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世雄 转贴自:石狮市文林图书馆
石狮市老子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出版《石狮商工文化研究》获得社会的好评。因此,我们第二届理事会决定出版《老子思想研究》作为学术成果奉献给社会。书中特约十几位国内有名的老庄学说的研究者赐文,加上泉州石狮本地作者编辑成册。老子《道德经》只有5000言,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很多思想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人与自然关系、道德观念、辩证思想、政治智慧、治国方略以及人生感悟等重大问题,值得大书特书。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论述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溢号耳冉;籍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官职:周守藏室之史也;与孔子有交往: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少年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机会,且道德修养高深使他有幸成为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由于当时社会,学在官府,王朝垄断了思想文化方面的资源,老子虽只是一名小官,但却在学习上提供了一个极其便利的条件,他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他一生艰难坎坷,历经了众多的变故,又遭逢乱世,最终离开周王室,隐姓埋名,回首往事,心有所触、思绪万千,奋笔疾书,写了潇潇洒洒五千言。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故名道德经,成为道家派的创始人。春秋未年,周王朝内乱,老子弃官西去,经函谷关,关令尹喜慕其大名,强留著书,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宁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充分辩证法的思想。
所以,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关于道的思想。老子首先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本体道是推动宇宙万物变化的动力以及发展规律;道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准则或标准,人们对道的认识是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在先秦诸子哲学中体现在哲学思辨是无与伦比的。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辩证法思想,跃然低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方数穷,不如守中”。他是中国认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自然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没有任何主宰,其中起作用的只是“道”,并认为人要效法自然,使人们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学说回复到了其本身,用自身的原因来解释,因而不再具有神学的意义。这是老子无为思想最有价值的方面。老子还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其原因在于它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才能既长且久。老子关于天人合一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当今世界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世界意义。
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的著名命题,实在是千古名言。
道生一、一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形成为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分裂成对立着两个方面,这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又形成了一个新的东西,新生的东西产生了万物。万物却包含对立着的阴阳两气相互交合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和谐统一体。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天地万物是道的滋生物,就老子的宇宙生成演化的理论来看,两千年前就达到这样的高度的理论思维水平,表明老子对于
天地万物的生成演化的理论确实是有独特见解的。
曲则全,枉则直,窑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老子的辩证地阐述矛盾的双方及其相互转化的思想,贯穿于《老子》全书,辩证法成为他治世的工具。老子还提出:“物壮则老”思想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启发我们去认识事物发展自身所具有的规律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时机,对其进程有所预测,防止它盛极而衰,以免我们措手不及。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关于德的思想。德是老子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老子专门阐述德的概念: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还考察道、德、仁、义、礼的关系,表达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从哲学深层次来区分上德、下德、有德无德,道——无为——无不为——有德;道——有为——无德。
老子说:道生之,德高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用道、德、物、势等不同环节,把道生万物的内在逻辑及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描述。从抽象之道发展成具体之物的过程,揭示万物生长是一个自然演化过程。
