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解读《老子》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解读《老子》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刘宗明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该章的一大难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古今解读不一。意见分歧很大,今举几例供大家参考:

    例一:《道德经》译文注释:

    (1)    为学日益:为学:是反应探求外物的知识。此处的“学”当指政教礼乐。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见智巧。

    2)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的途经,领悟事物来分化的状态的“道”。此“道”指自然之道。

    例二:仼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他注重理性思维这一点是对的,指出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应有所不同,也是对的。老子的错误在于把理性思维绝对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义,甚是陷于排斥感性认识的错误。(《老子的研究》、《老子哲学讨论集》第23页)

    例三:张松如先生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并不是老子的一种什么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的主张,而是一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客观反映。“本章正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概括对“礼”所作的探源与批判,而且是具有相当深刻性的。”“在这剖析过程中,由于受着不得突破的阶级的局限,在所推导的结论中,还带有一定的复古主义色彩,显示了骸骨迷恋的情绪,而不曾投射出向前看的目光。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它有关“学”与“道”、有关“日益”与“日损”的辩证思维的光辉。(《老子校读》第281页)

    例四:殷旵先生在他的《中和之道》一书第240页这样说:第一个讲为什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有一次我看电视,讲了这样一件事:邓小平先生在上海百货大楼,给他的孙子买了铅笔,橡皮。当时他对营业员说,铅笔是为了给孩子好好学习,橡皮是让他错了就知道改。我当时就想到:这不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最好注释吗?再用蚕作一个例子,可能在座的没有养过蚕,但大家可能知道,蚕是每天二十四个小时不停地吃桑叶,它是从很小的幼虫渐渐长大到又白又胖的蚕姑娘。它不停地吃桑叶,这就是“为学日益”呀?长大后又不停地吐丝,吐到什么时候为止?吐到做成茧把自己全包起来了——作茧自缚,这就是“为道日损”呐!以后又在茧里不吃不喝也不动,这不就是一种“无为”的状态吗?实际上它真的无所为吗?不是,它是在长翅膀,是想大有作为。翅膀长出来以后,它又咬破茧飞出来,展翅飞翔,这个展翅飞翔不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吗?

    先生的这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即诠释了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又诠释了“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太精彩了。

    例五:最新出版的《道德经解读本》是这样解释的:

    (1)    为学日益:研究世俗学问,则伪诈奸邪一天天增加。

    2)为道日损:修行自然之道,则私欲私爱一天天减少。天道指清静无为之道。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研老学者们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解释各有不同的看法,方出现了众解纷纭,各自其说的现象。那一种解释是正确的?谁也说不清楚。

    下面就谈谈个人的感悟及见解,不妥之处,请指正。

    本章经文仅有三十六个字(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其内容哲理及其深奥。本章经文的难点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要解决这一难点,首先先看全文的核心内容写什么?是写“万物之道”还是写“人道”,根据经文内容很明显是写“人道”。《老子》五千言真经的核心内容,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道大”的“道”指宇宙呈混沌物状时,在其体内自然生成的“大道”,也正是“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一个道。这是其一。其二:天道(太阳)其三:地道(地球),其四:人道(人类)域中的四大,体现了老子的“天人合一”,“人道合一”的理念。在“老子为道”这一章中,其核心内容都是为“人道”而写的。

    知道了这一点,解经才有了目标,这一目标就是人。那么,我们就围绕着人来解经:

    解读经文

    本章内容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起到“以至于无为”。

    第二层:下余的经文内容。

    解读第一层:

    我们先看几个例子,以实际例子结合经文来解读。以现代人为例:

    小孩上学的年龄大都在六周岁或七周岁,也就是说,人生从这个年龄就开始求学了,当父母带着你到学校报名入学注册开始,你人生的“为学”已经开始了,这个“为学”可说是“求学、做学问”。古代称之“拜师求学”都可以,入学后的第一天,老师教会你认了十个数,十个汉语拼音字母,十个汉字。第二天,老师又教会你认识了二十个数,十个汉语拼音字母,十个汉字。这第二天的知识比第一天增多了,第三天,第四天,逐渐的增多,这不正是“日益”吗?从你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到你大学毕业或者高中毕业为止,你人生“为学”的求知不正是一天比一天增多吗?人生的这一阶段老子定为“为学”阶段,知识一天比一天地增多,老子称之“日益”。人生的这一过程,老子用四个字定为“为学日益”。

