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反观反思、矫枉过正

——《老子》智慧窥奥
                                            谢直真

反观世间事物,反思成败得失,用独特的方式来阐释事物的规律,为人的真谛,用看似偏颇不合常理的讲法去矫正业已过头过火的情状,这是《老子》智慧的思辩方式,也是《老子》智慧之所以成为“大智慧”的原因。
      老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狼奔豕突,人们贪欲膨胀,机巧诡诈盛行。朝野上下,达官平民皆奉权谋争夺为圭臬,人们的思维方式少有能够脱此窠穴,整个社会因争强好胜而陷入恶性循环。深感于此,老子以天道察流弊,用反观的眼光、反思的精神、“反常”的讲法(正言若反)道出了符合宇宙规律,符合“大道”的求羸之道,达到了察常人所不能察,言常人所不能言的高度。从如何看待贤、贵、善、智,如何对待进退、伸曲、强弱,如何对待为与不为等方面,都能清楚地看出这一特点。
试粗略罗列、小解如下,求教方家,抛砖引玉。
                                (一)
    第三章提出不要崇尚贤能之士,使人们不去争逐名位,这跟“见贤思齐”的主流理念相反。这样的主张道理何在呢?因为这些“贤人”都是志向远大、权谋机巧之人,有的还可能是假“贤人”(第十八章“智慧出焉,有大伪。”)并且这类“贤人”太多、太多,彼此争锋不断,如果亿万人民都向这类人看齐,世间的纷争就会愈演愈烈,倒不如人人都平平实实地做人,倒能使世界平静,对人对己国家对世界都有利。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亦同此理。因为知善与行善不是一回事。“知”善之人为邀名骗利而行“伪善”怎么办?“知善”之人为御人自己“做恶”却要别人“行善”怎么办?还是大家不知“善”、不知“美”,各安其分更好。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老子之“愚”,乃“归真返朴”之意,反对多智巧诈,蔽其朴也。与所谓的“愚民”政策不能相提并论。

                                                    (二)
    第五十七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如何理解这些话呢?强调法纪,提倡进取是对的,但是回头看看,人们在用制度管人当中,是否出现了太多太滥的制度(法令滋彰)呢?其结果如何?在“进取”教化过程中是否存在“瞎折腾”呢?如果是,从矫枉过正的角度想,“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才是最好的避免瞎折腾的办法。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同理。第八十章提倡“小邦寡民”,“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总比虏民扩疆的争战好。
(三)
    第二十二章的“曲则全,枉则正,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五十三章“守柔曰强”,都是顺应对立统一和正反转化的规律,从和人们相反的视角观察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所以第七十六章进一步讲“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第七十八章讲“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第八十一章整章都充满这种精神。
与上述相关联的是“为而不争”。第七章讲退让反而能够领先,不考虑自己反而能够更好地保存自己,就是“不争”。因为,退让不争,无私无我,不论对手是麻痹了斗志,还是消除了反感,发现了良心,甚至想化敌为友,都有对“我”有利,同时还净化了人际环境,也更能得到旁人的理解、同情和支持。这也是从总结那些好争斗之人、自私之人失败后从反向悟出的真理。从第七十三章讲“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然而善谋”,可以看到“不争”的积极成果 。所以第二十二章进一步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作者系中共福建闽清县直党工委副书记   
     通讯处:中共福建闽清县委大楼 
     手机:13338293506   
      邮编:350800  

点击数:1142  录入时间:2011/3/22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