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天开函谷壮关中——陕西日报记者寻访关中要塞之三·函谷关篇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2015年底,一部《芈月传》风靡了大江南北,它不仅唤起了人们重温那段历史的渴望,也让许多的人物、故事和地名再次刷新了大家的记忆。据统计,作为诸多战国时期历史事件发生地的函谷关,在《芈月传》中竟被提及和出现了350次之多,不仅令观众记忆深刻,也激起了人们探寻它的渴望。

    恰好,记者寻访之旅的第二站便是函谷关。记者是从武关回返洛南沿洛潼公路翻越秦岭前往函谷关的,秦岭山还未绿,零星的花儿间或掠过车窗,110多公里的山间公路有一半是在颠簸中度过的,加上秦岭那连绵的陡崖峭壁和不时过落而下的碎石,使我们对秦岭的“天险”有了鲜活的体验,也对函谷关充满了敬畏与憧憬。

    关中人大概没有不知道“函谷关”的。但要再问:函谷关在哪里?就五花八门了,“函谷关不就是潼关么?”“两个不是一个地方么?”

    迷惑了吧?其实,没去函谷关之前的记者和你一样,也迷惑着。

    不过,记者现在可以先告诉你:函谷关既不是潼关,也不属于陕西;但是又不能说它与陕西没有关系,因为在两千年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函谷关是秦国的属地和“东大门”,自它以西的地方就称为“关中”,它也被称为关中四塞之首。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函谷关”,它地处今天河南省的灵宝市北面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离陕西如今的“东大门”潼关69公里

    “天如一线道如绳”

    在古代洛阳通往西安的古道上,河南的崤山至潼关段因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后,即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因“丸泥可封”之险自古为军事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中原腹地与西部地区的通衢要冲;还因两千多年前中华文化圣贤老子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故而又被称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

    函谷关,以悠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载入史册,也以名关、名人、名著之“三名”风采而饮誉天下。

    自然,战争的产物也注定了与战争相连的命运,这座闻名天下、改写了中国历史的雄关,也没能逃脱毁灭的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楚汉相争中,因刘邦先入关中,西楚霸王项羽把气撒在了函谷关,一怒之下愤而烧之。

    如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上世纪90年代灵宝市政府依照古关原图复制而成的函谷关。

    循着“紫气东来”的讲究,记者从吊桥处走近关楼,远远望去,只见仿汉式的关楼和城墙矗立在谷口。城楼自南向北,建于陡峭的两峰之间,高约十几米,正中两个方形关门,两门的上方石碣刻着“函谷关”三字,城上矗立着两座三层悬山式城楼,为双门双楼悬山顶式三层建筑,气势恢宏。登上城楼远眺,对面是高耸连绵的山脉,中间是宽阔的河谷地带,外行也能一眼看出这是一个绝妙的战场。

    进得东关楼,在石块铺设的便道不远处,又见一座三层的关楼,它几乎是架设在两面的谷崖上,两边无一丝空隙,但却巍然挺立,气势非凡。两面大门上方的石条上分别刻着四个威武的大字:“函关古道”“威震关东”,赶来引导我们的“90后”导游张洋告诉记者,这个是西关楼,与东关楼一起,都是1992年灵宝市政府依据成都青阳宫汉墓中出土的砖雕上函谷关关楼的图案修建的。过了这座关楼,便进入了两千多年前的真正的函谷古道,长达15里。张洋说,一般游客都是走一段再返回来,也有的看一看听一听就回了,她也没走完过,大家是走、是看还是先走一段呢,记者心想,既是寻访,当然要亲身体验才对。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走向函谷。

    史书上记载的函谷古道“车不方轨,马不并鞍”,看来没有丝毫的夸张。抬头望去,只见两边峰岩壁立,高达六七十米,几乎没有坡度,看的人脖子都难受。脚下函谷的宽度一般也就两三米,宽处也不过10,最难行的是历经两千多年荒废中的风雨侵蚀,好多地方已经塌陷,加上枣刺般的荆棘和树木布满古道,鞋子和裤子不时就被枣刺挂住了,要不就是踩到了土窝里,真有点举步维艰的味道。

    当走到半途,前面的杂木更密,也无印迹可循,只能是顺着往前走。再往上看时,只见谷崖更加高耸陡立,两边更加靠拢,确有一番“天如一线道如绳”的感觉。大家边走边惊奇地议论着,这真是一个天然的关口战场呀,别说从上面往下射箭,就是滚石头我们也无处躲藏啊。

