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老子与中国图书馆事业
|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标志之一便是在很早的年代中国就有了图书典籍。《吕氏春秋·先识》记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这表明我国在夏代已有图书典籍,商代当然也有典籍图书,而且这些图书最终又都被收入到周王室图书档案馆里。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也就是说,在公元前530年,楚国的左史倚相就以能够读懂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而这些图书应当出自周王室图书馆,记录着当时的图书分类方法。 关于中国春秋战国及其更早时代的图书形式和物质载体,《墨子》的《尚贤下》和《兼爱下》等篇章记述的先圣时代所使用的图文信息载体包括“书之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根据笔者的研究,《三坟》是以泥版(包括金石)为载体的图书,《五典》是以竹简、木简为载体的图书,《八索》是一种结绳纪事(包括丝帛载体),《九丘》是实物模型地图,参阅《三坟五典几人知》 (《文史杂志》2002年3期)。 老子长期任职周朝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时间在公元前6世纪(笔者在《老子隐迹》一书中推测老子出生在公元前592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有:“老子者,楚苦县(注,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张苍传》亦称“老子为柱下史”,所谓“柱下”,即藏书室的柱下,因以为官名。老子在任期间,孔子曾前往向老子问礼求学,事见《史记》、《礼记·曾子问》、《庄子·天道·天运·田子方》、《吕氏春秋·当染》等。 值得注意的是,周王室的图书典籍在2500年前神秘地失踪了,以致我们今天还要下大力气去搞夏商周断代工程,为的是搞清楚西周的编年史、商代的编年史、夏代的编年史。不过,笔者认为我们今天还有希望找到上述早已失踪的周王室图书典籍,因为种种迹象表明,这批图书被人有计划地秘藏起来,并一直静静地躺在那里。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因嫡长子不久亦去世,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乱,嫡次子王子丐被立为周敬王,庶长子王子朝将王子丐驱逐出王城(今日洛阳)并自立为王;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国出兵支持周敬王复位,王子朝见大势已去遂携带周室典籍投奔楚国。此事件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由于管理周室典籍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而王子朝又是有计划地撤离,因此我们有理由做出如下推论,即与王子朝同行的应当还有原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员和学者,其中应当包括老子。这是因为,老子长期供职于周王室图书馆,有着强烈的敬业精神,以及相应的保护图书典籍的责任感和大智慧;因此老子很可能直接参与了周室典籍的拣选、包装、分类、运送和秘藏的工作,而老子之所以辞周退隐亦与此事件有关。 至于王子朝携带周室典籍的主要目的,乃是为了表明自己仍然是周王室的正统继位人。那么,王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什么地方,周室典籍又到哪里去了 呢?目前流传下来的史书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今天能够找到的线索是《皇览》(三国魏文帝时编写的百科全书)的记载:“(王)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芪 自谓子朝后也。”也就是说,王子朝的墓在今日南阳石桥镇;此外,今日南阳地区的镇平县有地名晁陂,这些地方可能都是王子朝后裔的聚居地。 据此,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即王子朝奔楚之后,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没有定居在楚国都城,而是选择在既安全又靠近周王室所在地的南阳定居。与此同时,王子朝也不会把周室典籍交给楚国君臣,而这样做的目的仍然是要保持自己是周王室合法继位人的宿求。当然,不能排除交一些见面礼,毕竟是客居在别人的地盘上;例如,将帝禹时代的《五藏山经》、夏代的《海外四经》、商代的《大荒四经》、周代的《海内五经》编辑成《山海经》一书,送予楚国(参阅全彩绘大画册《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职书出版社,2003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子朝会把周室典籍秘藏起来;为此笔者在1992年撰写长篇历史探索小说《老子隐迹》(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时,特意设计了老子劝王子朝将周室典籍秘藏于深山的故事情节。 众所周知,老子对周室典籍的整理和分类工作,奠定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基础。与此同时,老子撰写的《道德经》则开创了个人撰写著作的先河,而老子之所以能够撰写《道德经》,则与他的上述经历有关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上帝主张回归动物,孔子主张人就是人,佛祖主张人可以超越人,参阅我的《探寻圣人的足迹》一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入楚刺杀了王子朝,《左传》在记录此事时没有再提及周室典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此之后的2500年的时间里,再也没有文人学者去追寻周室典籍的下落,这批人类文明史上的无价之宝就这样被国人遗忘了。值得注意的是,《庄子》记有孔子曾准备把自己的著作送到周王室图书馆,似乎表明周敬王有意征集天下图书重建王室图书馆;此外,所谓孔子五十岁才读到《易经》的说法,以及孔子删编《诗经》的记载,均表明着周室典籍的外传。事实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恐怕更是直接受益于周室典籍的外传。 墨子,名翟,出身于百工家族,其姓顾名思义当是制墨之工匠(兼制简、抄书之职),笔者推测其先人当年追随王子朝奔楚(墨子老家,一说在山东腾州,一说在河南省鲁山县)。事实上,当年支持王子朝的主要群体即百工,墨子能够组织秘密结社,应与百工支持王子朝,以及百工追随王子朝奔楚后隐居割据有关。 墨子约生活在春秋之末、战国之初(或谓生于公元前480年九月初八,属鸡),是当时活跃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实践家。他制作的木鸟,与鲁班的不相上下,都能在天上连续飞三天三夜不落。他有条件读到许多书,相传他出远门的时候,车上总是放满了一捆捆的简牍(《贵义》“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关中,指车上的横栏)。也许正是由于墨子有条件读到许多书,才使他从普通的工匠生涯中脱颖而出,成为工匠(包括广大社会下层群体)利益的政治代表。 笔者愿意进一步指出,当时外传的并不是全部的周室典籍,而且也不都是周室典籍的原本或原始文献,而是有选择的抄写本。也就是说,追随(自愿或被迫)王子朝奔楚的原周王室图书馆的官员和学者(及其后裔),为了谋生而开始了抄书、编书、卖书的生涯,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图书出版业了,它的出现正好与私学的兴起同步当然也在情理之中。 笔者愿意强调的是,两千五百年前发生在我国的图书失踪案,对人类文明文化史来说乃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但是,如果我们今天能够重新找到它们,那将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幸事,也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一大盛事,许多千古文化之谜都将迎刃而解,中国的周代、商代、夏代以及先夏史都将清晰起来,笔者乐观地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重构文集040808Z80—2800王红旗(重构) 电话:51843850 信箱whqtpw@sohu.com
|
点击数:614 录入时间:2011/3/22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