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儒道本同源、积善累福田——“《太上感应篇》都说了什么”写作后记

儒道本同源、积善累福田

——“《太上感应篇》都说了什么”写作后记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代表人物言之“孔孟”,道家的代表人物言之“老庄”。

    “孔孟”学说之经典,乃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之传承,说明孔孟之前有“往圣”;而“老庄”往前追溯,同样是黄帝、伏羲一脉的传承,说明儒道本同源。

    儒家学说,讲的是贯通天道之后的入世之“道”。倡导只有践行“仁义礼智信”,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学说的核心,可以用四个字说清楚——里仁为美。明白了“里仁”就是“居心仁厚”,就能心生善念慈悲为怀;明白了“里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宽容待人与人共荣;明白了“里仁”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能善行天下成就人生。“里仁”涵盖了“五伦”“八德”,展开来说,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再展开来说,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做起;做好这一点,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才会“仁爱和平”。

    儒家之道,按照《论语》所言,“一以贯之”,“本立而道生”。“本”就是心,心不正,无法修“道”。正如《管子·心术》中所言:“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心处其道”,才是人间正道。《孔子家语》中有言:“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弗能如也。”存亡祸福,都界定于自己。自然的灾害怪异,是不能强加给人的,由此可知,祸福皆由自身造成,天灾地变是在警示我们,应当弃恶向善才能转祸为福。

    “道”的作用,孟子用一句话说清楚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也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贯通之道。

    道家学说,讲得是如何修为才能贯通天道。贯通天道,修为要从练好基本功开始,正如《太上感应篇》所言,只有坚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而久之,才能体悟 “道可道,非常道”的天道之妙,才能享受“道可道,非常道”的天道之益。在这一点上,与佛家的身无恶行、口无恶语、意无恶念的“十善业道”是相通的。身无恶行,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口无恶语,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意无恶念,就是“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道家学说的核心,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道法自然。如果不明白“自然”意味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善念从何而生?如果不明白“自然”意味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善行从何而来?

    道家之道,依照《道德经》所言,“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把“道”的功能和作用讲得言简意赅,鞭辟入里,这和儒家《中庸》所言异曲同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践行“不可须臾离也”之“道”, 最终一定会如《尚书·周官》所言:“作德,心逸日休”,反之,“作伪,心劳日拙”。

    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两家的学说虽风貌各异,然所论都是心学,所述无非是“道”,角度各不同,殊途终同归。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成为了一个明白人。一个明白人,从儒道两家经典的任何一句话中,都能开启心智,都能得到启迪,都能有所感悟。善心成正道,正道养人心。不把自己的心当作提高修养、提升境界的唯一场所,难以修“道”,也就难以成就;难以成就,也就难以得到幸福之源、快乐之本。

    《周易》中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尚书》中有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弗可逭。” 《道德经》中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菜根谭》中有云:“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十善业道》中有云,“造业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佛家对积善之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种福田”;而儒道两家的群经所论所述,不也是强调积功累德为自己种福田吗?

    圣贤教育,历久弥新。我们为何不努力积善为自己累福田呢?

    是为后记。

点击数:2741  录入时间:2016/3/25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