    在汗流浃背和气喘吁吁中,一面土崖挡在了前头,下面横满了树枝。小张说,她也是第一次这样走完全程,这应该是函谷的尽头了。一看时间,已经过了两个小时。当大家庆贺走完15里函谷的高兴劲还没缓过来时,却发现没有了上去的路,两边都是陡峭的谷崖,几乎没有路的痕迹可寻。咋办?原路返回再走15里,这是谁也不愿意的。那么只有从谷崖上攀爬了。经过好一阵子折腾,终于发现左面的谷崖不仅低一些,而且坡度大概在七八十度,上去就是公路,于是大家下定了决心,上!在开路断后、相互搀扶、上拉下推的决策下,十几分钟后,大家终于连滚带爬地站在了公路上。

    函谷古道的尽头就是西寨村,村里老人讲,函谷古道原来就从村子穿过,在村西与公路相接,再向西七八里便是黄河岸边了。站在高高的河岸上,记者看到在这里呈“几”字形的黄河从脚下奔涌向前,对岸,山西境内田间的青青麦苗清晰可见……

    翻阅史书,便会发现,“函谷自古一战场”绝非虚语。从殷商起,这里就是刀光剑影的战场,是古代举足轻重的军事要塞,上演了一幕幕激昂悲壮的战歌。

    有人说,谁拥有了函谷关,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权。

    张洋告诉记者,在函谷关建关的三千年间,曾经发生过大小战役200多次,其中有16次重大战役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与走向。

    公元前1029年,周武王伐纣,率军出函谷关会八百诸侯于孟津。两年后,天下归周,武王又在这里解散军队,刀枪入库。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联合关东五国攻秦,被严阵以待的秦军打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大败而返。公元前241年,楚、魏、赵、韩、卫合纵攻秦,秦出函谷关迎敌,大败五国军队,由此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基础。七国争雄,六国始终未能攻克此处天险,而秦国的百万铁甲正是东出函谷关,成就了秦始皇天下一统的霸业。

    可以说,地理优势是秦统一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函谷关更是居功至伟。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多次从函谷关进攻潼关,被唐军统帅哥舒翰击退,但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率兵出战,结果大败,20万人仅有8000人脱逃,以致潼关、长安相继失守。杜甫在《潼关吏》中悲叹,“哀哉桃林哉,百万化为鱼”。

    然而,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函谷关在以后的年代里,军事地位远不如当年,但这里的战事却并没有停息。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两出函谷关,与明军激战在关前的弘农涧河边,明将左良玉败退陕州;辛亥革命时,张钫起义,率新军出陕西,与清军血战函谷关,打败清军,进入中原。

    19445月,日本侵略军8万余人大举西犯,中国军队据守函谷关衡岭一线,与日军展开激战,毙伤敌联队长在内2000余人,天险函谷关,让日本侵略军望而却步;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强渡黄河,攻占函谷关,解放灵宝县城。

    记者在这次寻访中了解到,函谷关的历史并非这么简单。“当代许多人对函谷关的位置并不十分清楚,有人甚至将它和潼关混淆在了一起。”函谷关景区营销总监陈戈告诉记者:“其实,函谷关并非仅此一处,除了眼前的秦函谷关,历史上还有过汉关和魏关两处函谷关。”他进一步解释说,汉函谷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距秦关150公里。因为西汉的帝都在长安,人们习惯把函谷关以西称作关中,以东则称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这一荣光造就了第二个函谷关的诞生,那就是西汉的楼船将军杨仆,杨仆因原籍在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因被人称为关外人心里总不是滋味,感到缺少光荣感,于是便上书汉武帝请求移关。随后尽捐家资,于公元前114年迁函谷关于新安县,人们称此为汉函谷关。而魏函谷关,距秦函谷关约5公里,相传三国时候,曹操西讨张鲁、马超,为了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那里开凿隧道,筑起关楼,因距秦函谷关不远,又称新函谷关或魏函谷关。后来这里成为东达洛阳,西接长安的重要交通干线,抗日战争时城楼毁于兵火,遗址被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存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哦,原来“函谷关”经历了这么多的讲究啊。

    看来,没知识太可怕了,不然,连常识性问题都会出洋相,记者暗自思忖。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部西进灭秦,避开了函谷关,绕道商洛丹凤,经由武关攻入关中,灭亡了秦王朝,转而派兵扼守函谷关以拒项羽。项羽大怒,破关后,焚毁了函谷关,并由此进军新丰,上演了著名的“鸿门宴”。

