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老子《道德经》的实质
摘要:老子在《道德经》的开场,就解释了他的论著使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论述方法。而阅读全篇可以看到,他的论著通篇都是对社会政治规律良性与恶性演化关系的论述与诠释,并通过大量引述各种常见的自然事物的运行规律,来进行引导性解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 愿景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名著,被道教奉为镇教经典。可是,道教的创教,却是在《道德经》成书后的数百年。而且,道教的创教,融合了中国本土的多支神巫宗教教义,对《道德经》的研究与宣教反而淡化了。那么,《道德经》真实社会价值应该怎么评价呢?我在这里提出我的译解观点,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老子李耳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对“道”字的含义和论著的论述方法进行了解释。翻译成现代语言是这样:“这里谈论的道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道字的含义,用这个字来命名有特殊的含义。这里说的道,在其没有名字的时候,那就是在天地万物创始之前。当道有名字的时候,万物的母体都已经存在了。所以,它有常无欲和常有欲两种表现形式。常无欲可以通过分析推理来发现它,常有欲可以通过在旁边观察来总结它。常无欲和常有欲两种表现形式同出而异名,合在一起称之为玄,玄之又玄周而复始,就成为天地之间各种事物运行规律的法门。”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的开场,就解释了他的论著使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论述方法。而阅读全篇可以看到,他的论著通篇都是对社会政治规律良性与恶性演化关系的论述与诠释,并通过大量引述各种常见的自然事物的运行规律,来进行引导性解释。
老子在79章中写到:“调和大的民怨,几乎都会遗留下一些余怨。所以,圣人持有契约(佃租或贷款)左侧的存根,不会强责于人(交税或还贷)。有德的领导人(胞族或氏族首领,等同族长)会管理好契约因势利导,无德的领导人不问因果只是强令人民履约(交税或还本付息)。天道没有亲疏远近,只是常常和施行善行的圣人(领导人)站在一起。”
老子在81章中总结道:“诚信的言辞并不是美言,华美的言辞并不可信。施行善行者不诡辩,诡辩者不会行善。理智者不冒险博弈,冒险博弈者不理智。圣人不会仅仅为自己积累财富,只有为人民利益积存财富,管理的(社会保障型)财富才有存在的生命力。在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合理地分配给人民,管理的财富才会越来越多。天之道,利民而不害民。圣人之道,是可持续地为人民服务,不是与人民争利。”
但是,老子在整篇论述中,并没有给出解决当时社会“诸侯征伐、礼崩乐坏”状态下,社会矛盾的具体解决方案。并且,他在80章中明确表达了他对过去历史中曾经广泛存在的,在当时的现实社会中,依旧能在偏远古朴的诸侯国或附庸诸侯国中,可以实地观察到的社会景象:“小国寡民,让人民拥有祭祀器具却不轻易使用,让人民重视死葬祖坟而不远徙征伐死葬异乡。虽有舟车,人民却没有乘坐征伐的意愿。虽有甲兵,民众却没有陈列阵仗的需要。使人民回到结绳之政时期的政治状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于是,这里出现恢复结绳之政这个似乎要开历史倒车的论述意愿,与整篇论述的基调格格不入。我百思不得其解,在把这个问题放下十年之后突然想通了。
“邻国相望,鸡犬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表述,并不等于闭关锁国。只代表那个时期的国家制度(习俗)规定,人民不得越过国家领导人象征的国家机器私自外交和跨国贸易,并不等于国家(氏族或胞族)之间不定期进行盟会外交。在盟会过程中,诸侯国之间会约定事项和落实完成约定事项。当然,主要以“以物易物”方式进行的贸易,只是盟会约定事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句表述和80章开头的表述,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大量出现的、诸侯征伐导致的、社会动荡和既有管理秩序(周礼)的崩溃。而从第80章中部描述的“使人民回到结绳之政时期的政治状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情景,可以看出老子渴望通过《道德经》的论述,期待后代领袖(圣人)能够借鉴该篇论述,推动农耕文明时代“和谐社会”政治愿景的重新再现。
所以,从《道德经》后三章的总结性表述看,论点与包括《资本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阐述的、发动广大劳动人民起来革命和革命成功后未来要建设的、工业文明时代的共产主义愿景,殊途同归。
综上所述,基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老子著述的《道德经》,完全可以看作农耕时代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论著。
2016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