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论老子思想的方法论性质
  摘要:该文认为,在《老子》一书中,老子首先确立了具有最高智慧的“道”的存在,并在对“道”即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进行论述后,提出了“自然守弱”的方法论。《老子》中所论及的“无为”、“不争”等,均是“自然守弱”方法论原则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运用。老子的方法论,基于哲学的分析,落实于具体的实践,实现了形上与形下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老子思想;道;方法论;自然守弱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

   老子思想的方法论性质
    哲学家们看《老子》,认为《老子》是一本哲学著作;政治家们看《老子》,认为《老子》是一本政治著作;军事家们看《老子》,认为《老子》是一本军事著作。多年的学习与思悟,使笔者逐渐领悟到,如果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理解老子哲学,似乎更觉合理。
    老子的思想认识是十分深刻的,但是,与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一样,老子关注的是现实实践,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思辨,因此,老子思考的主要内容,乃是人们常常忽视的方法论和在方法论指导下的具体方法。笔者认为,从思想本质上讲,老子思想的核心乃是方法。
    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和中国古人运用语言的习惯,老子思想的表述形式并不象笔者叙述的那样清晰与绝对,而是常常“论道”、“自然守弱”、“具体方法”混到一块进行论述。笔者对其思想层次的划分,是依据其著作涉及的内容,对其思想的逻辑归纳。
    研究老子的学者们,常从儒道互补的角度认识老子,认为老子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有互补之处,很大程度上有着默认老子与孔子思想体系类似的倾向。实际上,笔者认为,老子的思想确实与孔子的思想有相同之处,也有实质上的互补,但是,老子的思想体系与孔子是有很大差别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是一种政治实践哲学,其思想核心,乃是“内圣外王”的政治实践,他关注的是政治实践的行为与结果,而老子的思想,其核心乃是对方法的论述,其关注与反思的领域,可能要远远超过孔子。自然,老子的方法,不会不涉及政治实践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论证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法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方法是处于从属地位的,是为其政治实践服务的,带有非常明显的具体性,而老子的方法,却从普遍性的方法论开始,逐渐过渡到具体的方法。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对“道”与天地万物共同规律的认识,是方法论的基础;逆向的“自然守弱”,是老子的方法论或具体方法原则,而在不同的章节所论述的“无为、柔弱、虚静”等等,则是根据其方法论或具体方法原则而提出的解决各个领域的具体问题的相对具体的方法。老子的方法,与儒家的心性有些相似。
    孔子与老子,均有方法与实践问题的论述,但两者的思想体系与思维路线是不同的。孔子是先确定实践内容与形式后,再论及实践的方法与要求,而老子则是先论及总的方法论,再论及领域,并根据其方法论提出该领域的实践方法与要求。孔子的方法是有明显的领域限定的,其在政治实践方面的思考,是非常深刻与具体的;老子的方法论是几乎无界限的,而且,其在各个领域的思考,均是概论性的,几乎没有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可言。认识老子,必须要了解老子的思想体系与致思路向,不可与孔子的思想体系与思想路线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老子思想,主要是在讲“道德”。所谓的“道”,是一种理想的存在,即是具有最高智慧的存在;所谓的“德”,即是方法;那么,所谓的“道德”,也就是指具有最高智慧的存在即“道”的方法了。老子先确立一个理想的“道”的存在,分析“道”与人共同遵守的客观规律,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讲理想的“道”运用的方法,实质是对人们进行一种做人方法论的教化。这就是老子思想的本质。
    可能有人会提出,老子是反对方法的,怎么可能再论什么方法论呢?其实,这并不矛盾。老子要超越的是大家已经认可的世俗的方法,建立的是能够超越这些方法的更高明的方法。老子的方法论,也是一种境界,它是境界与方法的统一,是德性与策略的统一。以无法为有法,以无智为有智,或者曰绝小智求大智,弃小法存大法,正是老子的本意所在。
谈到老子,学者们多在研究其治国方略上的得失,其实,老子所关注与反思的领域,涉及到了治国、养生、道德、军事等诸多领域。老子关注与反思的领域之广,正好说明方法论乃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另外,有人认为《老子》一书包含着宇宙生成论与认识论的思想。笔者认为,老子确实从宇宙生成的高度谈到了“道”,但是,所谓的宇宙生成论,仅是为了强调“道”的至高无上,强调“道”在逻辑上先于宇宙万物,而未必是在时间上先于宇宙万物;在分析善恶、有无、美丑等两极概念时,确实表现出了老子过人的透视能力,但是,承认老子的认识论,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承认老子的思想仅仅是一种对人的理性思维方式的锻炼。
    笔者认为,只有从方法论的层面认识《老子》,才能找到老子思想的真正价值所在,才能找到老子思想的永久的意义所在。把其作为宇宙生成论,把其作为治国方略,把其作为养生学理论,把其作为军事谋略,把其作为政治权术,均会遮掩老子的思想光彩。把老子作为任一具体领域的专业理论,均会失去老子思想的本来意义。
老子思想的内在逻辑
    1. 确立具有最高智慧的存在——“道”
    对“道”的认识,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老子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即所谓的“本原论”者;一种认为老子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即所谓的“本体论”者。笔者认为,老子思想同时具有本体论与生成论的意味,但均不十分明确。
