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与儒学经典(论语)如双峰并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老子)因其著者为老子其人而得名,因其内容分为道经,德经两大部分故而又称《道德经》。
老子诞生于公元前五百年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代。据(史记)记载,“老子者,楚苦县(河南)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 聃’。因姓李名耳,唐太宗尊其为李氏先祖。为什么又称老子,多有传说,一说其母理氏(玄妙玉女)怀胎多年,生一男孩,此男婴白眉白发,白白的胡子,遂取名“老子”。又一说李耳寿长,一百零一岁仙逝,后人尊称其为‘老子’。据孝证老子生于孔子前卒于孔子之后。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字。篇幅不长,论述精辟,意义丰富,思想深邃。1987年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评价,老子的《道德经》同古希腊哲学一样,是人类精神的重要源头。那么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什么样的机缘造就了老子这样一位智者呢?
老子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聪颖好学,家请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为师,学习天文地理、古今礼仪、国事民情等,打好基础。十三岁投奔周都洛阳周太学博士门下深造,后入太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大有长进。经博士推荐十七岁入守藏室为吏,后为守藏史。
据学者考证,守藏室之史大约相当国家图书馆馆长、档案馆馆长和天文馆馆长。春秋末期中华文明已经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可以想象周王朝的守藏室汇集有大量的文献典籍,老子应该是当时最有条件博览群书(简)的人,因此老子的思想根植于坚实的文化土壤。东周时期,史官既要为朝建记录大事,又要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老子因此对自己的时代有着透彻的了解,通晓世事人情。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作为文化中心的都城洛阳,正是文人学者汇集之地,老子掌管的守藏室,很可能就是当时学术交流最为活跃的场所。一个天赋异禀的智者,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依靠独一无二的机遇,终于成就了一部旷世经典。
关于《道德经》的成书过程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老子骑青牛由洛阳向函谷关悠悠走来,守关官员尹喜登高远望,发现大片紫气从东方飘来。紫气东来意味着智慧真人即将到达,尹喜命人清扫道路,盛装迎候。为聆听老子归隐前的最后教诲,尹喜请求老子著书,老子允诺一气呵成。遂由尹喜广为传抄家喻户晓并流传至今。后老子隐居陕西终南山,再后来在成都的青羊宫化为婴孩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