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偏解《道德经》第一章

偏解《道德经》第一章

作者:吴家政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道,非常道

    在这句话中出现"""常道"两个名词,首先,我先说明一下"常道""常道"是指某个维度中的静态属性,静态属性的相互融合变化产生了物质的动态属性,而这个动态属性就指的就是"",这也就解释了"""常道"的关系。例如,在我们生活中常说到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就是其中"""常道"关系的一种体现。道可道,中的后面那个""并不是说的意思,而是应该将"可道"连在一起解释,是某个维度的动态属性是可以发现它的。"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我们是可以发现它的,但是这个属性并不是一直不变的静态属性,而是不断变化的动态属性。

    名可名,非常名

    同样,在这句话中出现"""常名"两个名词,结合上文中的对"""常道"解释,第一个""指的是可以对具有""性质的物质,第二个""命名。"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具有""性质的物质是可以命名的,但是这个命名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物质属性发生变化,物质的""也会随之变化,进而对具有原来""性质的物质的命名,已经不能再说明原来的""了,所以原来的""也发生变化。就算在现实中,我们强行保留这个名称,但是由这个名称联想到的""涵义也会发生变化,原来的""也不是原来的意思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的解释应合起来,""""是物质对立的两种属性,即一切物质都存在""""两种""的属性。""是开始之意,""是孕育的意思,模糊的说,它们是一种状态,但如果要强加区别,""从初向终靠近,说的是物质的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维度的表现,"天地"说的就是这个维度。""有小变大,说的是可以被看到的物质形态的维度表现,"万物"就是说的这个维度。"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就是,一切物质看不到摸不着的维度都开始于"",而一切可以看到的物质的最初形态叫做"",这里说的"看得到"并不是单指我们肉眼看的到的物质,还包括我们借助任何其他工具能够观察到的物质,哪怕这个工具还没有发明出来,只要这个物质是存在的,那么我们就能说是物质是"看得到"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结合上文中的对""""的理解,"常无""常有"应是具体到某个事物的"""",老子想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观察""的变化和""形态。""是奇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老子在这里用来指看不到、摸不着的""的变化。""是扭在一起,老子用来指可以看的到的物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到底是指""""还是"常无""常有",我认为指的应该是"常无""常有"。首先,上文刚说过"常无""常有",其次,在整个章节中,老子是从抽象到具体来行文的,所以这里"此两者"指的是"常无""常有""同出而异名""同出"是指一起出自于"""异名"指的是不同的名称,即"常无""常有""同谓之玄"""是动词"在一起",也就是"常无""常有"在一起的时候称之为"""玄之又玄"就是"常无""常有"在一起然后又交互在一起,如此来回交互,这就是探索""变化的法门或入口。

    【理解】

    这里就拿水来来理解,老子在道德经中拿水来解释,老子是想通过我们可以看的到的水来给我解释他说的话,其实老子崇尚水,是因为水的性质更接近于""。假设我们把水倒进容器中,由于容器不同,水本身也呈现不同的形状,但是,在没有倒水之前,其中空气也呈现不同的形态。再进一步说,容器放在哪里,我们假设只有容器没有其他别的任何物质,我们来研究这个容器,这个容器形成之后,会使容器周围的空间发生扭曲,容器内的空间就是老子说的"常无",因为"常无"的存在,这个容器才有意义,才能称之为"容器",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容器"了,但是,使"常无"存在的是容器物质部分,也就是"常有",因此,老子才说,"常无""常有""同出而异名",只要他们放在一起来回研究比较,我们就能发现""变化的奥秘。

点击数:1481  录入时间:2016/5/4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