    金戈铁马,征战杀伐,历史烟云,荡气回肠。

    饱受战火洗礼的函谷关,见证了历代王朝的兴衰明暗。透过千年烽烟,它留下的不尽是冷峻杀戮,在远去了历史烟尘的今天,这里还有着充满情趣的历史遗韵,令人流连忘返。

    函谷关,不仅作为中国最早设置的雄关和兵家重地而闻名于世,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这里更因为老子著《道德经》而被后世所景仰。

    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欣喜若狂:“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果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从命,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

    如今,在老子文化广场,高33.3紫铜锻造贴金的老子圣像伟岸挺拔,刻满《道德经》的石墙长达365,由5300块重800斤的石块砌成。“景区要求员工人人会背诵《道德经》,人人能讲有关老子的典故。不仅如此,附近村庄的许多老百姓也会背《道德经》。”

    除了军事要地,函谷关还是古代中原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地。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衍生了“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终军弃“玄宗改元”等成语和历史典故。这里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最能激荡人的胸腹,引发文思歌怀,司马迁、唐太宗、唐玄宗、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不少的名人雅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就有100余篇。李白在《古风》中高唱:“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言秦始皇出关横扫六国,使诸侯入关跪伏,而统一后又敞开函谷大门,同轨同辙,四海一家。白居易历尽宦海沉浮,辞官东行路过时写道:“山川函谷路,尘土游子颜;萧条去国意,秋风生故关。”

    在函谷关,还有许多让人称奇的古遗迹,有尹喜登高望远的“瞻紫楼”,有孟尝君门客学鸡叫的“鸡鸣台”,还有挖掘出的千年前的箭库遗址……

    两千多年前,函谷关是秦国的东大门。这里曾是秦国的领地,数十万的秦国将士、普通百姓驻守和析居在这里。经过千年的历史演变,如今的秦人,与函谷关依旧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

    启动于2008年春天的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工程,是三门峡市的重点工程,被河南省政府列入投资计划项目,其一期的景观设计,便是由西安市政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的。

    20157月,函谷关又迎来了一位秦人后裔王力凡,他因为个人喜欢秦文化而来到函谷关,看到函谷关景区规划如此宏伟,便决心与旅游景区共同运营开发。

    今年刚满40岁的王力凡,世代居住在西安市西南郊区。上世纪90年代初,那里成为西安最早开发和建设的新区。而出道很早的王力凡当时就在家门口闯荡市场,他办过矿泉水厂,开过贸易公司,也做过建筑工程。2004年王力凡南下深圳,从此在那里扎根开花结果,十几年的拼搏奋斗,他在深圳和陕西拥有了两家公司。随着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萧条,王力凡也在探寻着转型之路。也许是机缘巧合,在灵宝工作的一位老友,偶然向他谈起函谷关开发的情况,一下子拨动了王力凡的心弦,他决心在这里成就一番事业。“我身上总有一股浓郁的秦文化情结,一直挥之不去,所以自从来到函谷关后,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或许不是我选择了函谷关,而是函谷关选择了我。”清瘦干练的王力凡说。

    随着王力凡率陕西鸿帆正式入驻后,陕西企业集团总裁张院志先生与陕西纵横建设董事长殷亭国也加入到秦人铸造雄关的行列中,就此他们开始了经略函谷关的征途。目前,新的景区规划已全面启动,预计总投资将达3.8亿元,前期将打造“一湖、两轴、四岛、桥坊亭榭”的新景观,在弘农涧河函谷关段修堤筑坝蓄水,形成1400亩面积的太极湖;围绕道家文化、军事文化为两条主轴线,铺陈项目,布缀景点;在太极湖中建置道岛、德岛、接引岛、湖心岛并建道坛、德堂,以石桥连接湖岛,畅通内外。陕西鸿帆还将建设函谷关周边生态养生项目,利用函谷关的绿色生态优势,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生态湿地度假旅游综合区。

    由于紧挨着关中,记者相信,过不了多久,尘封千年的函谷关在秦人后裔的手中,必将以新的姿容、新的内涵、新的诱惑、新的使命展现在秦豫交汇的函谷古道上,它将成为关中儿女新的牵挂、新的向往、新的乐园。(记者 韩秀峰 屈荔鹏文/图)

点击数:3035  录入时间:2016/4/21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