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养生之道,返朴归真
|
老子强调人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章)。他在《道德经》中,专门写了《反朴》和《归元》两章。怎么样返朴?“知其熊,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28章)。对老子的这段话,从养生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知道大脑中存在着属于阳的动态(知其雄),要注意锻炼成属于阴的静态,并且稳定到经常不变的程度,就恢复到婴儿时期的纯真姿态了。知道大脑中存在着有形有象的状态(知其白),要注意锻炼成无形无象的状态(守其黑),,使精神活动受到节制,并稳定到经常不变的程度,就恢复到能够长生久视的无极状态了。知道大脑神经容易兴奋(知其荣),要注意锻炼使它抑制(守其辱),使神经活动象水流入深谷,并稳定到既不兴奋,又不抑制的最佳状态,就恢复到先天时期那样丝毫没有人为做作的朴素质地了。 怎样归元(即归真)?“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况,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况,济其身,终身不救”(52章)。意思是说,作为形成天地万物之始的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既然知道是它生的万物,就知万物是其子;既知万物是其子,就应反过来守住作为万物之母的道。这就叫归元。人们只要能守住道的元始之德--“不自生”和“利而不害”,他就会“没身不殆”,一生到老不会遇到什么危险。要闭塞耳目不听不看损人利已的事,紧闭口舌,不说损人利已的话,就终身不会受到困窘。若是放开耳目去听去看能引起私情私欲的事而耗神,再去为私情私欲奔波而伤精,那就会惹祸遭殃,使你终身不可救药。 为什么要返朴归真?老子认为,物极必反。“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58章)。朱自清在其所著《经典常谈》中就指明了这一点:“老子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世界也如此。这就叫‘常’。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需避害,自然能避害。所以说‘知常曰明’。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必反。此事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 老子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形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2章)。“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自见,故明;不自伐,帮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他的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一分为二的,并且各以一定条件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物极必反,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要人们通晓这个道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表其功,不自夸其长,事事返朴归真,一切循道而行,便不求吉而吉自来,不避祸而祸自去。此养生之大本,不可不慎。 真理从来都是朴实无华的。返朴归真还可以理解为实事救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还要求人们善于从萌芽状态就看清事物的本质。要防微杜渐,还要慎终如始。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63章)。又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徽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64章)。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养生。对于疾病,也要“治之于未乱”,因为“其未兆易谋”。不慎得了病,要早治、快治,因为“其脆易破,其微易散”。即使患了大病,也不必着急,要相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要能认真治疗、锻炼,持之以恒,就能积小胜为大胜,“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总结他自己的经验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能理解为不敢创新,应释为:不要自我卖弄,事事抢在别人前头,要大器晚成)。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后且先,死矣”(67章)。这种求勇于慈,舍俭且广,求成于后的态度,即“欲益反损”、“欲取固与”的辩证态度,绝不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不然的话,“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肯定要走进死胡同。 三、开丹道养生功的先河 道家尊老子为始祖。道家的丹道养生功,以《道德经》为其理论基础。 倍受道家推崇的《黄庭经》,即本《道德经》之义来谈养生。其第三章《致虚》有云:“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心自安”。即是说,天下事物皆有自然之理--道,顺之而行,则诸事不烦;无妄念私心,则心自安闲。刘一明在《黄庭经解》中说:“经者,经也,道也。黄庭经即演说中之道也……《道德经》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人能守此一中,须臾不离……则内外光明,表里莹静,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而为一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千变万华,总是一中”。《黄庭经》对后世的养生学有很大影响。唐·吕洞宾《题宿州天庆观诗》云:“肘传丹篆千年术,口诵黄庭两卷经”。宋·陆游《道室杂兴诗》云:“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 相传,钟离权著、吕洞宾传的《灵宝毕法》,以道贯彻始终,它开头说:“运于道,所以天长地久”。“道生万物……人同天地,以心比天”(《匹配阴阳第一》)。中间说:“真阴真阳,相生而成”(《玉液还丹第六》)。最后说:“冲和之气,凝而不散,至虚真性,恬淡无为,神合于道,归于自然”(《内观交换第九》)。此法分三乘九期。修炼“匹配阴阳第一”期,可使“疾病消除”;修炼“聚散水火第二”期,可使“痼疾宿病,尽皆消除”;修炼“交×龙虎第三”期,可使“情欲不动,百骸无病”,从而“延年益寿”;……炼到“内观交换第九”期,即可“渐入无为之道,以入希夷之域,斯为入圣超凡之客”。可以说,《灵宝毕法》是以《道德经》的理论为指导,系统地论述了养生的理和法,从而奠定了丹道养生功的基础。 宋·张紫阳著《悟真篇》的第一首,就是讲的悟道:“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他还在《悟真篇·自序》中说:“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即立跻圣位。明心体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乱其真,则刀兵乌所伤,虎×乌能害?”于此可见,张紫阳对《道德经》也是拳拳服膺的。 清代丹道大家悟真子刘一明,在其所著《会心集》自序中说:“阴阳性命,总无二道”。《会心集》中载有这样两首诗: 日用常行道在身,虚灵不昧是原因, 万般色象都离去,才见当年旧主人 --《悟道》 不晓真铅在那厢,烧茅炼药总为狂, 诸般做作皆无益,返朴归醇是正方, --《破迷正道》之二 其基本精神,也是返朴归真,神合于道之意。 综上所述可知,道家丹道养生功的源头确实在老子的《道德经》。 ----- 注;文中所引《道德经》原文,均据韩秋生《道德经意释》 (作者系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传统养生学社副理事长)
|
点击数:777 录入时间:2011/3/22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