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德经》可解决当代中国的三个迫切问题

    让优秀传统经典哲理与当代文明相结合,其意义不仅是弘扬中华文化,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当代的发展方向更明确,文明步伐更坚定。《老子》(道德经)经典中几个深层次的哲理,可加深对当代信仰与理想、创新战略化、主动反贪腐的认识与理解。

    一、信仰问题

    信仰,是感性与理性的优化结合。人们信仰科学,信仰真理,正如共产党员信仰辩证唯物主义,因为它是科学的。这是一种社会的正能量。然而,从客观实际上看,在信仰问题上,如果感性成分与理性成分结构不合理,比如对某种信仰感性因素过浓,理性因素太弱,就会转化为“崇拜”,以致迷信。

    在信仰问题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其对象是具体人、物、神(上帝);一种对象为思想、概念、精神、规律。中国传统社会有崇拜多神的现象。中华传统哲学比较偏向信仰思想、精神方面。《老子》这部哲学经典,论述的是“道”,认为道是“先天地生”“为天下母”“象帝之先”“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它是宇宙的本源、本质、归宿。“道废则伪出”,“无为而无不为”,“道”是不能违背的(无为),只有“无为”(不违背规律)才能“无不为”(大有作为)。孔子也说过:“朝闻道,夕可死矣。”把道(规律)放在最崇高的位置上。因此,当代著名学者王蒙认为,这是一种“崇拜主宰着宇宙和人生的本质、概念、规律、道理;而不是崇拜特定的神格化的人或人格化的神”。(《老子的帮助》王蒙著,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330页)《老子》这一哲学思想,正是当今人们信仰科学、信仰真理、信仰客观规律的深层历史文化渊源,对当代文明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创新驱动

    当前,我国正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根本战略。这与《老子》这本传统经典有什么关系呢?有些学者认为,传统文化偏向保守,对创新问题论述甚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老子》作为传统哲学经典,是一本从深层次研究辩证创新问题的伟大著作。

    从《老子》中可以领悟到,辩证规律本质是新生规律,创新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无、阴阳、虚实、乾坤……的结合、冲和,使宇宙万物不断新生与发展。辩证的世界就是一个不断新生的过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让我们明确了能按“道”(客观规律)去发挥人的能动性,就必然是创新的进程。“反者道之动”是对客观辩证法的表述。物极必反,向对立面转化,正反合,周而复始,无限运动,不断新生……这是宇宙运作、运动的规律。“弱者道之用”是说对“道”(规律)的运用问题。“弱柔”是新生事物之起点、启动点。任何事物,发展到后期,表面强大,此时已接近衰亡(转化),故“柔弱是长久之道,刚强是短视之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胜刚强”。柔、弱、幼、婴、低、朴……就是人们发挥能动性,创新的用武之地。《老子》这些哲理,使我们明确了:一是,创新驱动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不是个别的而是全面的;不仅是技术性的,而是根本战略性的。二是,信仰与崇敬科学、真理,认识把握规律,这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发挥能动性,只有发挥能动作用,才是创新。三是,违背客观规律(大道)决非创新,必是倒退。从而给创新与任性(主观随意性)划清了思想界线。可见《老子》哲理的深远意义。

    三、“不想贪腐”

    社会能形成“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是反贪腐的努力方向。“不敢”与“不能”侧重是法律、制度问题。“不想贪”是价值观,人生观,精神生活的问题。因而解决此问题是更深层次的,更有难度的。《老子》对于欲求问题的哲理,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第19章)“我欲不欲”,“知止不殆”。这就是说,我们不是禁欲主义,欲求是人性的必然。但决不能纵欲,欲望不能过了头,人的欲望必须符合自然状态,受道(客观规律)的节制,正如荀子讲的“以道制欲”。

    为什么不能纵欲呢?《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就是说,名声与身体(自身),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重要?取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对这几个问题,《老子》随即回答:“甚爰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于爱名,付出与耗费必大,财富收藏多,招致损失会惨重)。因此“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在论述战争问题时,更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大的祸患是不知满足,最大的过错是纵欲。因此知道满足的满足,就是永远的、正常的满足。

    我们从众多的社会调查资料中可看到,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并不与名气、财富的拥有成正比。再从许多贪官的反省中看到,人一旦成了追逐名利的奴隶,是一生最大的憾事。因此,能做到“两袖清风来去”(习近平句),从少年教育开始,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才是形成“不想贪腐”的根本。

    (作者系中共清远市委党校退休教师)

点击数:2713  录入时间:2015/4/29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