    当你大学毕了业,你会干什么?找工作,自己去创业,开公司,当教师,到农村当村官等求份工作,当然,也有的继续考研,出国留学,不管怎样,当一个人学业有成之后总要回到社会之中去干事业,当一个人踏入到社会之中开始干事业的第一天起,那他就开始“为道”了,这个“为”就是去工作,干事业。这个“道”就指那个开始“干工作,干事业”的“人”,因为“人”就是“道”,这就是“为道”的真正内涵。从“为学”结束转型到“为道”之时。为人生的第一个转型,人生的“为学”阶段,为“得”为“益”当转型到“为道”阶段时,则为“失”为“损”了,这先“得”而后“失”先“益”而后“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个“益”与“损”正是《易经》六十四卦中《风雷益》卦和《山泽损》两卦的卦名,老子依据《益》卦与《损》卦两卦互为转型的哲理论证了人生由“为学日益”转型到“为道日损 ”,然后,又由“损”转型到“益”,从而推动了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这其中。也论证了人生的规律。

    那“为道”又为何“日损”了呢?下面通过实例来解读。如: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当了教师,从他走向讲台的第一堂课开始向下面的学生传授知识之时,这时,他真的“为道”了,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他又“日损”了,损什么?“道”的“损”要用心去“悟”方知晓,白天,老师要为同学们讲课,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一个过程其实就是“损”。而得“益”的是学生,这就是《易经》《损》卦转型到《益》卦的一个过程,老师的《损》又是他“为学日益“得来的,这位老师先由个人的“益”转型到“损”。自己的“损”又使下一代的人得到“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成为人生规律。

    老师白天忙于教学,管理,各种活动,到了晚上,在灯光下又开始用心备好第二天讲课的内容,写好教案之后,又开始精心 地批改学生的作业,一直到深夜……这一天,老师“损”的是什么?是“心血”是“精神”。这就是“日损”,人从开始工作之日起称之“为道”,同时也有“日损”,故老子曰:“为道日损”,人们时常把老师比作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个比喻十分恰当,这点燃了自己就是“损”,照亮了别人就是使下一代人得到“益”,这一支“大蜡烛”从开始点燃之日起,就开始日损,看吧!第二天它就耗去了一截,第三天,它又继续往下耗损,第四天,第五天,一个月,一年,十年……它会一直耗“损”下去,这种“损”的过程叫做“损之又损”,这支“大蜡烛”,“损”到什么时候才算玩呢?大家想一想,直到它自身的“油”全部耗损完了,不能在发出光亮之时,它真的不能在“损”了,这时,这支“大蜡烛”就真的“无为”了,所以,老子又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以至于”就是“损之又损”的结果是什么样子的?曰:真的“无为”了。什么事都不能干了,这就是人生规律。

    这一层,老子从人生的“为学”开始论述,“为学”的好处是“日益”,使你每天都有新的收获,知识会越积累越丰富,当一个人完成自己的学业之后,转型“为道”之时,就开始“日损”了,而这“日损”的结果,又使国家,使人民获得了“益”,使国家越来越富强,社会越来越进步,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人民在文化生活等方面越来越好。人生的“日损”是一个漫长的时间段,日日“损”、月月“损”、年年“损”。这就是“损之又损”,那么,这一“损之又损”的结果呢?“以至于无为。”到了老年什么事都不能干了。是真正的“无为”阶段了,这是人生“为学、为道、无为”的三段论。也是人生之规律。

    那么,我们单解“为学日益”一句话,还有更深刻地内涵:人要终身“为学”方能终身“日益”。我想,这样解读大家都能理解。人为什么要终身“为学”?终身“为学”又有哪些好处呢?古人有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意思不就是叫人终身“为学”吗?古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为学”方法呢?这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当一个人开始“为道”之日起,你才会发现人类社会之中有你好多好多不懂的东西,有好多东西是自己从未见到过的,《易》有万事万物。一个人刚从学校大门走出步入到人类社会之中,这万事万物,你能了解多少?这时,你会大吃一惊,说自己的知识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就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就够你学一辈子的,自然科学里面的学问就更复杂了,先人的四大发明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所以,古人又有“实践出真知”一句真言留给后人。这句话有深刻的内涵,又有很深的哲理,请君好好地感悟一下吧。

    下面再举一物,没有生命之物,它不会“为学”,只会“为道”。我们看看这个“物道”当它从“为道”之日起是如何“日损”的?它又是怎样“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呢?

