人尤利斯·噶尔在《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一书中所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人),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知道了万物与道这种母子关系之后,人类应该怎样处理这种关系呢?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老子让人们塞住感官的孔窍,关闭嗜欲的大门。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幸打开了各种欲望的器官,必将迷失自我,必将面临层出不穷的灾难。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去除杂念,心底纯净即可得“道”。陈公眉说:“闭门即是深山,欲见圣人气象,须于自己心中洁净时观之。”后来,道家和道教传人根据老子这一思想,发明了“闭关”修炼方法,和“辟谷”养生方法。“闭关”、“辟谷”期间他们不吃五谷杂粮,只吃少量的水果蔬菜,饮少量的水,维持生命的最低需求。他们心无旁骛,专注于一,全神贯注,心境平和,从而进行高深层次的思考与修炼,使得内力和思想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老子进一步阐明他的见解:“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老子把不知“道”叫做“不明”,把知“道”、得“道”叫做“明”。“明”者,明道之意也。老子故里方言把那些奉道而行的帝王称为“有道明君”,把那些背道而驰的帝王称为“无道昏君”。让世人明道是老子的一贯思想。老子说“知常曰明”(《道德经》第五十五章)、“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不自见故明”(《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见而明”(《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这里又说“见小曰明”。“不见”“不自见”与“见小”并不矛盾,“不见”是不亲见,“不自见”是不自我表现,“见小”是小中见大观察入微,这个观察不是用肉眼去看微小的东西,而是借助大道之光,反观内在之明,用我们的清静之心,用内视、内观、内见去察觉那些微小的变化。于细微之处见变化,一旦发现自己背离大道,走了错路,要迷途知返,复归其明,及时回到道的怀抱之中,回到光明大道上来。“用其光,复归其明”,光是大道之光,理智之光。这个光要内敛不可外显,要“和其光”(《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光而不耀”(《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将道德之光反观于内就是明道的过程。明道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境界,只是世俗之人太爱显露了,太爱炫耀了, 外在的东西太显了,内在的道性被泯灭了,没有了大智慧,只好去显小聪明了。老子让我们回归内心的真正光明,就是要用道德文化点亮我们的心灯,进而点亮我们的生命。

  本章是道德传家的重点章节。老子教导我们要守住大道本根,关闭欲望大门,才能避祸得福,一生平安。曾国藩家族之所以二百年长盛不衰,得益于他有一个“五本”传家大法:“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这五条,可以说是曾式家族世代兴旺的成功法则。所以,有人说曾国藩的厉害不在治国,而在于治家。勤俭,治家之本,合老子见素抱朴之道。曾国藩有一条十六字治家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和顺,齐家之本,合老子“知和曰常”之道。什么是和顺?和就是不和人起冲突。有和才有顺。一旦起了冲突,家就不得安宁了。谨慎,保家之本,合老子慎终如始之道。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他之所以能够位极人臣,成为“千古完人”,成为世人仰望的楷模,和他的谨慎处事密切相关。曾国藩在家书中对弟弟说“可能但凡做大官,处于安逸、荣耀的境遇,就随时可能招来危险、导致羞辱……诗书,起家之本,合老子为学日益之道。家族的兴旺发达,一定要有读书种子。如果一个家族,没有读书之人了,即使家财万贯,也最终会被败掉”。正是因为有诗书之教,所以曾氏后代人才辈出。忠孝,传家之本,合老子复守其母之道。自古讲“忠孝不能两全”,曾国藩两点都做到了。而这种忠孝精神,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其家族教育之中。这也正是曾氏家族二百年来兴旺发达的奥秘所在。俗话说“德是人之本”,为人处世什么都可以忘,就是不能忘本。人一旦忘了本,忘了自己姓什么,非出大事不可。曾国藩年轻时就喜欢《道德经》。这部五千言的道家经典,他从小就能够倒背如流。庄子的《南华经》也是曾国藩最爱读的书。许多人认为,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一会儿告诉家人怎样弄好鸡窝,一会儿告诉家人怎样整理菜园,这些琐碎小事,老农民都懂,还值得留传给后人?这是一种皮毛的肤浅看法。如果你明了曾国藩兄弟当时所建的功业、所处的环境、时代的政治背景、历史的轨迹,就可以感悟到曾国藩絮絮于这些琐碎细事,实际上正是深厚地运用了老庄之道。从曾国藩给弟弟曾国荃的一首诗中,明显地看到他对老庄思想有着深刻的洞悟和灵活的运用。这首诗说:“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问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诗中“屠羊说”的典故,就出自庄子《让王篇》。南怀瑾先生认为,曾国藩精通老庄之学,擅用老庄之学,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典范,如果硬把他打入儒家,不是欺人,便是自欺,真的要“悔读南华庄子文”了!

点击数:2484  录入时间:2016/7/11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