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悠长、意蕴深邃——浅析祝宝泉国画作品
□杨东志
“画工作江梅,粉桧良自夸。吾侪晕澹墨,一枝才数花。风情意自足,横斜不可加。须知自古来,画家须诗家。”星斗阑干,夜不能寐,读宋人曹勋《山居杂诗》,忽然忆及神交已久的著名画家祝宝泉。
祝宝泉,字怡斋、思觉,听松堂主,1961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光福镇香雪村,现居苏州、上海。九岁即习书画篆刻,师从王个移、陆俨少、俞云階,书法从唐碑入手,上朔秦汉诸帖;篆刻从汉印着手;画追宋元明清,对用笔、用墨、意境、气韵等均有很深的研究。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1982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7年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任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1992年退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辞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职务,从艺四十余载,得前辈大师唐云、陆仰非、朱屺瞻、丰子凯、关良等教诲,并得吴作人、刘海粟、程十发、江寒汀、陈佩秋等诸多名家指点,受益匪浅。在山水、花鸟、人物、篆刻、油画上皆有造诣。其涉猎之广、成就之大,都是当今屈指可数的,堪称“全才艺术家”。现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上海交大特骋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特骋画师、北京文史馆馆员。作品多次入展国内外大型书画展并获奖,深受业内好评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认可。他数以百计的书画作品及相关论文先后发表于《美术》、《中国书画报》、《人民日报》、《香港书画报》、《澳门月刊》、《甘肃日报》、《天津日报》、《华文百花》等报刊专辑,不少作品被赠予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际友人,并被上海美术馆等多家文博机构、国家部委、机关学校以及香港、台湾领导人和收藏家收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祝宝泉先生艺术简历先后入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各人录》、《世界华人突出贡献专家名典》、《世界历代华人艺术家名人录》、《甘肃历代书画名人录》等权威书画大典,业绩也分别被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甘肃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予以专题报道。可谓“书画俱佳,工写全能,名噪艺坛,誉满八方”。
敬赏祝老师画作,其细腻、精妙的技巧,典雅、绚丽的色彩,严谨、自如的造型和朴实而又典正的意趣,给人留下了无限的美感愉悦。经过他几十年的刻苦钻研,生机勃发的艺术与现实生活密切的结合,使得他的作品既具优秀的传统美,更具鲜活的时代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彰显着画家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阅历。
“线条优美,细腻精到”是祝宝泉先生之工笔画的最大特点。
“画者,画(指划)也。即以线为界,而成其画也”(潘天寿语)。工笔画讲究“骨法用笔”。所谓“骨法”,是指物象的轮廓;“用笔”则主要指的是线条。对此,著名美家学宗白华先生曾阐释说:“骨法用笔,即系运用笔法把握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也就是用线条描绘图像,并借此表现宇宙万物的节奏和动律,也表现画家的心灵和情感。祝宝泉先生工笔画的线条画法十分丰富,仅画人物衣服的褶纹,就有所谓“柳叶描”、“琴弦描”、“铁线描”、“橄榄描”、“枣核描”等等,画其他的物象,他的线条技法就更是因势而异,数不胜数。故而,他的工笔画线条千变万化,十分优美,甚至可以说“美轮美奂”,“美如冠玉”。
祝宝泉先生的工笔画作品,应该也是先画好稿本。因为每一幅完整的工笔画稿本,都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再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继而用狼毫小笔勾勒,接着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看上去如丝入扣,穷神尽相。同时,彼此高度协调,整体高度统一,颇合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语见《道德经》第二章。大概意思即: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是互为比较的,高和下是互为方向的,声响和回音是相互呼应的,前边与后边是相互伴随的)之道义。
