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老子
来源:中国财经报
无为:至高之境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德经》“无为”,《辞海》的解释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变化之意。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则认为“无为”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是“遵循事物的内在法则,根据客观的实际条件而采取适宜的行动。”
“无为”,一般人都认为是老子最早提出来的。其实不然。“无为”和“无为而治”,最早见于《管子》,我相信哲学家兼优秀政治家的管子(即管仲)最懂得“无为”的力量和意义,要不在那么一个诸侯纷争的时代,怎能提携三公子“小白”(即齐桓公),将海边的小小齐国创建成号令天下的霸主之国,位列“春秋五霸”之首?
在《管子》第五篇“乘马”中提出“无为而治”思想:“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者王,为而不贵者霸。”就是说,真正无为而治的人,可以成就帝业;有为而心里无执的人可以称王,有为而不自贵者可以称霸一方。在第十七篇“兵法”中,又说“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不为而成”……管子的“无为”,重在治国、用兵等。
老子的“无为”,延伸并拓展了管子的内涵和外延,让它成为一个自在自为的体系,即可用来修身净心,也可用来育人、治国、治民。
老子将“无为”视作一种人生的高境界,当成做人做事的根本,同时又可随时拿来具体运用。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做的都是随其自然的事,履行的教育不是用语言,而是用默默的行动。后半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身教甚于言教”。一般人都好以语言教育(教训)别人,但自己常常都做不到,老百姓(603883,股吧)最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行动,而不是他空洞的语言。我记得,林语堂有一篇记自己在复旦大学讲课的散文《论读书》,开头说自己不敢来训勉青年,原因是:“第一,因为近来常听见贪官污吏到学校致训词,叫学生须有志操,有气节,有廉耻;也有卖国官僚到大学演讲,劝学生要坚韧卓绝,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其实,即使在当今,在大会上大谈廉洁,私下却贪污受贿的官员,和公开场合谈爱国,私下却把自己的子女及财产弄到外国的“裸官”不乏其人,有的已经被抓,有的正在和将要被抓。所以,言行不一,不但不能教育他人,甚至还会搞坏世风。因此,孔子才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还是多看人家的行动,而不是只听他说讲话,乃至表态。
无为,不是不为,是不乱为,不妄做,是顺“天”应“人”而行,这样才能“无不为”,即无所不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除了顺天应人的意思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做任何事都要放下个人执着的欲望,即以一颗无我的心境去做一切,不执着于成功,或你欲望中要到达的结果。
无为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不是懒惰,不是什么不做却享受他人的劳动成果。
无为而无不为,更是一种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思想境界。比如说,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能否从事小餐厅洗碗等类似的粗活工作(即使是临时需要)?一个穿着漂亮新衣的女士,遇上一个上坡非常吃力、快要倒退的车夫,能否不顾是否弄脏自己,而在后面推上几把?一个人有了无为的心境,就能够无所不为。
老子的无为,还有其他表现:“为无为,则无不治”,“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以不为大也,故能成其大”,“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为”,“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等。
尤其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一句,真正道出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领导者如果不乱抓权,不夺利,不抢名(比如政绩工程),不要好抛头露面表现自己,以一颗净静的心,顺应天理民心而作,一定会事半功倍。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社会现状需要你做什么,你才去做什么。反之,心中我执太重,突出自己,胆大妄为,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越治越乱,越搞越坏。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难事作于易;天下大事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
曾经有一段时间,也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听到社会上有些人这样批评新疆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
新疆一些人过去是不是这样,在这里暂不讨论,但“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这种人文现象,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反思的,尤其是值得青少年一代反思。
当今,我们周围就有一部分人不愿意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日夜幻想着成大事、发大财,一夜间吃成个“大胖子”。这种现象其实是很危险的,先哲老子早就认识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并举例说“合抱的大树由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筐的土垒成;千里的行程,从脚下开始行走。”
我们仔细看看,纽约、巴黎、东京、上海等世界上的大城市,哪一座不是从一栋一栋的小楼房开始的?这其中的摩天大楼哪一栋不是从“平地”筑起的?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写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老子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思想,和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诚“信”皆行于一言一诺的人生观,虽然几千年过去了,但仍能振聋发聩!
我有一位浙江乡友葛永品先生,上世纪80年代中期高中毕业,赤手空拳来到新疆闯荡,想不到20年后他有了超十亿元的身价,是著名的“浙商”之一。他不是一夜间暴富的,他最开始是从很多人看不起的小营生做起,在奎屯的街边摆摊子,卖小扣子、钥匙链等,由一分一毛的小利,积累起了第一小桶金,然后开始承包市场,承建大厦,并做起房地产,终于赢得跨跃性发展。
众所周知,“万向钱潮(000559,股吧)”依赖做小小的万向圈,做成世界行业权威;“粤美的”,也是从做小家电做大做强的。它们践行着老子“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思想,也给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理念以最好的注解!
有一段时间,有两本彰显老子这一思想的书——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陈玮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很畅销,原因是在科学化、市场化的今天,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中国传下来的粗放型文化提出了质疑,倡导更为科学的、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
“世界上,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陈玮写道,“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
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枪林弹雨的拼杀,只有默默无闻的劳作,常常面对的是烦琐、简单、平凡的小事。只有以严谨的态度,认真做好各自岗位上的一件件小事;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积少成多,垒土成山,让更大的成功厚积薄发!而如果不愿意从小事做起,不重视生活和工作中的细节——尤其是重要的细节,一天到晚梦想着一夜暴富,或一夜成名,乃至几天成就天下伟业,这是很不现实的,也是很浮躁,很浮夸的,对社会、家庭和自己极不负责任。我想说,做好每件小事,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都需要佛家的平常心、儒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科学家的科学态度。”
小中见大,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我们的牛奶中添加了三聚氰胺,造成了河北双鹿集团最终破产,内蒙古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等一批上市公司也一下子元气大伤,特别是港股市场的蒙牛乳业,几天内市值缩水10多亿港元。更为可怕的是:中国的多少婴儿变成了畸形儿,给家庭、社会带了无妄之灾。还有,最近的双汇集团火腿肠出自“瘦肉精”喂养之猪,伤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反过来也重重打击了它自己……近来的“苏丹红”“染色馒头”“地沟油”“有毒豆芽”“黑心棉”,“有毒蘑菇”等等事件,没有发现时都是生活小事,而一旦出现问题,却变成了大问题,整个社会食品不安全,造假者的良心在细节中瓦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我国经济界曾出现了三株、爱多、巨人、亚细亚等辉煌三五年后突然倒下的故事,究其实质,就是忽略了一个或几个重要的细节,最终导致了问题成堆的蚂蚁,决了自家的“大堤”。
一家企业要顶天立地,需要很长时间;而倒下,会在一夜之间;同样,一个圣人不可能成就于一天;一个大贪官则往往从小钱贪起,最终小贪变巨贪!
所以,古人云:“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小善会累积成大福,小恶也最终会酿成大祸。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人如此,做文也如此。可不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