关于治国思想《道德经》中有许多论述是关于治国方略的,对我们现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指导意义。他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老子》书中最有名的篇章之一,他提倡以正治国,以无为的态度来治理天下,正即是清静之道,来治理天下国家,要求统治者要顺物之自然,不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也不强迫人民去接受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事。天下禁令多,老百姓就愈穷,民间凶器多,国家就会更加黑暗。老子提出这四条原则,分别从统治者与老百姓两个方面来述说,并要求统治者所做的是前提,老百姓所做的是结果,统治者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一般老百姓就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要求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戒欲戒奢,不多事扰民,不是凭自己的心意来制定法令政策,也不能恣意妄为,以此来影响百姓,使他们也能远离淫佚伪巧,自然顺化而归淳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辩法中代代传诵的最著名的句子。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方正而又不僵化,有棱角而又不会伤人,正直而又不放肆,明亮而又不耀眼。所以说:政治宽厚,人民纯朴,政治严苛,人民狡猾。统治者只有无为而治,采取宽松或宽容的政策,老百姓才会努力工作,生活富足,民间归于淳朴。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有借鉴作用。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另一个有关法治的名言。老子从自然运行法则来引伸出人的行为处事规范,着眼点是人要效法自然,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当然不能例外,抬头三尺有神明,一个人犯罪他终将逃不掉法律的制裁。
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根本就不需要刑杀这种残暴的手段,而政治不清明,人民流离失所,这个时候刑杀根本起不了作用,应从政治上来解决问题,统治者如一味以刑杀为唯一手段,对付老百姓,变本加利地对百姓进行残暴统治,结果只能激发老百姓的反对,最终起来推翻残暴统治。
因此,老子对统治者发出警告,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统治者横征暴敛,搜括无度,他们好大喜功,欲望太多,贪求过高,把老百姓逼进死胡同,剥削太厉害苛捐杂税太利害,让老百姓活不下去,老百姓就会起来造反。
老子说,统治者更应该去掉争强好胜之心,纳污含垢的雅量与胸怀,承担起国家安危的责任,这样的统治者,看似地位卑下,实则最能保持其崇高与伟大。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道理。那些无能的政客不懂得以简驭繁,清静无为的道理,不知为政之要,于是政令烦琐,处处干预,事事主宰,甚至于虐政扰民,弄得老百姓疲于应付,无所适从,结果是民心涣散,如此离天下大乱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现阶段中国社会处于转型特殊时期,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心浮动,不知所从,每个人为时势所裹挟,不由自主地受其驱使,不能把握自己。因此,运用老子的思想,以静制动,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要随波逐浪。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法治社会还未确立,尤其各种利益关系相互纠缠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一张大网,错综复杂理不出一个头绪来,在这一巨大的关系网中,人泯灭了个性,迷失了自我。失却了尊严,若要保持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就得跳出这种关系之网,让复杂简单化,真正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用道理来治天下。老子思想对当今浮躁社会起到重要的教化作用。
老子对国与国之间关系也有独特见解。他说:故大国以下小国,则驯\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高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大国以谦卑态度对待小国,就会取得小国信任,小国以谦卑的态度而被大国信任,大国不过想要把小国聚集一起加以保护,小国不过想要侍奉大国。老子认为大国与小国都应以谦下为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各自的目的。小国国力弱小,往往力不从心之感,对于大国决不会有非分之想;大国则不同了,国力强,地方广大,人才济济,并以其骄盛之势对于弱小之国,颐指气使,常常具有攻击性,弄得天下大乱,他感于当时诸侯之间崇尚武力,不时挑起战争造成社会动荡,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严重破坏,呼吁国与国之间应谦让自处,互相容忍,建立起互信的关系,尤其大国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今霸权主义横行,正是当时老子所批判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做一件大事,就是要实实在在,一步一步地实现,这是至理名言。老子指出水滴石穿,说明有恒心、耐心,有坚韧不拔、无坚不摧的品格。
《道德经》最后一章写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一书五千之言,却是信实与华美的统一,老子本人以乎更关心求信、求善、求知,达到信言、善行与真知的统一,而反对美言、巧辩与博杂。他提出人生主旨和行为准则,它类似于一种生存智慧,反映了他博大胸怀和高尚之爱。
老子说:圣人治理天下的准则:一切为了别人,而不与人相争,不能只为自己考虑,要关心他人,无私去帮助别人,正是在这种关心与帮助他人中自己才会得到充实。
老子研究学问的一个出发点和归宿,正如老子拜见周景王说:卑人不愿做官,立志在建立有益于天下生灵及万事万物的学说,这话半点也不假,然而,天下生灵万物,人是最高的代表,学说若不有益于人,即是价值大得无限,也丝毫没有意义!学说要有益于人,就不能无视当今人类最高的代表——上天之子,治学之事,卑人另想办法,既然万岁不微,想留卑人在朝做事,天子盛情,无法推却,卑人愿意留下为社会黎民做点现实的事实。(转引《老子传》刘升元秦新成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中国石狮市老子研究会出版《老子思路研究》一书,意在对老子思想代代传承,开拓创新,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做些微薄之力。
中国石狮市老子研究会会长
2003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