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与管理思想

    我个人非常赞成并推崇老子的低调心态。比如不争、无为,守弱居柔,物极必反等。

    不争.老子讲:“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这里的不争,是把自己始终低调处理,也就是老子说的“守弱居柔”,达到一个高点后,很快从零开始,从低点再向高点前进。如果心态上老是处于高点,自然很容易“物极必反”,从高点上掉下来。所以,不争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去争,其实就是“守柔居弱”,“相反相成”。

    无为。老子讲:“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用在管理上是指管该管的事,不该管的不管,如内脏活动,种树等。

    总之:

    不争,总能有个好心态,积极向上,谦虚谨慎。

    无为,就是按规律办事,不能乱加干涉。

    最后达到老子所说的“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的目的。

    1、欲望有限度:客观世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一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关系。你做一件事,一定不要过头,欲望要有限度。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到处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现象。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原来狼很多,鹿也很多,狼是吃鹿的,为了保护鹿,当地人就把狼杀光了,结果鹿也不行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了狼,鹿群里那些老弱病残把草吃光了,强壮的鹿没草吃了,饿得不行。有了狼以后,狼把那些老弱病残的鹿吃了,强壮的鹿才有草吃。于是只好把狼重新放回去,鹿才又繁殖起来。

    2、低调:“守柔居弱。”(能量越小,守弱,事物越稳定。)

    《老子》书中很多地方谈到这一点,强调要自觉置身于柔弱的地位,处事要低调,办事要节俭。柔弱胜刚强。第六十六章讲,“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都包含一点,能量越小,守弱,事物越稳定。材料是如此,世界上天然材料的结构中,特别是生物体的材料结构,都是最节省的。最典型的是蜜蜂窝,六角形,是最省材料的结构。信息也是如此,在自然界,信息的储存与传递,消耗最少的能量与材料,得到最大的信息量。例如,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非常之小,但却包含了人的一生的全部信息,人的10万个基因与30万万个碱基对的信息,全都在里面。

    3.第三,不争。(心态问题:不争,是低调处理,把自己处于低点地位,使自己在心态上保持在一种较为弱小的地位,使自己还有上升和发展的空间。“不争”就是让事物在达到发展的高峰后,转移到一个新域,在此域中处于低点,也就是它开始了新的阶段,从最低点开始,因此还可以向上发展。相反,如果你把自己在心态上总是放在最高峰,很可能你马上会掉下来。)

    老子讲不争,并不是说要消极软弱,没出息。所谓不争,有两重含义,一是在一定的场合下,例如讲,在人民内部,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要不争,要和谐一致,没什么好争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但更为重要的含义是,不争是为了更好地去争。《老子》一再声明,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怎么不争?“不争”是争的一种最优策略。不争,可以使自己保持在一种较为弱小的地位,使自己还有上升和发展的空间。用现在体育界的话说,就是“一切从零开始”,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新的位子上,在这个新的位子上,你是零,你最低,所以你还会继续发展。你们读一读《老子》的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敌者”、“善用人者”,都不争,即“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为什么?他们是内行,是“善者”,懂得以“不争”以达到“莫能与之争”的目的。相反,如果你把自己总是放在最高峰,很可能你马上会掉下来。有人讲,《老子》明明白白讲了,他的“三宝”之一是“不敢为天下先”,这与我们时代的要求“敢为人先”完全相反。我想,如同有人批判“不争”一样,这些人没有从整体上看,没有深入看。我认为“不争”就是让事物在达到发展的高峰后,转移到一个新域,在此域中处于低点,也就是它开始了新的阶段,从最低点开始,因此还可以向上发展。你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显然,不争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去争,其实就是“守柔居弱”,“相反相成”。

    第四,无为。(无为绝对不是讲不做事情,无为就是让自然按自己的规律去运动,如内脏的功能,再如种树)

    无为绝对不是讲不做事情,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不为,正如不争是为了更好地去争一样。《老子》第六十四章讲,“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的欲、学、工作,都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很明显,这里所谓无为,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自然就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无为就是让自然按自己的规律去运动,而人不去妄加干涉。《老子》讲,“不知常,妄作,凶。”常,即自然规律。比如人体有心,有肺,有胃,有肠子,等等。可大脑并没有去管每分钟心要跳多少下,肺要呼吸多少次,胃要摩擦多少次,肠子要蠕动多少次,但它们配合得很好。如果人要大脑下命令,每分钟心跳多少次,肺呼吸多少次,肠子蠕动多少次,胃收缩多少次,那人就要出问题了!

    正因为如此,“无为”还可以指导管理工作。大到国家、省市的管理,小到学校的管理,怎么管?就是管该管的事,不该管的就不要去管。有人种树,根是卷起来的,土被换成别的土,土打得要么太紧,要么太松。有人对树又太关心了,早晨看看,晚上摸摸,生怕它活不了,摇一摇,晃一晃,甚至把皮剥开看一看。()表面上是在爱护它,关心它,----

    第五,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的第三十三章。

    最后,我把《老子》第三十三章送给大家,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一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知彼,才是明智;而且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为重要;“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己胜人,才能强有力;而且战胜自己比战胜别人更为关键。“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中心意思是要强迫自己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永不迷失自己的目标与定位才能长久;肉体虽然死亡,但精神长留人间,这样的人才真能永存人间。这样,也可算达到“道法”,达到“自然”,达到“人法自然”吧!

点击数:1929  录入时间:2016/1/4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