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道学
[导读]总的来说这三大文化体系殊途同归,虽然三者包括在传播形式等方方面面上都不相同,但归根结底,最高的境界是一样的。所以为什么总听人说有关三教合一的理论,这三教为何是殊途同归或一样的呢?
三教阐道
陈一丹:就《道德经》而言,我们开宗本源地交流、用通俗一点的理解,何为道?何为德?在这一问题上,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广大的网民,从这一层面上,我们先来从《道德经》的道德来入手,以此来让广大网民更好地了解我们道家,请任老、任主席谈一谈这方面的见解。我们直指本源:什么是道德?
任法融:在今天都是道法自然(不离道的范畴)的,(大家)都放宽松一点,这是一个漫谈。
陈一丹先生向任法融道长赠送自己的笔墨
一、儒道原本是一家
任法融: 你刚才提的主题,道和儒、释,这三大文化体系啊,在人类的发展进步中应该说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先秦、尤其是在原始时代,道、儒不分啊,它是天人合一的文化。那个时候没有道、儒,道、儒是互补的东西;道儒在什么时候分了,就在春秋时候,在诸子百家形成之后,以孔子、孟子学说为代表的就是儒家学说;以老、庄为代表的人物就是道家学说,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才分开了道和儒的关系。
二、三教殊途同归
任法融:关于释家,释文化是自汉代从西域而经中国(传播)来。释文化以梵文为主,但释文化进中国来以后,还是借助中国的道、儒文化来阐述它的佛教。那么它为什么借助中国的道、儒文化呢?(因为)它的梵文、梵意中国人不易理解。所以它是通过借助中国的道和儒文化来阐扬佛法。总的来说这三大文化体系殊途同归,虽然三者包括在传播形式等方方面面上都不相同,但归根结底,最高的境界是一样的。所以为什么总听人说有关三教合一的理论,这三教为何是殊途同归或一样的呢?从三家经典著作上我们不难寻找到答案。
任法融:道教(早期)唯一的经典就是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全篇共5000多字;而佛教的《金刚经》全篇也是只有5000多字,它是通过历史故事来阐扬佛法。佛文化最后浓缩为《波若波罗蜜心经》,全篇只有260个字,你看佛文化最高境界是总结到260个字;但这些佛文化(无论)如何的博大精深,都是汉民族群众不易理解的,它仍然是借助于中国的道、儒文化来传播佛教、使老百姓了解它的内容。假如三教合一在一体,有助于从宏观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三、何谓道?
任法融:道就是以道德作为它的核心内容,它的宗旨、它的信仰是道德,它的修持方法也是道德,它最后的目的也是一个道德观念,这就是道教的开源。
四、儒文化中的道德思想
任法融:那么儒文化呢,孔子发明的时候是什么样啊?我们知道儒文化的经典特别多,他有“四书六艺”,“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说“五经”里就包含“六艺”。这“六艺”讲了什么内容呢?它的原理都是阐发“四书”。“四书”的唯一宗旨都归集到《大学》,《大学》的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把我说的话全盘录上,我说错由我负责任,你们这个总要宣布出去。《大学》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还是突出了一个德。他的意思是什么呢?每一个人先要明德,然后再“亲民”,想要让老百姓达于至高的境界,就需要大家都悟解了德的内涵。它这一句话是渊源于道家的一种思想,只是它具体到实践策略了。
任法融:所以这个道德是如何体现的?它体现在这个仁,仁中人、爱人也(仁者爱人),一个人有益于社会有就是那个“仁者(有道德的人)”,仁是由人阐发的,所以儒家就纯粹讲了一个仁义。这个道德和仁义到什么时候有争辩了呢?其实历来就有争辩。你比如说发展到唐代时候,公认学问最高的是谁呢?就是韩愈,那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韩愈看了老子讲的道与德后说:道家讲的这个道和德太抽象了,人们不容易理解啊;还是儒家的仁义比较现实一些。所以唐代时韩愈的《原道》篇对于道德的描述是抽象、空虚的,他将老子的道和德转换成为儒家的仁义。所以儒家思想在人间社会的影响就更广泛了。
五、佛教文化中的道德体现
任法融:而佛文化怎么样呢?佛教进中国来时,为什么要讲个“三教合一”,你不能只讲啊?你仅仅空口一说是不够的,所以就从它的著作、经典、信仰上讲。那个《波若波罗蜜心经》讲了什么内容呢?讲:“舍利子,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这东西还是阐扬的老子所说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佛家讲“舍利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永恒存在的一个东西啊,说明它还是一个永恒存在的道啊。佛教又讲:“普渡众生,脱离苦海,早登彼岸”,它的意思是人最终还是要讲究德,佛教崇尚善。所以说这三大文化体系在人类进步中、占了整个时期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一代治国者,倘若不突出德和仁和善,你治国没有任何依据。
陈一丹:对,我非常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