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解《道德经》第一章
作者:吴家政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道,非常道
在这句话中出现"道"和"常道"两个名词,首先,我先说明一下"常道","常道"是指某个维度中的静态属性,静态属性的相互融合变化产生了物质的动态属性,而这个动态属性就指的就是"道",这也就解释了"道"与"常道"的关系。例如,在我们生活中常说到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就是其中"道"与"常道"关系的一种体现。道可道,中的后面那个"道"并不是说的意思,而是应该将"可道"连在一起解释,是某个维度的动态属性是可以发现它的。"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我们是可以发现它的,但是这个属性并不是一直不变的静态属性,而是不断变化的动态属性。
名可名,非常名
同样,在这句话中出现"名"和"常名"两个名词,结合上文中的对"道"和"常道"解释,第一个"名"指的是可以对具有"道"性质的物质,第二个"名"命名。"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具有"道"性质的物质是可以命名的,但是这个命名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物质属性发生变化,物质的"道"也会随之变化,进而对具有原来"道"性质的物质的命名,已经不能再说明原来的"道"了,所以原来的"名"也发生变化。就算在现实中,我们强行保留这个名称,但是由这个名称联想到的"道"涵义也会发生变化,原来的"名"也不是原来的意思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的解释应合起来,"无"和"有"是物质对立的两种属性,即一切物质都存在"无"和"有"两种"道"的属性。"始"是开始之意,"母"是孕育的意思,模糊的说,它们是一种状态,但如果要强加区别,"始"从初向终靠近,说的是物质的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维度的表现,"天地"说的就是这个维度。"母"有小变大,说的是可以被看到的物质形态的维度表现,"万物"就是说的这个维度。"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就是,一切物质看不到摸不着的维度都开始于"无",而一切可以看到的物质的最初形态叫做"有",这里说的"看得到"并不是单指我们肉眼看的到的物质,还包括我们借助任何其他工具能够观察到的物质,哪怕这个工具还没有发明出来,只要这个物质是存在的,那么我们就能说是物质是"看得到"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结合上文中的对"无"和"有"的理解,"常无"和"常有"应是具体到某个事物的"无"和"有",老子想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观察"无"的变化和"有"形态。"妙"是奇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老子在这里用来指看不到、摸不着的"无"的变化。"缴"是扭在一起,老子用来指可以看的到的物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到底是指"无"和"有"还是"常无"和"常有",我认为指的应该是"常无"和"常有"。首先,上文刚说过"常无"和"常有",其次,在整个章节中,老子是从抽象到具体来行文的,所以这里"此两者"指的是"常无"和"常有"。"同出而异名"的"同出"是指一起出自于"道","异名"指的是不同的名称,即"常无"和"常有","同谓之玄"的"同"是动词"在一起",也就是"常无"和"常有"在一起的时候称之为"玄","玄之又玄"就是"常无"和"常有"在一起然后又交互在一起,如此来回交互,这就是探索"无"变化的法门或入口。
【理解】
这里就拿水来来理解,老子在道德经中拿水来解释,老子是想通过我们可以看的到的水来给我解释他说的话,其实老子崇尚水,是因为水的性质更接近于"无"。假设我们把水倒进容器中,由于容器不同,水本身也呈现不同的形状,但是,在没有倒水之前,其中空气也呈现不同的形态。再进一步说,容器放在哪里,我们假设只有容器没有其他别的任何物质,我们来研究这个容器,这个容器形成之后,会使容器周围的空间发生扭曲,容器内的空间就是老子说的"常无",因为"常无"的存在,这个容器才有意义,才能称之为"容器",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容器"了,但是,使"常无"存在的是容器物质部分,也就是"常有",因此,老子才说,"常无"和"常有""同出而异名",只要他们放在一起来回研究比较,我们就能发现"无"变化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