“笔墨恬静,质感丰富”是祝宝泉先生之山水画的又一特点。
清初著名画家原济和尚(亦即石涛)于《石涛画语录•变化章第三》中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对于墨色的变化,古人即有所谓的“五彩”之说(即焦、浓、重、淡、清”),又有“六色”之说(即“干、湿、浓、淡、黑、白”)。但不论是那一种说法,无非就是讲墨色的“变化多端”。祝宝泉先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他的山水画用墨首先是“厚重”,给人以“厚重而不轻薄”的感觉。其次就是“透明”,做到不浑浊,不僵滞,层次清楚。再就是“丰富”,力求墨色多变,层次丰富。祝宝泉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可谓用墨既有变化,又有韵味,并以巧妙的用墨,充分表现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远近的空间感。
观赏祝老师山水画作品,你会觉得他十分讲究布局,一幅幅山水画,无不是“气势雄健,舒朗通达”。他用笔力透纸背,他构图疏密有序,他墨色浓淡合宜。仔细研读,你还会发现,他山水画艺术的魅力,无不渗透着他对生活的高度认知,彰显着他内心的丰富情感。物我合一,顺其自然,颇合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语见《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大概意思即: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大,便无限飞逝,飞逝而致远,至远而回返。所以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宇宙中四个为大的,人是其中之一。然而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之道义。
“动静结合,意蕴丰厚”是祝宝泉先生之花鸟画的重要特点。
中国画艺术追求“立象尽意”和“兴象天然”。要求画家在创作中把主体情思尽可能地隐没于自然的本来面目之中,隐“意”而显“象”,客体为主,主体为从,如入无我之境。故而,祝宝泉先生也认为:创作一幅花鸟画,不但要有好的“构图”,而且还要有美的“意境”,因为“意境”是花鸟画的“灵魂”。如果一幅花鸟画不能给观赏者留下联想的余地,让观赏者受到情绪感染,并引起一定共鸣,进而感受到花鸟画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境外之味”,才算是有意境。
在祝宝泉先生的花鸟画作品中,以情取胜的是花鸟鱼虫。它们不以空间层次为主,而是“以活泼泼的形象、自然物态的姿致风韵为特色,画面多特写镜头,刻划某一富于戏剧性的细节,突出花朵、鱼虫、鸟兽的生命力,以及人对于自然生机的心理反射”。譬如他的荷花,画家在画面中截取一花一叶,并巧妙地组合,构图简洁而富有张力,自然生态下的荷花形象,被画家赋予了一种超自然的美。荷花精微的晕染勾勒,夸张的莲蓬花蕊的造型,借助立粉表现技法,舞动的荷叶,使小小的画面传达出一种空灵清虚的境界,揭示出自然界生生不息之情境。一花一叶,凝聚了他对生命的关注关爱。画家在荷花中捕捉着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种境界,蕴含着宁静、平淡、和谐的诗意和超出具体细节刻画之上的一种“禅境”。他的花鸟画追求画中诗意和谐,尽管画幅不大,但表达的气势宏大、意境悠远,像清幽淡远优雅的诗,流露着怡然自足、平和超脱,阐释着宇宙自然不可磨灭的生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祝宝泉先生的花鸟画作品,更是通过笔墨的变化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就是启乎于心中,发乎于自然,亦即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也。他淋漓饱满的墨迹,他简单灵动的点线,勾勒在一方宣纸上,仿佛有着无限的禅意,在虚静空廖中渐渐地漫出心境。祝宝泉喜欢将花鸟画融入山水,一纸画面,看似冷漠,然而流水潺潺,小桥依然。孤舟、古树、花鸟,还有作者自己,默默地守着一纸苍桑,也守住了一份执著和坚忍。所以,他的花鸟画作品的既清新高雅,又静谧自在;既端庄典雅,又灵气活现。他善于通过笔墨的“静”与“动”来表达物像的神韵,可谓“形象神似,形神皆佳”。在不经意间就拨动了读者的心弦,甚至散发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颇合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语见《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大概意思即: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之道义。
综观祝宝泉老师的国画创作,应该称之为“师古而不泥古,鼎故而不逾矩”,既有传统的审美追求,也有观念意识的创新,这是资深画家才具有的对新境界的开拓、新格局的探索、新思维的创造。
祝宝泉先生尽管温文尔雅,为人低调,但仍然堪称中国画坛之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