    一双刚做好的新鞋,这双鞋子就成了“物道”(鞋子的外面为阳,中空为阴,才有了鞋子的作用,这一阴一阳就是“道”)这双新鞋在没有被人买去,没有被穿在脚上仍为“物道”,不能算“为道”,为何?因为鞋子没有开始工作,他还没有真正起到保护主人的作用,一旦它被人买回去,从它被主人穿到脚上开始走路之日起,这双新鞋才算“为道”,因为它开始工作了,鞋子的任务就是保护好主人双脚不受损伤,当遇到“敌人”(钉子、刀片、石头尖)来袭击时,鞋子便奋不顾身地向前去,保护主人的双脚,甘愿自己的“肉体”受损,这就是“道”心,也就是从这一天起,这双鞋开始“日损”了,主人走到那里,它就跟到那里,一天天“损”下去,由一双新鞋“损”为一双旧鞋了,此为“损之又损”一个月,半年,这双鞋变成一双破烂鞋了,鞋子底部有个洞,不可以再保护主人了,这双鞋就“以至于无为”了,成了一双无用的破烂物了。我举此例虽与本章经文内容无关,但它却能说明“为道日损”的深奥内涵之所在。(这句中的“无为”,老子在它的前面加了“以至于”三个字,是“道”从开始做事之日起,就开始“日损”,月月“损”,年年“损”,最终不能做事了,所以,老子用了“以至于”表示“损之又损”的结果:“道”真的“无为”了 。这句中的“无为”内涵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句中的“无为”内涵不同,与文中的“为无为”的“无为”也不能同解,与“无为而治”的“无为”也不是一个含义。

    解读第二层:

    开头一句“无为而无不为”:正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把这句话用在经文的中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我把此句划分到第二层。

    承上:老子教导人生,人从“为道”之日起,你就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分子,用你的“日损”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就向“天道”,(太阳)“地道”(地球)一样,全心全意为人类服务,给予人类的是自己的全部,向 人类所取的则一无所有,老子为何再三强调人要向“天道”(太阳)“地道”(地球)那样呢?其一:“天地之道” 为人类的“父母”,天地阴阳二气化生人类,并为人类做出了榜样,天地之道所行的是“不言的教化”。是人类学习的光辉典范。其二:天下无二“道”,凡“道”者,为人民服务全都是全心全意,无毫三心二意(书中有实例)。人本是“道”,老子并把人与天地同归一道(天人合一、人道合一的哲理)所以,老子要人要学“天地之道”的“无为而不无为”的精神,就是叫人要学习“天地之道” 全心全意为人类服务的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天地之道”给于人类的是自己的全部,自己所取的是一无所有的精神。

    启下:请看下文:“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句话中,“无事”、“有事”有深刻地内涵,“无事”与“无为”有相同之意;“有事”与“有为”有相同之意,老子教化世人:()得天下之后,治理天下要以“天地之道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如若用“有为”的方式治理天下,那(你)就得不到天下。这句话中的“有事”,即“有为”之意。有为:胡作非为,乱为。更严重 一些则是祸国殃民。如果用这种方式去治理天下,你必定要失去天下,那(你)就没有去取天下的必要了。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何才能得民心?曰:“无为而无不为”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是得不到民心的。不得民心者失去天下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在这一句话前面老子用“无为而无不为”来教育世人如何治理天下,不失去天下的深刻内涵。

    本章难点就是什么是“为道”?“为道”为何又“日损”了呢?损之又损,为何又“以至于无为”了呢?三十七章开头一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二个“为”在“道”的后面,前面一个“无为”,观其外,“道”外形于静。后面一个“无不为”,这个“无不为”内涵:“道”正在做事,悟其内,“道”内发于动的特性。本章的“为道”,把“为”放在“道”的前面,表示“道”从即日起刚刚开始做事,是“道”转型的关键时间点。(书中有实例)

   

点击数:2171  录入时间:2016/1/8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