不能否认,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42章)、“象帝之先”(《老子》4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25章)的叙述,确实有宇宙生成论的意味。但是,如果我们把精力集中到对老子的这些只言片语的猜测与假想当中,必然会劳而无功,一无所获的。笔者以为,老子对宇宙生成有些思考,但是,在《老子》这本书中,其对宇宙生成的论述,是不成系统的。
    笔者认为,《老子》中有两个著名的句子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40章),对于认识老子的思想逻辑,是十分重要的。从前者,我们可以知道,“道”是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效法的终极对象,“道”的存在根据乃是“自然”。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中,我们可以知道,“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道”是有意志表现的。
    老子的“道”,既要遵循与天地万物共有的客观规律,又是天地万物行为的榜样。此两者,一是遵循,一是表现,本身不属于一种性质。老子的“道”,是多种性质的载体,也只能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
因为“道”自身的运动是有规律并有意志表现的,所以“道”必定是一种有意志的实物或实物的抽象;因为遵循“自然”的“道”是天地万物效法的对象,所以“道”应该具有最高的智慧。从这两点,我们可以得出,“道”乃是老子从天地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本质但却具有最高智慧的存在。此是老子思想的基本逻辑。
    从存在方式的角度讲,“道”这个作为宇宙万物最理想的存在方式的存在,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本体。“道”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万物的自然状态,也是宇宙万物的应然状态。它是老子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老子思想的必然结果。
洋洋五千言的《老子》,除了其辩证的认识方式对人的思维的启迪之外,其最根本的现实意义或者说其实质,乃是一种方法的教化,而这种方法的教化的终极依据,即是具有最高智慧的“道”的所作所为的方式。当然,老子构建的作为终极依据的“道”,并不是一种武断的结果,而是来自于其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总结与升华。这一点,在《老子》一书中,是不难看到的。
    2. 指明“道”的运动方式即天地万物共同遵循的客观规律——“反”
“道”的运动方式即天地万物遵循着共同的运动规律。因“反者道之动”,所以,作为“道”之动的“反”,自然也是“道”与天地万物共同的运动规律。所谓的“反”,即指事物发展到极点,必将走向其反面。
    对于“反者道之动”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现在所处的状态,也就是学会从静止现状与发展趋势两个角度来认识事物的性质。如对“有”的理解,我们既要知道“有”中寓含的各种性状,更要看清“有”中已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对“无”的理解,我们既要知道“无”的一无所有,更要看清“无”所寓含的任意发展的可能性。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认识“强”与“弱”,我们会发现,“强”中自然已经表现出极大的力量,但同时也表明其生命力的脆弱与极小的发展可能性;“弱”中自然表现出来现有力量的弱小,但同时也表明其中寓含的无限的生命力与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对两极性质的事物,我们要辩证看待,既要看到它的现实表现,更要看到它的发展可能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从现实状态与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观察事物,主张淡化两极的严格区分,不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第二,“反”,强调事物性质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并不是表现在任何一个时间段,而是就一个较长的时间段而言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但其发展走向极限时,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这可能就是“反者道之动”的本意。
“反”,是老子对宇宙间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认识,更是老子对宇宙间各种事物发展规律的总结与升华,是老子展开其思想、提出其方法论的重要前提。
    3. 提出“道”的存在方式即天地万物的最佳方法——“自然守弱”
    既然任何事物的性质均是相对的,且走向极端时均会发生根本性质向相反方向的转化,那么,最有智慧的“道”,是如何防止这种转化呢?老子明确地告诉我们,“弱者道之用”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5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9章)
    这些论述,多半是先论“道”之特性,然后再谈一下老子自己对所关注的该领域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或为人处事之道。老子以“道”论方法,涉及到养生、治国、修身、自保、军事、为人等许多方面,讲出了许多本质相同、性质相似的具体方法。
老子“道”论方法所涉及领域之广,使人们自然产生了许多想法。老子在不同章里论述不同名称的方法,使人们总是试图总结一个代表性的概念,也就自然产生了以老子“无为”为根本方法的结论。实际上,笔者认为,“无为”并不是老子的根本方法,“无为”、“致柔”、“虚静”等,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而只是“道”之根本方法在不同领域、不同状况下的不同反映。那么,什么是“道”的根本方法呢?是“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自然”,是“道”的存在方式,则必然是天地万物效法的最佳方法,当然也就是老子思想的方法论了。实际上,“自然”不仅是老子思想的方法论,也是整个道家思想的方法论。
从《老子》提倡的各种相对具体的方法中不难看出,老子的“自然”,其实也是一种设定。上面所述的“无为”、“致柔”、“虚静”等,均是对“自然”的描述。因此我们不能单单将“自然”看作是老子所有的方法论。实际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倒是道出了老子认为的“道”的真正意义上的方法论。“弱”乃是老子“自然”之方法论的特点和最终表现。
何为“弱”?笔者认为,所谓的“弱”,乃是指逆于大势,甘处相对于大势来说的弱势位置。按照老子的逻辑,“道”是具有最高智慧的存在,是天地万物效法的对象,那么,“道”之“自然”与“弱”,即是老子所提倡的方法论的称谓与实质。“道”之“弱”乃是老子对“自然”的设定,“弱”本身即是“自然”,所以,笔者把老子的方法论称之为“自然守弱”。“自然守弱”,即是以“弱”为“自然”的方法论。
    4. 以“自然守弱”之方法对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反思
在确立宇宙万物本体之“道”,并阐述其对本体之“道”的超越两极的认识之后,沿着“知反”而“弱”的逆向思维方式,老子开始对各个领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为人处事方法,如养生之“虚静、柔弱”,对抗之“无兵”,处事之“不争”,治国之“无为”,“功成而身退”,等等。从《老子》里可以看出,老子所涉及的领域是比较广泛的。在不同的领域,老子均根据其“自然守弱”的方法论,提出相对具体的实践方法。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2章)在这里,老子讲的比较具体,欲“有为”,则“无为”,因为只有“无为”,才为“有为”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欲“言教”,则“行不言之教”,因为只有“行不言之教”,才为“言教”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才会使自己永远地拥有万物;做成事情而不自恃,完成功业而不居功自傲,才会使自己真正地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些涉及为人、教育、处事等方面的方法,正是老子“弱”思想的具体表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3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7章)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57章)
透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发现老子所主张的这些方法的基本思路,即老子的方法论,是在超越性地认识到事物中两极相互依存的本性后,逆向思维而得出的“自然守弱”原则。老子的“自然守弱”,是从不同事物的存在方式如“无为”、“不争”等当中总结出来的,同时,又是这些具体的行为方式的指导原则。
解说老子的方法论
老子思想,以“道”为思维原点,以“对道的认识”为基础,以“自然守弱”之方法论为价值核心,关注社会各领域的现实问题。老子思想的内在逻辑,乃是通过认识万物本质规律来思考方法论,然后再通过运用方法论来寻找解决各个领域具体问题的具体方法。笔者认为,老子思想,运用的是一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而老子思想的价值核心,乃是其基于本体认识的“自然守弱”之方法论。
“守弱”,必然要对人的欲望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有人认为老子的“守弱”与佛教的禁欲性质相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其实,两者是有质的区别的。佛教是以摆脱欲望的束缚、在信仰的号召下,以实现自己对自己心灵的控制为自由为幸福的。佛教对欲望的摆脱,实质已发生了人生目的的转变。而老子的“守弱”,虽也有对欲望的限制,但却是一种为保护自己而对人的生命规律的遵循。老子的“守弱”,并没对入世的人生目的进行改变,而只是一种以弱制强、以柔克刚的策略。在理解老子思想时,必须对这一点加以注意。
“自然守弱”的方法论,是老子对常规思维方式的一种超越,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方法。这可能正是老子的高明之处。
老子思想的价值核心乃是其基于“反”的认识而确立的“自然守弱”之方法论。作为一种方法论的“自然守弱”,可简单归纳为“心态平静自然,甘处弱势位置,追求而不执著于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弱势,也是相对而言、因人而异的。“功遂身退”,就其发展趋势来说,乃是一种“弱”。也正因为如此,老子才把“功遂身退”列为其方法论的具体下落形式之一。
    “自然守弱”,乃是通过个人对自己行动方式的适当限制,对自己实施了有效的身与心的保护,从而使人永远处于幸福状态。老子的方法论,是在珍爱人的生命的基础上,立足于个人的幸福,通过对个人生活方式的自我控制,使自己在生活中永葆心灵的宁静与心理的满足。当人的欲望受到压抑而无法解除时,老子的这种心灵自控术,即使是最自私的人也会接受的,因为它不是靠信仰,而是靠方法。这一点,可能将是老子方法论的永久价值所在,但是,也正是这一点,却容易使人们放弃对各种社会压迫与限制的抗争,放弃争取社会活动空间的权力。老子的方法论,从追求个人幸福的角度看,是自觉积极的,但是,也正是这种自觉积极的追求个人幸福的内在自控方式,却常放弃了自己应该享有的一些权力,同时也推卸了一些自己应尽的维护社会公正的责任。这是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的。客观地讲,老子的思想,虽然是一种入世的哲学,但其方法论的性质,毕竟也是对自我欲望的一种限制,其实质也是在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乐园。因此,老子“自然守弱”的方法论,其实也是一种境界。老子的方法论与境界论乃是一回事。
责任编辑:成一
   作者:乔 凤 杰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点击数:568  录入时间:2011/3/22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